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不出手 對不起韭菜的茂盛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角所言,當你感到危險,你就跑,跑的遠遠的。這一次司馬南應該知道什麽是危險了,這位以“反美鬥士”自居、常年高喊“警惕西方滲透”的網紅,在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下場點名,各大自媒體爆量轉發,讓司馬南的“愛國人設”瞬間崩塌。在社會主義鐵拳麵前,沒有頂流特權,更沒有“愛國人設”護身符。
查稅隻是手段,言論才是標靶。說得再直白一些,這次查司馬南,不是因為他逃了多少稅,而是他在中國互聯網代表了一種“過時的聲音”。司馬南長期活躍在中國網絡輿論的保守一端,以民族主義、反美帝、反資本、反市場為主軸,打擊外資、批判民企、嘲諷市場派精英,輸出“體製至上論”。雖然形式上是自媒體,但他的言論長期與“民族情緒”和“左派民粹”捆綁,站在了很多市場改革、開放議題的對立麵。
長期以來,中國網絡存在兩股針鋒相對的聲音:一派是以司馬南、張維為、李毅等人為代表的民粹主義保守派。他們強調國家意誌、高舉反美大旗,反對市場化改革、抨擊“買辦精英”,情緒上貼近“鐵拳派”,邏輯上服務於“體製自洽”。另一派,是以張維迎、任澤平、吳曉靈等人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市場派,強調市場機製、法治改革、產權保護,宣導開放、呼籲重啟改革紅利。這兩派在過去十年,在網絡反複交鋒。
“整頓信號” 美中氣氛差如何營造川習會?
司馬南被查,不隻是個人隕落,更像是一種“整頓信號”。其實原因並不複雜,經濟下行,人民需要市場信心,過去那種動不動喊“資本原罪”、“民企不可靠”論調是否持續被壓製值得觀察。
沒有民營經濟,中國經濟就穩不住,就業成問題。此刻反市場、反外資的輿論,估計被看作阻礙經濟恢複的噪音。 而中共高層企圖釋放信號,從強調“要重振民營經濟信心”,到提出“新質生產力”、“培育科技企業”,背後需要一個清朗的網絡輿論環境。而司馬南們的存在,恰恰在阻礙這個方向。
務實來看,習近平與川普終將見上一麵,在見麵前動輒反美、閉環、自嗨的言論,對外關係沒有任何幫助。現在不是鼓勵“喊口號”拉流量的階段,而是進入了“怎麽穩、怎麽放、怎麽收”的經濟新周期。領導人見麵通常要醞釀一種相對不那麽敵意的氛圍,民粹言論在國際博弈中毫無實質意義,這是一次中共對“算法”的優化。
美中峰會懸而未決 中共陷困境急尋突破口
這次查司馬南,可以理解成一次個人事件,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次係統性話語清理的開始。在中共的統治下,誰能說話,不隻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誰的聲音在擴張,誰的聲音在收縮,決定了這個社會的主流認知方向。
川普二次執政,習近平一直試圖不在川普政府麵前讓步,他要防止與論把他和川普的見麵,解讀成是在一種壓力下的會見,有求於川普的屈辱,如何在機會消失前采取迅速的回應行動是習近平的挑戰。尤其要防止2017年川普訪中後,轉身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情形再現,這會極大損害他的權威。
直言之,如果把李嘉誠與司馬南事件放在一起看,其實是在維係平衡。中共一方麵要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司馬南們的言論暫時不能再有市場。另一方麵,在國家安全等領域,民營企業還是要自覺承擔更多責任,不能像李嘉誠一樣的在商言商。
眾所周知,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20字寄語中的第一句就是胸懷報國誌,司馬南與李嘉誠的處理並不矛盾,提振信心是目標,維護國安是底線,不會因為提振信心就可以犧牲國安,這是一種中共收放自如的權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