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研究院在此前一篇文章中,做出了一個判斷,如文章標題所言:“短視頻新聞的興起。這確實在成為顯見的趨勢。正如在AI時代一切都被AI化一樣,在短視頻的時代,一切也被短視頻化了。新聞業作為站在時代前沿的行業,自然也忝列其中,在這條短視頻化的“賽道”上衝到了最前。“短視頻新聞”則作為一種新的內容形式,應運而生。
短視頻是包容性非常強的一種媒介形式。用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話來說,舊媒介構成了新媒介的內容。文字、圖像、音頻都被吸納在內,成為短視頻的組成元素。因此,作為各種媒介的“集大成者”,短視頻所能呈現的內容也是最為豐富的。換句話說,短視頻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媒介,用戶可以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獲得多感官信息的輸入。相較於文字,短視頻具備直觀、畫麵感強的特點,能夠增強新聞的表現力,提升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這可以彌補文字新聞報道生動性不強、臨場感較弱的問題。
同時,短視頻也是當下影響力最大的媒介形式。把一條文字新聞改編成短視頻新聞,就意味著有機會把新聞的影響力助推到更大的量級。圖像永遠要比文字門檻更低,因為短視頻的內容形式更直觀,所以短視頻的接收門檻也是更低的,這決定了它所能輻射到的受眾範圍更大。借助算法,它的傳播速度也是驚人的。
現在一條新聞內容的發布,除了傳統的新聞載體,還有“兩微一抖一視”以及每家媒體的新聞客戶端。在新聞業務的實踐中,後者甚至逐步成為重點,因為傳統載體容量小、更新慢,往往不符合信息即時更新的需要,因此不再是許多新聞刊登的首選。而在這些渠道上,短視頻幾乎成為一種必然元素。
可以說,短視頻新聞的流行,是“渠道為王”的一種表現。在采寫新聞的時候,媒體開始先考慮這條視頻發在哪裏?這條新聞轉化為視頻怎麽才能火?怎麽才能滿足視頻受眾的需求?這幾近成為一種新時代的新聞生產原則。
在媒介發展深化、受眾迫切需求、媒體主動“投誠”的情況下,短視頻新聞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潮流。結果就是,你在任何短視頻APP,都能看到這類視頻:一個大字標題,結合幾段視頻、幾張圖片的背景畫麵,配合情緒煽動能力極強的背景音樂,新聞事件則以幾段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現出來。

但短視頻新聞化的趨勢也正在演化出不少問題。比如,同一個新聞事件出來後,所有的機構媒體一窩蜂地擁上去,將新聞改造成短視頻新聞,但由於製作水準不一,這些短視頻新聞也參差不齊,大量重複、質量低、內容差的內容充斥網端,極大地影響了用戶的觀看體驗。
另外,部分媒體在自身產能不足的情況下,會轉發自媒體賬號的視頻,有時候為了求新求快,並沒有對新聞本身的事實進行核查。無數假新聞和謠言,頂著機構媒體的名號在網絡中暢行無阻,不但有損專業媒體的公信力,也極容易誤導受眾,成為編織“信息繭房”的罪魁禍首。
虛假新聞往往會有更聳動的標題和更加抓人眼球的畫麵,會獲得用戶更多關注,從而積壓了優質新聞的生存空間和傳播機會。同時,較短的內容時長和相對簡單的畫麵形式業限製了新聞的深度與嚴肅性,進而影響了新聞品質。很多新聞本身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卻沒有公共價值和新聞價值,隻是獵奇、低俗,因此流量表現更好。
可以說,不少短視頻新聞正在成為一種信息汙染。它抑製了嚴肅新聞和真正有價值新聞的傳播,它的同質化、模式化和淺薄化,引起社會範圍內的“新聞厭倦”和“新聞回避”。
在學界,已經有學者將這類短視頻新聞稱為“新黃色新聞”。它們往往不含有新聞信息,但卻極具流量價值。以顯眼的大標題、驚悚音樂、誇張的事件為特點,點讚觀看不在少數,卻很難有什麽新聞價值可言,而且事件的真實性也相當可疑。

反觀國外一些媒體的視頻化嚐試,不是簡簡單單的媒介形式的轉換,而是基於媒介特性的深度轉型與適配。比如《洛杉磯時報》,專門成立新聞視頻視覺生產團隊,生產區別於傳統新聞報道的新型風格,創造了諸多爆款作品。《華盛頓郵報》專門聘請專業視頻製作人,並且固定人物形象,以輕鬆幽默的風格討論嚴肅的新聞議題。這些都是標杆型的新聞視頻化轉型的例子。
短視頻新聞的崛起,或者說新聞的視頻化趨勢,是新聞生產適應時代變化與媒介邏輯變遷而作出的改變。但是,如果為了視頻化而視頻化,甚至不惜斷章取義、生搬硬套,效果隻會適得其反。
新聞非要做成短視頻嗎?答案是否定的。
不是所有的新聞都適合視頻化。前後邏輯簡單、突發、單發的新聞(譬如很典型的極端天氣預警新聞),比較適合用短視頻的形式來呈現。但是複雜、深度的信息,文字報道的優勢會更明顯。當後一種新聞被改編成短視頻,就容易有信息量不足、甚至有被斷章取義的風險。
同時,新聞本身的真實性和高質量才是關鍵。盡管短視頻新聞優化了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和元素豐富度,但是短視頻新聞的內核仍然是新聞本身。如果在內容生產的時候忘了這一點,那就容易本末倒置。而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要義,無論新聞的呈現形式如何,真實性是始終需要堅守的原則。
短視頻已經成為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新聞傳播與短視頻的融合幾乎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不管是短視頻時代,還是AI時代,新聞媒體都應該堅守新聞倫理,不能放棄新聞核查的責任和新聞把關的力度,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準確,彰顯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滿足社會和公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