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個市場問題?
星球商業評論
2025-04-17 01:55:30
年初的中美大對賬活動中,兩國網友互相曬出了收入和日常生活成本,一番對比後大家掀起“親不親階級分”的大討論。
其實近些年,勞動人民的相關話題討論熱度一直很高。比如說最近京東外賣和美團爭相公布自己的保障方案,京東外賣給一萬名騎手上五險一金,昨天又說再追加五萬騎手。美團則在福建泉州、江蘇南通兩地,啟動外賣騎手養老保險補貼試點,全國推廣後大概能覆蓋百萬人。
外賣員要不要交五險一金,以及用什麽方法辦社保,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說實話,《勞動法》已經施行了31年,關於勞動者保障的問題,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大眾廣泛討論是件好事,而且兩家的方案都是很好的探索。
京東的方案比較直給,大家都知道了,很多人都在指責美團為啥不跟著交五險一金,那大星就幫大家捋一捋美團的方案。
美團的方案說,隻要外賣騎手當月收入達到就業地繳費基數下限,且近6個月有3個月滿足該條件的騎手,美團以相關繳費基數為基準,補貼50%的養老保險費用。
比如泉州市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最低月繳費基數為4433元,按繳費比例20%計算金額為886.6元,美團補貼後騎手可獲443.3元現金。
一個月掙四千多,對騎手來說不難,而且在半年內一半時間跑到了就能拿補貼資格。在跑單城市交也行,回老家交也行,公司都給一半現金補貼。
從門檻上來說,非常低。那為啥不全交五險一金呢?因為不現實。
京東外賣給6萬全職騎手上五險一金不難,但昨天“流出”的京東內部會議視頻裏,東哥也說了,“不可能上來把外賣員都交五險一金,先把其中一小部分全職的,每天都來的,五險一金給他交了。”
要知道,除了這6萬全職騎手,京東的達達還有120多萬騎手。如果放眼全國呢?外賣騎手有:
1000萬人。
給六萬人交,和給一百萬人交,甚至給一千萬人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五險一金”,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末中國就業人員總量為7.34億。目前,五險一金中參保人數最少的一項是公積金,全國繳納人數為1.74億人,以此推導,擁有完整五險一金的中國就業人員,占比不過:
23.7%。
為啥《勞動法》實施這麽多年,五險一金落實率還這麽低?原因很簡單,門檻太高了。
黃奇帆算過一筆賬,中國企事業單位現行五險一金綜合費率達55%,已是世界之最。負擔之重不單企業不滿意,員工也不滿意,原因很簡單,他們到手的現金明顯降低,而且大家工作的地方不一定是今後養老的地方。
除了企業和員工這種固定雇傭關係,大量零工群體更是接受不了。比如這幾天大星刷到一個視頻,一群阿姨在菜市場當搬運工,每天收入大概一百元,如果你去要求他們公司化運營,然後每月扣掉她幾百元交五險一金,他們大概率是不樂意的。
外賣員或者騎手這個工作確實在大部分人看來就是個過渡工作,說白了,大家基本都是衝著靈活自主,多勞多得來的,想多賺錢就多跑單,不想送就休息,跑幾個月回老家也行。
如果雙方正式簽訂合同,交全五險一金,那麽考核機製和獎懲機製是不是就要發生變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按《勞動法》每周工作時長40小時,超過的時間算不算加班費?節假日給你送外賣的小哥,該不該得到三倍獎金?
大家是不是覺得應該,大星也覺得應該。
那咱們還拿京東舉例,假設給130萬騎手繳納五險一金,京東總部在北京,按照6821元的繳費工資基數下限,和個人企業各5%的住房公積金比例測算,個人和企業部分的共同成本大約在3232.52元/月。每月大約要新增成本:
43.49億元。
京東去年淨利潤414億元。好了,那我們都知道京東要虧損了,那麽這部分多出來的人力成本和加班費、獎金,最終會是誰出?嗯?
你不出我不出,外賣小哥可就要沒工作了。也不單是中國,國外的Deliveroo和Uber都試過把零工騎手全部變全職騎手,全都失敗了,所以這麽搞不可持續。何況還有就是想短期幹的眾包騎手,簽了合同他們想走怎麽辦?
大星前兩天就看到一條外賣小哥的評論,說自己跑了八年外賣,換了五個城市,“現在回老家醫保報銷麻煩死了。”
任何涉及群體利益的方案,都隻能照顧到群體中部分人的利益,《羅曼蒂克消亡史》裏,葛優麵對章子怡發出的私奔請求都得咽著口水拒絕:
我要照顧的人太多。
既然大家需要外賣,小哥們需要賺錢,企業們需要存續經營,那就不能拍腦袋,得有個可執行的方案。
美團搞的補貼方案,看起來沒那麽完美,但核心還是讓更多人先有基礎的養老保障。我問了一些已經在美團試點城市的小哥,就是想知道他們是咋想的。
小高是四川人,在泉州幹了4年外賣騎手,每個月收入在6000至8000元之間。他的錢每個月老家房貸2000元、車貸1800元、房租1100元左右,每月固定支出近5000元。小高在老家繳納城鄉居民社保,自己還買了兩份重疾險,每個月繳納600多元保費。對於靈活就業社保,小高說美團給他出一半錢挺好,這錢他現在不交,先還車貸,三年後再交社保。
在南通的小劉跑了7年外賣,他說五險一金中最關心的是養老和醫療,因為工傷2022年起就有新職傷險替代了。養老對自己以後有保障,醫療繳費負擔沒那麽重。以前沒考慮交社保,希望手上現金多一些。如果交的話,每月自己最多出六七百塊錢。自己先繳費,公司按50%比例補貼,也可以。
勞動者保障方案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2022年7月,人社部聯合8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其中第一條第二款明確提出,對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係但企業又對勞動者進行管理的,雙方可以明確合理的責任和義務,訂立不完全勞動關係。這個條款,中國人叫它“勞動三分法”。
這是啥?這是官方都覺得凡事應該理論實踐相結合,還要順應時代發展。
前段時間就有很多學者提出來,給靈活就業者搞社會保障,應該探索更靈活、包容的方案。大星覺得,不管是哪家企業、哪種方案,隻要能在大眾監督中不斷進步都是好事。
唯一的分歧在於,在有限的社會資源投入下,到底是給少數人“兜底”福利,還是給更多人辦好基本保障,這都是需要試錯和檢驗的。
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個市場問題。各位潛在的騎手們,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