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核恐怖平衡”,傳統軍事意義的、熱戰形式的世界大戰,已經很難打起來了。
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多,美國、北約和歐洲一直不敢直接下場參戰,拜登政府還三令五申,不允許澤連斯基用美國援助武器攻擊俄境內縱深目標,就是因為擔心惹惱普京,引發全麵戰爭,被俄羅斯種了“蘑菇”。
未來在中美之間,圍繞如何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和兩國在地區、全球的全麵戰略競爭,對抗必然會越來越激烈。也可能會爆發規模可控的小摩擦衝突與代理人戰爭,但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直接火併,你朝我扔導彈,我轟炸你境內目標的可能也不大。
在中、美、俄,或者也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印度、日本等這幾個大國之間,即便是爆發一些摩擦衝突,直接開打熱戰的可能也較低。
各國在衝突中會極盡威脅,擺出一副不怕同歸於盡的架勢,民間輿論也會高度亢奮恨不得核平對手。但是在這些國家的領導層麵,“核恐怖平衡”會讓各方決策高度冷靜,儘量避免將衝突上升為全麵戰爭。
普通人可以喊打喊殺,越是社會底層,過得越不如意,越覺得核戰爭沒什麽可怕,大不了和對手和地球同歸於盡。但是對大權在握的各國領導層,無論從保全榮華富貴的現實主義還是從身為領導人的道德責任,為什麽要搞一場“共同毀滅”的核戰爭?

金正恩於2023年3月27日指導核武器兵器化工作。 (朝中社)
所以,世界大戰打不起來,核大戰打不起來,這個判斷,即便在這個動盪的世界,仍然沒有完全過時。各國越是往世界大戰、核大戰可能爆發的方向做最壞準備,越強化這種毀滅性恐怖平衡,世界大戰、核大戰爆發的可能越低。這是一個關於戰爭的辯證,一般人可能理解不到這個深度。
馬斯克的一個判斷是對的,和世界大戰、核大戰相比,可能AI帶給人的威脅更大。這一威脅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AI對人類的工作替代導致大量失業,進而導致大規模貧困和社會混亂。二是AI作為一個新的矽基生命,產生自己的獨立思維和能力,為爭奪地球資源和控製權,對人類全麵開戰。三是AI掌握了人類核武庫,動用核武或誘發對方使用核武,進而在大國之間爆發核戰爭,帶來人類的毀滅。
AI在這三個方麵帶來的潛在威脅,才是各大國要關注的。不過AI帶來的這些毀滅性可能,還隻是一種可能,目前看,還不算迫在眉睫。
但是經濟層麵的非傳統“戰爭”就不一樣了。
經濟上,因為沒有“互相確保摧毀”這個現實威脅,大國在經濟方麵的韌性相對較強,經濟戰爆發一般不會給各國帶來立竿見影的毀滅性後果。所以,當一些大國判斷經濟戰會給競爭對手帶來重創,會有利於鞏固自身經濟實力和霸權地位時,如果又恰逢一位具有冒險精神(或曰戰爭販子特質)的領導人當政,是敢於冒險發動一場全麵“戰爭”的。
川普這次搞的,就是這樣一場經濟戰爭,是真正的世界大戰。是在同一時間,對世界185個國家全麵宣戰,導致全球186個國家在同一時間全麵捲入。
而且這場戰爭首先在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之間爆發,主要戰略戰術均在圍繞這兩國之間的利益爭奪和對抗展開。這兩個大國,又分別是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最大的進口市場市場和消費大國與最大的工業製造業和出口大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
所以,這場貿易戰,無論其性質,還是其帶來的影響,還是對現有世界經濟秩序、貿易、產業鏈的衝擊與結構重塑,都比一般規模的戰爭猛烈得多,比俄烏戰爭、中東戰爭的影響深刻得多。說它是經濟意義的世界大戰,一點都不為過。
新加坡總理黃允財哀歎:“上一次發生類似情況是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貿易戰升級為武裝衝突,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事實上,不用等貿易戰再升級為武裝衝突,我們現在就正經曆第三次世界大戰。隻不過前兩次世界大戰是以熱戰方式進行,而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以關稅戰的方式,在經濟領域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