在今年的“2025上海國際車展”上,智能汽車駛入聚光燈下,德國製造商表現搶眼。但此前一起小米致命事故讓安全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今年“2025上海國際車展”上的一切都圍繞著智能汽車展開。但就在車展開幕前幾周的一起致命事故將人們的關注引向了安全問題:3月底,小米SU7在高速上發生事故後起火,車上三人不幸身亡——當時車輛啟用了智能駕駛輔助係統。
中國當局迅速作出反應,禁止使用“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或“自駕”等廣告用語。隨後,許多參展企業也紛紛淡化了其原本有關自動駕駛出行的宣傳。展館現場,相關主題明顯被置於幕後。
德國車商迎來機會?
有觀察人士認為,在當前市場情緒下,德國車企可能獲得意外優勢:盡管近年來德國車的形象有所受損,在與亞洲競爭對手相比時,常顯得有些老派、不夠“性感”,但它們仍以可靠性著稱。而且最重要的德國人被認為是安全的。
不過,德國廠商自己在宣傳時很少直接打出這一賣點。他們希望憑借整體實力在競爭激烈的亞洲市場站穩腳跟,尤其麵對大型科技企業不斷加劇的競爭壓力。
大眾汽車中國區負責人拉爾夫·布蘭德施塔特(Ralf
Brandstätter)在上海表示:“這並沒有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輕鬆。”不過他也強調,大眾憑借現有技術水平,有信心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對德國車商梅賽德斯-奔馳而言,競爭壓力在東亞地區也尤為明顯。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鬆(Ola
Källenius)表示,中國是該品牌最重要的市場,也是技術創新的關鍵動力。
“學習能力的盛會”
康林鬆在上海承諾:“我們將推出有史以來最高效、最智能的汽車。”他還描繪了未來願景——將打造“車輪上的超級計算機”,並與中國科技公司合作實現這一目標。
比如奔馳就在與字節跳動(TikTok母公司)合作,計劃將其人工智能模型整合進奔馳在中國的車輛中。
德國車企在此次車展上大力推行“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甚至因此獲得讚譽。汽車專家彼得·芬特爾(Peter
Fintl)稱,這場展會就像是“德國工業學習能力的盛會”。長期以來,德國車企在中國電動化浪潮中處於落後狀態,但如今他們顯然已在迎頭趕上。來自汽車研究中心(CAR)的專家比阿特麗克斯·凱姆(Beatrix
Keim)也指出:“他們接受了挑戰,正在全力以赴。”
中國車企向西方挺進
對於德國企業來說,在遠東市場立足至關重要,而與此同時,中國車企也沒有放棄歐洲市場。
中國汽車製造商蔚來(Nio)計劃繼續留在德國和歐洲,盡管目前銷量不高。蔚來創始人兼CEO李斌(William
Li)在上海表示:公司在進入歐洲市場是需要保持耐心,當前的重點是提升客戶滿意度。而非單獨追求銷量增長。
蔚來目前在全球已運營超過185家蔚來中心(Nio
Houses),通常選址於顯眼地段。在中國,客戶不僅可以在此購買汽車,還能享受兒童托管、辦公空間及咖啡廳等服務。
蔚來寄予厚望的新款小型車“螢火蟲”“Firefly”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登陸歐洲市場,主要麵向大城市客戶。這款車型主要在德國研發、中國生產,並可能受到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影響。針對德國市場的具體定價尚未公布。
智能汽車:要好玩才行
如今,未來車輛動力係統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轉向電力驅動已成定局。新車當然是零排放的,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汽車能為消費者帶來多少樂趣、舒適與安全感?
在上海,製造商們展示了豐富的新功能,例如可以在後座玩電腦遊戲;無論是安卓還是iOS係統,不管是蘋果或華為手機,都能無縫連接到車輛係統中。同時,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包括基於中國公司DeepSeek的助手)也紛紛亮相。
早在車展開幕前,中國行業巨頭比亞迪(BYD)就憑借其新推出的“上帝之眼”輔助係統引起轟動。該半自動駕駛輔助係統將在比亞迪旗下所有新車型中標配,從豪華品牌仰望(Yangwang)到經濟小車型海鷗(Seagull)。比亞迪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這樣先進的駕駛輔助係統。
此外,還有一些製造商推出了不走尋常路的新型交通工具。這些車甚至不需要道路來“行駛”。中國老牌車企紅旗與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展示飛行汽車,即“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采用電動驅動,可垂直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