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晶片戰略的風險:美國難以撼動亞洲的地位
BBC中文
2025-04-17 00:14:58
雖然台積電在壓力下斥巨資在美國建廠,但並不意味著美國能完全取代亞洲在晶片產業上形成的優勢地位。
多年來,美國在晶片(芯片)製造方麵“失手”,導致中國及其他亞洲中心能夠全速前進。這是美國時任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2021年接受我采訪時的說法。
四年過去,晶片依然是美中兩國科技競賽的核心戰場。如今,美國總統特朗普以渦輪增壓一樣的方式推進一項極其複雜且精密的製造業進程,其他地區完善這一進程耗費了數十年。
特朗普強調,他的關稅政策將會解放美國的經濟,並把工作機會帶回國內。然而,事實上,一些大型企業在美國的工廠早已麵臨技術工人短缺、產品品質不穩的問題。
特朗普這次會有什麽不同的做法?而在台灣和其他亞洲地區已掌握生產高精密晶片的“祕訣”情況下,美國是否真的有可能做到同樣的生產規模?
製造微晶片的“祕訣”
半導體是驅動現代生活的核心,無論是洗衣機、iPhone手機,還是軍用戰機與電動車。這些被稱為“晶片”的半導體薄片,最初是在美國發明的,但如今,全球最先進的晶片卻是在亞洲以驚人的規模被生產出來。
製造晶片成本昂貴,技術也極其複雜。以iPhone為例,其中的晶片設計可能源自美國,但生產則在台灣、日本或韓國等地,而其所需要的原材料,例如稀土,則多半是在中國開采。之後,晶片可能會被運往越南進行封裝,再送往中國進行組裝與測試,最後才會運到美國。
微晶片最初是在美國發明的,但如今生產已由亞洲國家主導。
這是一個經過數十年發展而成的高度整合的產業生態係統。
特朗普一方麵讚揚晶片產業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卻以關稅威脅該行業。他曾經告訴晶片產業的巨頭台積電(TSMC),如果不在美國設廠,就必須支付高達100%的關稅。
麵對如此複雜的產業生態與激烈的全球競爭,晶片企業必須能夠提早規劃長遠的成本與投資策略,這樣的規劃超越特朗普的任期。頻繁變動的政策並不能帶來幫助。目前為止,一些企業已經表現出在美國投資的意願。
中國、台灣、日本和韓國等地向發展晶片的私營企業提供大量補貼,正是這些地區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也正是美國於2022年在拜登總統任內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背後的考量。該法案旨在推動晶片製造業回流美國,並推動供應鏈多元化,透過撥款、稅收減免及補貼等措施,鼓勵企業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
特朗普曾經威脅,如果台積電不在美國建廠,將會對其產品征收100%的稅項。
一些公司成為了《晶片與科學法案》的主要受益者,例如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台積電,以及全球最大智能手機製造商三星(Samsung)。根據該法案,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獲得了66億美元的補助與貸款,三星位於德州泰勒市(Taylor
)的工廠得到了約60億美元。
台積電在特朗普政府任內宣布,除了已承諾的三座工廠、總值650億美元的投資外,還將進一步投入1000億美元擴大在美國的生產。對台積電而言,晶片生產多元化也符合其長遠利益,特別是在中國屢次對台灣發出武力威脅的情況下。
然而,無論是台積電還是三星,這些投資都麵臨諸多挑戰,包括成本上升、技術勞工難以招聘、工程進度延誤,以及地方工會的反對。
市場情報公司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馬克‧愛因斯坦(Marc
Einstein)表示:“晶片工廠並不是普通的工廠,不是把東西組裝進盒子那麽簡單。這些晶片工廠需要極高科技及無菌的生產環境,光是興建就需要數年時間。”
盡管在美國投資,台積電仍然表明,其大部分晶片製造業務將會繼續留在台灣,尤其是最先進的產品。
中國是否曾試圖奪走台灣晶片地位?
如今,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已經能夠生產高品質的晶片。但《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裏斯‧米勒(Chris
Miller)指出,這些晶片“仍然落後於台灣一個世代”。
他表示:“產能規模的問題取決於美國與台灣各自有多少投資。目前來看,台灣的產能仍然遠遠領先。”
事實上,台灣花了數十年時間才累積出如今的生產實力。盡管中國投入數十億資金試圖奪取台灣在這個產業的地位,但台灣晶片業依然持續蓬勃發展。
台積電在美國鳳凰城投資建設的晶片廠
台積電是“晶圓代工模式”(Foundry
Model)的先驅,這種商業模式讓晶片製造商能夠采用美國的設計為其他公司生產晶片。
隨著矽穀新創企業如蘋果、高通(Qualcomm)和英特爾(Intel)等崛起,台積電憑藉優秀的工程師、高技術勞工、以及知識上的分享,成功與美國和日本的業界巨頭競爭。
“美國能否自行製造晶片並創造就業?”愛因斯坦問道:“當然可以,但他們能把晶片縮小到奈米等級嗎?恐怕很難。”
其中一個原因,是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可能會限製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技術型人才進入美國。
“連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的工程師都遇到過類似問題,”愛因斯坦補充道。他指的是馬斯克對美國H-1B工作簽證計劃的支持,該計劃目的是吸引全球技術人才到美國工作。
“這就是產業的瓶頸,除非他們全麵改變對移民的立場,否則沒有什麽能夠做到的。你不可能憑空變出一堆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才。”
全球的連鎖反應
盡管如此,特朗普仍然進一步將關稅加碼,並下令對半導體產業展開一項國家安全貿易調查。
“這就像是把一把巨大的扳手塞進機器裏麵,”愛因斯坦形容,“以日本為例,他們的經濟振興計劃正是建立在半導體產業之上,但關稅從不在原本的商業計劃裏。”
根據米勒的看法,對於產業的長遠影響,可能會促使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歐洲、美國——重新聚焦於本地製造。
部分公司則可能尋找新的市場。以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為例,出口管製與關稅壓力下,該公司將會積極拓展歐洲和新興市場,包括泰國、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馬來西亞以及多個非洲國家,盡管在發展中國家能賺取的利潤普遍較低。
“中國最終會希望能夠勝出,”愛因斯坦說,“他們必須依靠創新,以及加大研發投入。看看他們為Deepseek做了什麽。”他指的是由中國開發的AI聊天機器人
。
“如果他們能製做出更好的晶片,所有人都會轉向他們。中國目前已經有成本優勢,展望未來的話,那就是超高端晶片的製造領域。”
特朗普表示,他的關稅政策將解放美國經濟,並把工作機會帶回國內。
同時,新的製造中心也可能正在出現。
根據專家的說法,印度表現出很多征兆,甚至比美國更有可能融入全球晶片供應鏈——這是因為印度的地理位置更相近、勞動力成本低廉、擁有良好的教育水平。
印度已經表示對晶片製造抱持開放態度,但它同時也要麵臨不少挑戰,包括提供工廠用地,以及水資源,在晶片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高質素的水資源。
談判的籌碼
晶片公司並非完全受製於關稅。美國大型企業如微軟、蘋果與思科(Cisco)對晶片的高度依賴與需求,可能可以向特朗普施壓,讓他取消對晶片產業加征的關稅。
有內部人士相信,經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強力遊說後,智能手機、筆電與電子產品等產品被豁免加征關稅。據悉,特朗普也在經過遊說之後,取消了對英偉達(Nvidia,
輝達)晶片出口中國的禁令。
本周一,當媒體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詢問特朗普關於蘋果產品的問題時,他表示:“我是個很有彈性的人,”並補充說,“或許會有些事情發生,我跟庫克談過,我最近幫了他一把。”
英偉達(Nvidia 輝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希望特朗普能撤回晶片出口中國的禁令。
愛因斯坦認為,這一切最終都歸因於特朗普想達成一筆交易——他和他的政府團隊很清楚,晶片並不是依靠建設一個更大的工廠就能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特朗普政府正在嚐試做的事情,和他對待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的手法是一樣的。他說除非你把股份賣給甲骨文(Oracle)或其他美國公司,否則我就不讓你在美國繼續營運。”愛因斯坦說。
“我認為他們也在試圖使用類似的方式——台積電搬不走,隻能迫使他們與英特爾達成協議,並且從中分一杯羹。”
不過,亞洲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藍圖早已證明了一件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獨自經營整個晶片產業。而如果你想要高效、具有規模地生產先進半導體,這將需要時間。
特朗普正試圖透過保護主義和孤立政策來打造美國的晶片產業,但實際上,讓亞洲晶片產業崛起的關鍵正好相反,那是歸因於全球化經濟之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