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期重點 智能的“原子”——AI產業中的密集勞動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再次讓人工智能(AI)成為熱議話題。各行各業都出現了言必及AI的景況。根據智聯招聘年初的報告,60%的職場人已經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遠高於去年同期的44%。理想中,AI應該幫助人類從枯燥、重複的任務中解放出來,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然而,現實卻是,隨著AI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被卷入一個看似“高科技”但充滿重複勞動的行業——數據標注。
數據標注被稱為“人工智能的基石”,指的是將語音、圖片、文本、視頻等數據進行處理,使其能被AI識別。早期AI模型訓練所需的海量數據幾乎全部依賴人工標注。
基礎數據標注員的工作單調且重複,鼠標在屏幕上不停敲擊,點選、拉框、標注,一個數據標注員每天需要標注1000到1500個數據,幾乎沒有休息。長工時、低工資和高度重複的勞動,是這一行業的典型特點。
值得深究的是,為什麽一個號稱“解放人力”的新興技術行業,卻催生了如此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數據處理公司的老板深諳其中的成本計算:“早期AI的自動識別成本每單三毛,而人工標注的成本僅為一毛。”
數據標注不需要高端技術,在AI發展尚不成熟時,依賴低成本的人工勞動自然更具“性價比”。
而資本恰恰最擅長通過轉移和分包等手段壓縮人力成本。在中國,超過百萬名AI數據標注員分布在二三線城市,如貴州、江西、山東和河南等地,並持續向人力成本更低的縣城拓展。科技公司通常將標注任務外包給乙方,乙方再將任務層層分配給下遊公司,每一層的分包都會榨取一定費用,最終基層標注員的報酬往往隻有幾分錢。這些低成本勞動力,包括縣城媽媽、工廠工人和職校學生,承擔了大量需要人工幹預的工作,支撐著AI技術的發展。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自動化能力逐步提高,自動標注的成本也越來越低。因此,科技公司紛紛轉向AI自動標注,逐漸減少基礎人工標注的需求。數據標注企業急於擺脫“低門檻、低技術”的標簽,期望“吸引高素質勞動力,淘汰技術平庸的人”。
而這種淘汰往往又以“技能要求”為名,放大既有的地域、年齡、學曆等社會不公。在關於縣城數據標注女工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低學曆的縣城媽媽常被分配到費時費力且低效益的任務,重要任務根本不會交給她們,這使她們被排除在學習和提升的機會之外,最終也“注定”被升級後的數據標注行業淘汰。當然,在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維持技術發展的生產體係中,她們也不會輕易被放棄,等待她們的,或許是下一個新的“低端技術加工”產業。
02 工人動態
—— 工廠工地——
宜賓“工人被吊工地”,安全教育不顧工人尊嚴
三月上旬,四川省宜賓市平燁建設公司某項目工地,因三名工人在高空作業時未係安全帶,工地方麵便將工人用安全帶吊掛在工地門口的“安全帶使用體驗區”,實施“示眾處罰”。現場“遵章守法、確保安全”的標語,與工人被吊掛的場景形成強烈反差。工地回應稱此舉旨在對工人進行安全教育,但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工人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係違法行為。真正的安全並不是靠羞辱與“教育”換來的,對工人人格的保障也同樣重要。來源1來源2
格力工人靜坐抗議公司裁員不賠償
3月13日,河南鄭州格力電器數十名售後員工聚集在鄭州高新區格力售後服務中心,發起集體靜坐維權行動。員工們質疑公司未按《勞動合同法》支付N+1賠償,且未提前30天書麵通知。員工們將辦公區域封鎖,要求與公司管理層對話。諷刺的是,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曾在2022年5月公開承諾,無論麵對何種困難,公司都不會裁員。來源
惠州德賽電池被曝“通宵工作算曠工”
3月13日,廣東惠州德賽電池工廠一名員工在網絡發布視頻稱,其於1月22日從夜間8:30工作至次日6:30(累計近10小時),按標準工時打卡下班後,卻被組長以“未完成10小時在崗”為由抹除考勤記錄,並倒扣3天工資。該員工還反映,工廠存在周日強製加班不計入考勤、臨時工加班無報酬等問題。來源
—— 服務業 ——
齊齊哈爾50名醫院護工集會討薪,外包用工維權難
3月9日至10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約50名護工因被拖欠工資,連續兩天在醫院及當地勞動仲裁部門集會,要求支付總額近20萬元的薪資。據護工透露,ta們並非醫院正式員工,而是通過外包公司簽訂勞務合同,導致討薪維權麵臨更大困難。來源
網絡熱議為保潔員設“有尊嚴休息室”,呼籲保障基層勞動者權益
某寫字樓裏保潔員的休息場所
三月上旬,社交平台上有網友呼籲為保潔員等基層勞動者設立配備24小時熱水、帶鎖儲物櫃、軟墊折疊床、醫藥箱、充電插座和微波爐的休息室,強調這“不是福利,是基本尊嚴”。倡議得到眾多網友支持,認為許多拿著低薪的勞動者,其基本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呼籲改善包括保潔員在內的所有麵臨類似困境的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如今,大部分保潔員仍在使用衛生間隔間、走廊角落或工具間作為臨時休息場所,基礎休息設施缺失。《2024中國城市環衛設施白皮書》顯示,76%的公共場所未設置獨立保潔室,而92%的保安室配備了監控設備和辦公家具。來源1,來源2
—— 白領——
珠三角“反內卷”,長三角“大小周”,企業內卷何時休?
三月上旬,大疆,美的,海爾等珠三角企業推行“反內卷”措施,強製員工按時下班。這些措施背後除國家政策引導外,更有歐盟新規的推動因素。歐盟近期通過新條例,若出口歐洲商品生產過程中存在過度加班情況,貨物可能被拒絕入境,這使得出口型企業不得不嚴格控製員工工作時長。從目前媒體報道看,這些企業確實在執行強製下班措施,但也有員工擔憂“強製下班”可能成為取消加班費的變相降薪。相比之下,長三角地區,尤其於初創公司之中,仍然普遍存在大小周現象。來源1來源2來源3
—— 青年學生——
浙大傑青劉永鋒過勞離世,家屬呼籲關注科研人員健康
3月5日,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劉永鋒因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48歲。劉永鋒長期從事材料和電池研究,其家屬通過調取工作電腦和出行記錄,發現其連續18年保持高強度工作狀態。然而這種高強度工作並非個例,而是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員普遍麵臨的問題。由於經費壓力和團隊運營壓力,ta們不得不選擇這種“燃燒式”的工作狀態。來源1來源2來源3
03 深度與評論
I. 端傳媒|中國特色零工(上):改造“三和”與“大神”的邊緣生存
三和、龍華、沙井,00年代起由珠三角製造業“世界工廠”催生的大型臨時用工集散地,是無數“掛壁老哥”“三和大神”曾聚集、生活過的“大神基地”。本文回顧了三和、龍華、沙井等臨工市場集散地近年在媒體曝光、疫情衝擊和行業變化下的新發展,從工友的視角敘述“非正規就業”下勞務派遣與外包用工缺乏穩定用工製度和勞動保障的現實問題,工人、工頭、政府和社會間的互動關係,並探討三和大神“進廠——跑路——進廠”背後生存困境的可能出路。我們必須看到“奮鬥者”敘事或“躺平”汙名化背後的“掛壁生活”真正的問題根源。閱讀原文
II. 張小滿|休息與尊嚴:“你們自己想辦法”
基層勞動者不僅需要更高的單位時間工資和勞動者合法權益,還需要作為勞動者和個體的人理應獲得的尊重。作為勞務外包工作人員,保潔員群體麵臨著缺乏勞動合同和社會福利保障、經濟上受製於人、工薪被層層克扣乃至不能按時發放的困境,作為城市文明中重要的部分,也缺乏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對其生存尊嚴的考量。本文基於此探討了保潔員正當的休息權利是如何被削弱和剝奪,保潔員這一工種和群體在社會中天然不平等處境的原因,過勞、監控如何擠壓保潔員休息的權利、損害人身自由和勞動者尊嚴。閱讀原文
III. 極晝工作室|扛樓戰神:「一千塊男人」的幸存者遊戲
來自搬運公司的包工團隊和臨時工,近日在短視頻平台形成了備受關注的“扛樓圈”。通過短視頻,部分“扛樓大神”展現了作為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狀況和背後的辛酸生活,以及一些勞動者如何在“沒背景、沒資源”的現狀下,尋求透過流量獲取收入、改變人生的機會。本文講述了一位“扛樓”博主在從事體力勞動中的經驗、故事與感悟,展現體力勞動的艱辛不易;而現實並不是肯吃苦就能賺到錢,搶單、獲單的背後,還有工頭、包工、臨工組成的複雜人情社會。閱讀原文
IV. 南風窗|女孩當維修工,忍受與衝破
從事體力勞動的女性飽受來自家庭、社會、同業者、用工者和客戶的多方歧視。女性從事維修工等體力勞動,不僅麵臨刻板印象的歧視,還因受到從業者的擠壓、客戶對男性勞動者的偏好,導致相較於男性員工缺乏同等水平的技能培訓和收入。並且,女性時常受到因性別和權力地位造成的,包含性侵犯、脅迫在內的諸多人身安全危害。本文以一位女性維修工的視角,講述她如何踏上維修工的職業道路,其中經曆了怎樣的性別歧視、騷擾,以及個體如何抗爭社會對女性從事體力勞動的傲慢與偏見。閱讀原文
V. 極晝story|時薪20元,我把工作外包給在校大學生
文章主要探討了企業白領將自身工作轉包給在校大學生等“二牛馬”群體的現象。部分企業白領選擇將自身工作中機械性、重複性的勞動內容通過社交媒體轉包給在校大學生、靈活就業者等群體,以較低的金錢支出換取更多的時間自由、更少的加班過勞。在信息時代,新的轉包、“數字移民”的工作形式有著零散、自由的優點,也暗含著許多崗位工作內容中機械化、重複性強的特點,存在著較高的可替代風險,從業者也麵臨著AI所帶來的可能的業態改變和焦慮。閱讀原文
VI. 建築精雜談|外賣騎手:除了時間,誰來關注他們的空間問題?
等餐、等電梯、查地圖、避雨、休息,可曾想過城市中快速來往的騎手在進行上述活動時,到底應落足何處?外賣騎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身影不可或缺,但在人力信息化、O2O(線上到線下
Online to
Offline)模式背景下,外賣騎手的身影和對活動場所的需求則遭到忽視,在等餐、送餐時,隻能身處公共空間中聚集和忍受,無法便捷地行動。本文以建築學的視角,探討人力信息化下城市中體力勞動者與城市空間規劃的矛盾性,提出對設立特定的等餐區域、取餐和送餐通道的建議,並揭示此種空間的矛盾存在至今、而外賣騎手基本的勞動權益如今亦難得到保障背後的潛在關聯與“信息化美夢”背後的“幽暗”。閱讀原文
VII. 浪潮社初號機|製度薄弱下的共同體:manner年終獎爭議深層的員工團結
近期,Manner咖啡連鎖店爆出員工合同所規定13薪未能按時發放,引起社交平台上Manner員工集體討論、傳播、抗爭。這篇文章針對該事件,從Manner咖啡連鎖店創始之初談起,分析Manner企業文化在由公司總部進行統一調度、去店長扁平化管理的背景下,店長地位的弱化和門店員工所形成的群體生存策略,如何促成其觸發勞資糾紛時形成的共同發聲、集體抗爭的維權經驗。Manner創辦之初所宣稱“家文化”變質的背後,既有追求批量複製、KPI達標的冰冷的資本運作邏輯,更凝聚有基層勞動者共同保存下來的集體意識和抗爭精神。閱讀原文
VIII. 財新mini|最近8年國內工資最高、增長最快和最慢的職業都是哪些?
一項針對2015-2022年間招聘數據和“七普”分職業人口數據的研究,解讀了各行業平均薪酬、工資增長速度及招聘數量與就業數量的對比。回顧過往數年,產業結構、各行業業態的轉變,帶給藍領工人和服務業從業者以哪些新的變化?工資增長速度、平均薪酬、招聘數量、城市、未來的可替代性……在行業的不確定性下,勞動者應該以哪些角度思考,考慮自身工作方向的選擇?閱讀原文
04 調查與報告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智聯研究院:《2025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
社會研究方法評論:《高校中青年教師過勞死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