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歐洲政要開春密集訪中迎來小高潮。在美國總統川普大打關稅戰之際,大陸學者分析,歐洲政要紛紛訪中,表明歐洲國家對中務實合作的需求上升,在戰略決策上決定要重新接觸中國,尋求促進經濟發展。
澎湃新聞報導,法國外長巴霍27日在北京與大陸外長王毅舉行會談,而在他訪問中國的前兩天,葡萄牙外長蘭熱爾已經抵達中國並開展訪問行程。而在葡、法兩國外長訪中之際,意大利參議長拉魯薩亦應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邀請,於24日至27日訪問中國。
與此同時,歐盟貿易執委塞夫柯維奇亦於3月底訪中,西班牙總理桑傑士或將於4月訪中,如果成行,這將是他兩年內第3次訪問中國。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25日刊文稱,在川普的回歸“顛覆西方”之際,飽受川普重創的歐洲展開“對中外交攻勢”。
對於歐洲國家掀起“開春訪中潮”,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分析認為,對這些歐洲國家來說,加強與中國的雙邊合作,非常有利於他們各自經貿的發展。在川普轉向對歐洲全麵施壓後,歐盟希望跟中國強化合作、尤其是強化經貿聯係的意願是非常明顯和迫切的。
而在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關係研究室主任趙晨看來,無論是葡萄牙等南歐國家掀起的“開春訪中潮”,還是歐盟層麵貿易官員可能的訪問,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歐盟需要與中國在包括高科技領域在內的多領域深化合作、引進中國資本促進歐洲經濟增長的“明顯意圖”。
趙晨認為,從國家間關係來說,如果中國與南歐國家之間合作的一些典型案例或者示範性工程,能夠在未來取得成功的話,“一江春水從南來”,也會對巴黎、柏林以及布魯塞爾產生一定的觸動效應,會對北歐、中東歐國家更好地與中國合作,減少所謂“去風險化”的舉措,產生一定示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