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緬甸發生7.9級大地震。地震對緬甸境內包括曼德勒在內的大範圍地區造成了影響,遠至泰國、越南甚至中國雲南地區都有震感。據新華社快訊,該地震已造成(緬甸)144人死亡、732人受傷。
地震發生時,軌道交通也發生劇烈搖晃
這次強震,其實算是在地質學家“意料之中”。為什麽它已經被預料到,卻不能被預報?這次地震究竟有多嚴重?我們整理了9個相關問題,梳理關於此次地震、預報和地震避險的信息。
這次地震發生在哪裏?
東經95.95°,北緯21.85°——震中在曼德勒市的西南方,離市中心還不到17公裏。曼德勒位於緬甸的正中央,曾是緬甸貢榜王朝的首都,現在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現在仍然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曼德勒有至少170萬人口,也是華人華僑在緬甸大量聚居的地方。
震中幾乎就在曼德勒正下方丨Google Map
這次地震7.9級意味著什麽?
目前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的震級為7.9級,震源深度30千米。而美國地質調查局給出了一個更恐怖的數字:7.7級,深度10千米。
類比一下:唐山大地震是7.8級,震源深度12千米。而汶川大地震是8.0級,震源深度14千米。
本次地震的震動強度丨美國地質調查局
震級代表了震源釋放的能量,每增加1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而真正用於描述破壞性的,叫做烈度。一般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離震中越近,烈度就越大。
如此強烈的地震,可能導致地麵出現3至5米的錯位,震中的烈度可能達到10級左右。建築結構在這個級別的災害麵前幾乎沒有意義:它們隻有瞬間坍塌這一個結局。
曼德勒的貢榜王朝皇宮遺址,在此次地震中嚴重受損丨myanmar-now
而且,這次的震中距離大型城市實在太近,如果震源深度真的隻有10千米,曼德勒市的情況恐怕還會更糟。現在媒體報道的100多例死亡,可能隻是冰山一角;隨著後續挖掘和救援工作進行,這場慘劇將一點點浮現出完整麵孔。
對我國西南地區的影響有多大?
雲南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瑞麗市位於中國邊境,距離震中僅有大約300公裏,出現多處房屋倒塌。在瑞麗財富廣場,牆體脫落還造成了2名人員受傷,距震中700公裏的昆明也有強烈震感。但地震波沒有就此停下,連1800多公裏外的西安人民都紛紛報告,甚至讓“西安震感”上了熱搜。
四川會受影響嗎?四川有一條“龍門山地震帶”,它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罪魁禍首。如果地震波的能量傳導至此,讓這條斷裂帶也蠢蠢欲動,那豈不是國內也會跟著地震?
據知乎用戶@等風
展示的數據,地震波抵達我國西南地區時,烈度隻有4級左右。這已經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不太可能讓斷裂發生明顯變化。不過,這個烈度依然有可能之後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位於西南地區的朋友們,最近走山路時還是要注意一下安全。
為什麽緬甸這次地震這麽大?
這不是緬甸第一次發生大型地震了。自從1906年以來,緬甸至少發生過10次大於6.5級的地震。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位於這條
長達1200公裏的實皆斷裂帶上。
實皆斷裂帶是
世界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它位於緬甸板塊和巽他板塊之間,每年會滑動錯位18至49毫米的距離,是一條看不見引線的火藥桶——而在這個長條形的火藥桶上,分布著內比都(緬甸首都)、勃固、實皆、曼德勒和仰光等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這就讓地震造成的危害更加可怕了。
實皆斷裂帶的位置Xiong X et al., 2017
能否預測地震的發生?
實皆斷裂帶上會發生大地震嗎?會。
什麽時候?不知道。
這就是今日地震預測的現狀:一定程度上可以,但
精確預報目前還做不到。
地震的本質,是地球內部的岩層斷裂,釋放的能量傳導到了地麵。要形象地類比地震,你可以拿出兩摞紙,把它們平放在桌子上慢慢靠近,它們的邊緣會互相碰撞、擠壓,直到它們彼此彈開,這就完成了一次簡單的地震模擬。
你或許還能進一步想到:如果它們彈開之後,沒有改變行進的方向,而是繼續互相靠近呢?
這就是預測地震的一種理論方法,
先找到比較大型的斷裂帶——兩摞紙碰撞的地方;
再查閱史書,確認發生過的大地震——這就是上一次紙頁彼此彈開的時候。如果一個地方曾發生過地震,上次地震的時間越久遠,再次地震的概率就越高。
事實上,
這次緬甸地震是被預測過的。在2011年,古川信雄研究了1918年以來的地震,發現實皆斷裂帶上存在著兩處地區沒有發生過地震,他認為這些位置可能發生7.9級左右的地震;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熊熊研究員(此處沒有打錯字)在2017年統計了實皆斷裂帶過去110年裏發生的地震,列舉了其中可能發生地震的位置。甚至早在2020年,緬甸國家氣象與水文管理司就根據國內逐漸上升的地震頻率,認為需要警惕實皆斷裂帶的活動情況。
緬甸沿著實皆斷層發生過的地震的地圖。這次發生地震的曼德勒地區,就恰恰好在”1956“和”1929“兩條黃線之間那段巨大的空白處。丨WangYu
and Myanmar Geoscience Society
實皆斷裂帶實在是太活躍了,以至於所有的地球物理學家們都知道
它總有一天會來一次大震,這個時間甚至
可以精確到以10年為單位。但“”某年某月某日”這個層次的預測,確實就超出人類的水平了。
這是因為我們對地下結構依然知之甚少。目前為止,人類能直接接觸到的地球圈層依然隻有地殼,世界第一的科拉超深鑽(12公裏深),第二名的塔科一井(10公裏深),都距離穿透33千米厚的大陸地殼遙遙無期。而地球的直徑足足有6371公裏。地殼相比於地球,就像雞蛋殼於雞蛋,對地球內部,我們隻比一無所知好那麽一點。
地球各層結構裏,最外、最薄的那層褐色,才是我們能夠探測得到的地殼丨圖蟲創意
這次地震後會有多久的餘震?
有餘震是肯定的,但餘震會持續多久,要明天才能知道。
我們將地震中最強烈的那次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和餘震的關係,就像是“你跺你也麻”。
在主震完成大部分的能量釋放之後,地質結構會繼續發生較小的移動,以適應地震後的改變,這些微小的移動就會產生餘震。一般來說,餘震的規模和時間都不確定,但我們可以用一條經驗公式來簡單推測,它叫做大森定律。
根據大森定律,無論第一天發生餘震的概率是多少,第二天發生餘震的概率將是第一天的1/2,第十天發生餘震的概率大約是第一天的1/10。等到了明天,我們就可以以此推算餘震可能的持續時間了。
手機收到的警報是……
那是地震預警,提醒你地震已經發生了、馬上就要震到你麵前了。
前幾天河北地震,果殼同事收到的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簡單來說,則是利用兩個“時間差”。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主要的地震波:一種是速度較快但震動較弱的縱波(傳播速度約為6.0km/s),一種是速度較慢但震動較大的橫波(傳播速度約為3.5km/s)。
地震多發區域安裝相對密集的地震檢測台站,地震發生後,地震儀捕捉到縱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計算出地震參數(時間、地點、震級大小),影響程度和預警時間。搶在橫波到達之前,將信息通過電磁波(其傳播速度約為300000km/s)形式進行分發,搶出時間窗口。
據《西北地震學報》2002 年進行的研究表明,預警時間為 3 秒時,可使人員傷亡減少 14%;預警時間 10 秒,傷亡減少
39%,20 秒預警可以減少高達 63% 的傷亡。
地震預警每一秒都珍貴無比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網站
目前很多手機係統自帶地震預警功能。安卓手機大多可以在係統設定中實現,iPhone可通過第三方app實現。
收到了地震預警,但我不知道該做什麽?
突突如其來的警報和對未知危險的恐懼,都可能讓我們瞬間“短路”、大腦一片空白。但這種“僵住”可能很危險。想要擺脫這種狀態,關鍵在於提前準備,讓身體形成“肌肉記憶”。
首先,多了解地震安全知識。知道地震時躲在哪裏最安全(比如堅固的桌子下),不同環境下的應對方法也不一樣。
其次,和家人一起製定地震應急預案。確定家裏的安全角落,規劃好逃生路線,準備一個應急包(放水、食物和急救用品)。
也可以進行模擬演練。就像消防演習一樣,定期在家中練習聽到警報後該做什麽,模擬躲避、疏散等動作,讓身體記住正確的反應。
記住,恐慌是正常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來戰勝它。
地震發生時,應該如何自救?
參考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給出的逃生時間表,聽到20秒預警時,4層樓以下的居民不要猶豫,迅速衝出建築逃往開闊空地,10秒預警足夠一二層居民逃脫,5
秒預警則足夠跑出平房。
根據不同的環境采取不同的應對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網站
時間不夠用的話,可以選擇就地避險。當然有在心裏嘀咕的幾秒鍾,可以把家中火源和電源關閉(以免發生火災和煤氣泄露)。躲避口訣“伏地遮擋手抓牢”,抱頭側躺也比抱頭蹲下更好。抱頭蹲下時,人容易受到來自上方的重壓而阻塞呼吸,直接用頸椎承擔重量,而側躺可以最大程度地用手肘和肋骨保證呼吸順暢,提高生還率。
別浪費時間去找“生命三角”。即使躲在了三角區,仍然可能會被房間裏橫飛的冰箱砸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