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清明節祭祖掃墓的時候,很多華南人正式迎來一場體力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同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在這個時間段,他們會帶著祭品上山入水,深入崎嶇荒野勇爬懸崖峭壁。
孫男弟女們人均要至少帶著一把鐮刀開路,身上還要背著貢品、炮仗、雞、鴨、脆皮豬和紅雞蛋,不少登山徒步裝備在華南人眼中都不如一雙長筒雨靴,一家人會集體在清明前早早出發,在山上搜尋自家的祖墳的痕跡。
這是一場接近特種兵式的野外出行,祖墳不一定很多,但大概率各位祖先的定居地都很分散。
外地人看華南後輩背著祭品登高入水,甚至有點分不清,他們是準備尋找太公還是見到太公。
而在從小就打經驗賽的華南人眼中,隻要是小於90度有棱角的山體,都是可以攀爬的斜坡。
縱使這樣,其中很多祖墳的地點偏僻到讓華南後輩懷疑:
當初究竟是怎麽建到這裏的?
不僅分散又完全與世隔絕,祭祖掃墓,分別要經曆山路、水路和自行開路。假設珠穆朗瑪峰在廣西,頂峰都一定有太公等待後輩每年祭祖。
實際上,最能讓大家感到疲憊的,不是荒野求生式的長途越野,而是全家人費勁體力花幾天時間爬過幾座大山,來到記憶中的地點後,發現了一件更絕望的事:找不到祖墳了。
回村找祖墳,新版鐵人三項
一句話,讓一個清明節拜山祭祖的華南人驚惶失措:咦?去年那棵樹去哪了。
《太公在哪兒》,輕鬆成為華南孝子賢孫每年的必練的野外生存節目。
真正的華南祭祖特種兵從來不抱怨困難,不僅要體力頂上,還需具有一定的勘探偵查能力。
畢竟尋找太公,往往隻有一個模糊的方位。
長久生活在城市的人或許無法想象“尋找太公”的困難程度。很長時間裏,華南人隻能通過最基本的記憶力還有參照物進行尋找。
這個參照物,很可能是去年覺得造型很奇特的一塊石頭,或是一顆看起來有點與眾不同的樹。
第二年上山後發現,這兩樣漫山遍野都是,並且都長得差不多。
生長於華南地區的人,每年清明都注定要花費無數多餘的力氣。
時常有人爬上這座山後才意識到,自家太公有可能在旁邊那座山。
上山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沒路開路,於此同時,盡量找到去年眼熟的標記。
這些標記可能會從樹幹石頭,升級成紅布條,紅塑料袋,或者掛在樹上的礦泉水瓶。
一家人中,總有一個會承諾祭祖路線就在腦子裏,但能否順利找到不走冤枉路,還真的需要點祖宗保佑。
之前說過上百遍的“就在這裏你信我”;
最終都有可能隻化作一句“我記得就在這哇...”
是否有一個靠譜的帶路人,在整個祭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否則尋找太公和偷渡之間,隻有非常模糊的山脈線。
尋找太公的經驗,往往都是在不斷失敗和碰壁中得到歸納總結的。
真正敢想敢幹的年輕一輩,已經考慮在路上安插一條“太公在這裏很想你”路牌的可行性。
但無論怎麽做標記,大家到了祭祖拜山的實操環節才發現:哪棵樹下、哪個山頭、在山上留下什麽痕跡都不足以作為參照,一場暴雨山洪,就足夠讓大量人喪失關於祖墳方位的記憶。
為了找到祖墳,華南人民會在深山中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
抽出羅盤先辨別一下方位,上樹、點香、向山神問路都是常規操作。
當一個家族的祭祖引路人,上山以後勢必要陷入環境和帶領全家人的壓力當中。
心裏無論是清明一定要祭祖掃墓的執念,還是考慮到一路爬上來所投入的沉沒成本,都會讓人盡可能地對大腦進行緊急開發。
有時甚至會提前在網上搜羅一些看似有些偏門的工具。
拜山祭祖本身也是一件常伴隨意外情況的事。
廣西地區由於家族祖墳分散的特性,有的後輩耗盡精力也隻在有限的清明假期裏,找到了家族中一位祖先,隻能在燒紙時努力多托付,讓老人家全拿著在那邊給大夥分分。
更極致的家族後輩,一路披荊斬棘揮舞鐮刀開路上山,清理完雜草準備好貢品,突然發現拜的是別家太公。
抹清楚石碑一看太公變太奶,姓氏性別都有挺大出入,全家人麵麵相覷,記得去年前年走得都是這條路,再仔細琢磨琢磨,說不定去年拜得也是別家。
事已至此,隻能安慰自己拜就拜了,說不定往上數數都是同親同族。
至於自己太公那頭,隻能盼著他老人家在那邊廣交朋友。
巨大的需求下往往會誕生新的產業鏈,盡孝也存在代辦,分全套清掃和前方開路除草。
但究竟有多少人會雇傭除草項目還是個未知數。
畢竟換他們自己上山,也未必能找明白,太公究竟在哪棵樹的旁邊。
新時代祭祖,全靠“祖宗定位儀”
在互聯網和科技不夠發達的時代,尋找祖墳失敗的人,或多或少會自責於自己沒有盡到後輩的義務。
而在科技進步後,尋找祖墳就會湧現出多種方案。
擅用衛星定位是個低成本方案,祭祖結束後把位置收藏,到了第二年就能跟著導航方向揮舞鐮刀一路消除障礙式進發。
隻需辛苦一年,地毯式搜索出十幾二十個祖宗的地點坐標,用手表記錄下行進路線,第二年就能輕鬆原樣再走一遍。
隻是這招也未必百試百靈。
有人在原地記錄了坐標,第二年再在大山密林裏尋找,地圖顯示已經到達目的地,全家花幾小時向周邊探索二十米還是沒找到,隻能衝大致方向祭拜。
最終在下山回家時發現坐標地點沒錯,隻是一家人向垂直方向的高處多攀爬了幾米。
到了這個清明,已經積攢了足夠多失敗經驗的返鄉人,學會在找太公這件事上來點高科技。
每年都有無數華南人在尋找祖墳的路上想“實在不行太公給我發個定位吧”。
腦袋更活泛一點的後輩,已經在太公墳前安裝上了GPS。
想要用於找祖墳,那在選購GPS時候需要非常嚴謹的功能,和考慮到更多可能發生的情況。
高功能、高續航的太陽能GPS是孝子賢孫們的集體首選。
連同商品客服也會安慰準備入手的消費者“親,找不到祖墳是正常現象,很多人都這麽幹”。
過去的牛羊追蹤器、主打山區無信號也能用的智能放牧定位儀,到了清明期間都成了最務實好用的“祖宗定位儀”。
在尋找太公這件事上,華南後輩也不斷有奇招湧現,也有比GPS定位成本更低的方案。
太陽能念佛機,能在無太陽狀態下播放三天三夜,可全靠聽聲辨位尋覓祖墳方向。
買過這款“祖宗定位儀”的年輕後輩,在清明前要做的隻有祈禱抓緊來個晴天。
科技的確在改變人類的生活。
下到幾十上到幾萬,不同經濟情況的孝子賢孫各有自己的盡孝方案。
過去,背著祭品翻山越嶺的是家裏最得力的長孫,今年換成了家裏花重金購入的新成員。
電子狗無法通行的路段,也可以直接改為空投。
無人機能輕鬆帶動120斤的祭品,哪怕在更高處的視角找“去年那棵樹”總比肉眼對比要輕鬆很多。
在廣西人心中,過年不回家是遊子,清明不回家是逆子,但在科技時代,如果不回家的後輩雇台無人機替自己拜山並投放祭品,大抵還能榮升孝子。
提前瞄中了這條商機的人,短短幾天之內應該已經賺翻了。
關於無人機的運輸、跟拍、設備出租、培訓一條龍,已經細化成不同的套餐和不同價目表。
同時很多年輕後輩也信奉,既然踐行科技改變生活就要落實到全套。
靠科技尋找太公,運送祭品,科技便利了自己的生活,也多少要讓那頭的祖宗也體驗一下。
於是這個清明,他們翻遍家裏頭的這幾座山,也順手給那頭的太公太奶人均燒上一套蘋果全家福。
祖墳的確不會移動,但山林和現實情況每天都在發生改變。
村裏一場簡單的修路,都能導致祭祖方位的偏移。
除了現代化建設、自然氣候、山內植物生長對地貌的改造,還有一些和人有關的不可抗力。
比如過去家族裏認路認得最準的那位,腿腳和精力再也沒有辦法支撐上山,隻能憑記憶給後輩手繪一張山路地圖。或者曾經負責打標記的那位,成了需要後輩前往祭拜的一員。
在山裏苦尋祖墳,原則上是以上目的明確的行動。
某種程度上對很多年輕後輩來說,尋找太公的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
清明祭祖拜山的另一部分目的,也包括能解決代際遷徙造成的人際疏離。一切都在智能電子產品的幫助下,將“找太公”壓縮成後輩心上的坐標點。
高科技可以定點,但路終歸是自己走的。
當代人也的確在固定時間需要一個鉚點,尋找曾經斷檔丟失的家族紐帶。
一年中無法聚齊的一大家人,終於能以一場近似苦盡甘來的春遊出行中,上山找到太公一起吃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