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流行及祛魅:一種克服恐懼的必由之路
歪腦
2025-04-16 19:09:46
CDT編輯注:自由亞洲旗下的新媒體平台“歪腦”日前因特朗普行政令而暫停運營。成立於2017年的歪腦主要麵向華語世界青年群體傳播自由主義價值。本文發表於2024年4月5日。CDT近期將持續回顧歪腦的報道。
最近,在X(原“推特”)上,著名大V“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發了一條貼文,稱自己掌握了不少案例,關注他賬號、給他發爆料信息的網友,在中國正在被有關部門約談和“喝茶”。有媒體也報道了這一消息。
“李老師”提醒自己的粉絲注意安全。在特意發出的這條通知裏,他告訴粉絲:如果感到危險,可以取消關注自己,或者采用更安全的“翻牆”等上網手段,盡量不要留下痕跡。
他善意的提醒,讓他X賬號的關注者從160萬短時間內減少了20萬。一時間,在X上“取消關注”成為一股風潮。包括王誌安、“二大爺”、蔡慎坤、方舟子等著名賬號,關注者在短時間內都出現顯著下降。
這或許是近些年“中文推特世界”最大的“集中退出”風波,對看重流量的博主來說,可能算是不小的挫折。但在“牆內”,也引發了諸多對“喝茶”的普及和討論。對很多已經習慣“翻牆”到自由世界獲取信息的中國年輕人來說,這不啻為一次“安全教育”。
吊詭的是,李老師出於善意的提醒,可能起到了中國當局希望看到的作用:相當多的年輕人認識到“翻牆”上X是危險之舉,從此謹言慎行。如果真的存在一個所謂的公安部“專項行動”,這也是這樣的行動所期待的最好結果。
但對那些已經在牆內習慣“科學上網”的年輕人來說,通過這樣的事件卻也可以認識到:“喝茶”可能不可避免,任何自由都不是無償的。一個人應該學會判斷責任與風險,並且試著承擔屬於自己的風險。這是“克服恐懼”和極權創傷的必由之路。
“李老師”的象征意味
“李老師不是你老師”在X上是一個標誌性賬號。這個帳號在“白紙抗議”之後崛起,成為X上最受歡迎的中文帳號之一,也成為一個中國網友在牆外爆料信息的重要集散地。
實際上,“李老師”並不是個人風格突出、靠輸出觀點為主的博主,而隻是一個“信息集納”賬號。自2023年11月起,很多中國網民遇到荒唐事而又沒有地方可以發泄和投訴,就選擇爆料給“李老師”,這讓“李老師”在短時間內獲得超過100萬的粉絲用戶。
“李老師”不但會第一時間發布“猛料”,還會持續更新,有時甚至糾正自己發布的信息,這體現出自媒體上一種罕見的客觀性。“李老師”的價值,當然是百萬翻牆網友賦予的,是大家的“共創”,但是這種“信息集合”其實恰恰是中國互聯網所缺失的:發布未經審查的、第一手的現場內容。
可以說,“李老師”是當下最能代表“翻牆”這一行為的賬號,包括它的價值和風險。
所謂“翻牆”,就是翻過信息防火牆到“牆外”獲得信息,有時又稱“破網”。是指“通過虛擬專用網絡(VPN)技術規避國家網絡監管,突破IP封鎖、內容過濾、域名劫持、流量限製等,訪問被國家禁止的境外網站行為。”早在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中就明確把“翻牆”稱之為非法行為。近年來的一係列法律法規更為“翻牆”戴上了緊箍咒。
在中國,“翻牆”是一種禁忌,也可以是一種“特權”。最近上海媒體“澎湃新聞”招聘財經記者,在應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這一項中,明確指出應聘者應該掌握“翻牆”的能力。而大家都知道的一點是,在中國,承擔海外宣傳任務的官方媒體,是可以“合法翻牆”的,但對那些渴望得到真實信息的個人來說,“翻牆”則意味著風險。
2023年9月,河北承德的一位互聯網從業者被官方處罰,他“翻牆”為國外軟件平台工作,當局沒收了他利用“翻牆”獲得的全部勞動收入,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這一案件引起很大反響。因為即使在中國,很多時候人們都認為:和政治反對有關的“翻牆”才是危險的,其它行為,包括娛樂(觀影)、理財等,當局並不會嚴格約束。
說到底,設立“防火牆”,就是為了造成信息區隔,但也並非要完全切斷與外部世界的鏈接。這是一個很混亂的地帶,也是“權力”可以拿捏的領域。在這個背景下,對中國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利用VPN翻牆,其實也已經是一項基本技能。
人們渴望看到牆外信息,這是“牆內”信息管控的自然結果。很明顯,如果中國擁有言論自由,“李老師”的價值就大大減弱。他是“信息自由流通”的象征和代言人,也因此付出代價。據此前媒體的報道,他在意大利受到中國有關部門的騷擾,甚至自己的工作也受到影響。
“李老師”本人能夠代表年輕一代的經曆:在白紙運動中覺醒,認識到自由的價值,並且願意為追求自由付出代價。他不敢回到中國,也不得不切斷和故土的聯係。就這一點來說,“李老師”對粉絲的“取關”可能多少有些失望,他應該能體會到一個對自由的追求者通常會體會到的孤獨,往往真正的“同行者”沒有那麽多。在其後的帖文中,他寫道:至暗時刻,願你我進退也共鳴。
“喝茶”背後的“國保”權力擴張
網友的恐懼當然可以理解,被有關部門約談或者“喝茶”,並不是什麽好事。但是一時間有近20萬粉絲取消關注,這還是讓人吃驚。它也意味著如此眾多的人,其實此前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翻牆”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行為。有些人在X上使用自己的真實頭像,或者在“黃推”下麵留下自己的住址。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是原本就存在的風險。
在中國,所謂“喝茶”就是被相關部門約談。“喝茶”是一種威脅和恫嚇,但是還沒有上升到法律意義上的處罰。這裏的“相關部門”通常是“國保”(國內安全保衛,現在改名為政治安全保衛,“政保”),一個隸屬於公安部的警種,在各地公安局都有分支。
“國保”不屬於任何派出所,有時候會選擇在當事人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約談,但是“雙方熟悉”之後,也可能約在茶館和咖啡館談話,這可能也是中國內地“喝茶”一詞的由來。
“國保”所負責的“國內安全”,和法律沒有多大關係,現在的新稱呼“政治保衛”其實更形象,它就是政治性的約談,指出當事人“政治”或者“思想”上的問題,並要求改正,因此稱其為“思想警察”是合適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被“國保”長期關照的,往往是涉及“民運”的敏感人士,大眾對這一警種所知甚少。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越來越的普通人參與到公共議題的討論,“犯忌”的人也就越來越多。可以說,習近平執政的這十幾年,也是“國保”大規模擴張、擴權的時期。
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要求“國保”出麵,去找發帖人刪帖。疫情時代,各地在管控中的荒唐事很多,互聯網輿情不斷,“國保”成為地方政府用來威脅市民的力量。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並沒有多少真正有“政治性”的事件,“國保”被泛化和濫用,相當常見。有人在省會城市發帖抱怨核酸檢查,都可能被老家縣城的“國保”電話約談。
“國保”需要承接更多業務,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一些“敏感”的“重要人物”,因為經常被“喝茶”,從此成為“國保”的一個項目,可以向上級申請經費。這甚至會導致一些奇怪的互動:“國保”和“當事人”變得熟悉,不但“喝茶”,還可能會吃飯。有“當事人”甚至可以拜托“國保”幫自己處理一些糾紛。對“國保”來說,這種“當事人”,甚至有點像商業上的“客戶”。
這就是“李老師”發帖的背景。向“李老師”爆料的網友,很多內容都是地方的“負麵新聞”,各種維權案件自不必說,即便是火災、凶殺案這些常見的、普通的突發事件,在當下的地方政府看來,也可能是負麵的、敏感的。
因此,盡管從常識看,有關部門約談“所有李老師的關注者”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需要一個全國性的大型統一行動,而且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就像“李老師”自己所說的,在過去一段時間,不同地方的“國保”都有約談他的爆料人,這是可信的。這也是當下中國社會管控的現實。
“喝茶”的普及、流行以及祛魅
這次X上有不少大V現身說法,向自己的粉絲講述自己曾經的“喝茶”經曆,算是一次全民性的“普及”。
如上文所述,過去幾年,有過“喝茶”經曆的人越來越多,被“喝茶”的理由也五花八門。通常都是因為在網上發帖涉及政治,在群裏聊天涉及到領導人,或者“翻牆”到國外社交媒體上發言。有些內容,在中國的社交媒體發布,未必會喝茶(因為會被“及時”刪除),但是在X上發帖則有可能被約談。
白紙抗議中,相當多的參加者都被“喝茶”了。有些參加者離開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回到家鄉想“安靜”一下,結果反而被當地“國保”掌握,遇到更多麻煩。這是因為在大城市,“喝茶”的事是如此之多,不管是“國保”還是“當事人”,都不再把它當回事兒。而回到了家鄉這樣的小地方,反而成了“大事”。
可以說,在中國的大都市,“喝茶”正在變得祛魅。被思想警察約談,其神秘性本身就是造成恐怖和威懾效果的一個原因,如果它變得“過於日常”,人們就不再害怕。過去,被“喝茶”的人,很有可能會受到工作單位和周圍人的孤立,現在由於過於平常,它已經失去這種恐怖效果。
還有一種傾向,被“喝茶”在一些年輕人中間,已成為勇敢和正義的象征,甚至成為可以向周圍同伴“分享”的經曆。年輕人聚在一起,交流“喝茶”的經曆,就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白紙抗議”讓更多人認識到“反抗”的後果,那就是多次“喝茶”,甚至有人失去自由好幾個月。但這才是新的“社會運動”的全貌:它一定包括“代價”,包括恐怖和懲罰,人們必須談論它,才能慢慢消化它。
對當局來說,這是一個悖論:大規模“喝茶”,在事實上降低了“喝茶”的恐怖效果。而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年輕人而言,“喝茶”則是一種從網絡走向“現實”的經曆,是見識和學習。人們必須明白,追求自由是有代價的,正是因為“代價”,自由才變得珍貴。
包括“李老師”在內的X上的大V,經曆了這次“喝茶”傳聞帶來的“取關”風波,盡管粉絲一度有所減少,但是很快就恢複了常態(緩慢增加),因此,這並不是什麽讓人沮喪的事件,相反,它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學著麵對恐懼,克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