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削減NSF、NIH經費到邊境拘留科研人員,以及擬收緊國際學生簽證,特朗普給美國科研領域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混亂正在改變整個生態,也讓很多科學家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根據自然雜誌報道,本月初開始,該雜誌在其網站、社交媒體和《自然簡報》電子郵件簡報上向讀者詢問特朗普上台後的變化是否促使他們考慮離開美國。大約有
1,650 人完成了相關調查問卷。
3月27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項調研的結果:1650名受訪科學家中,超過 1200
的人(約占總受訪者的四分之三)正考慮在特朗普政府的幹擾下離開美國,且歐洲和加拿大是首選的移居地。
那項調研發現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在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中尤為明顯。在回複調查的 690 名研究生中,有 548 人考慮離職;340
名博士生中也有 255
人表示有離職意向。在《知識分子》之前的調查中,有受訪者曾提到,博士生、博士後,及未拿到終身教職的年輕科學家是受影響最大的人群。
01
失去的經費和競爭激烈的助教職位
對於離開美國後的目的地,許多受訪者告訴《自然》雜誌,他們希望搬到他們已經有合作者、朋友、家人或熟悉當地語言的國家。“任何支持科學的地方,”一位受訪者寫道。而一些因為工作而搬到美國的科學家,則計劃返回原籍國。
在這場風暴到來之前,這些人原本都並沒有計劃搬遷,直到特朗普開始削減經費並解雇研究人員,這一切都改變了。
接受自然雜誌采訪的一位在美國頂尖大學從事植物基因組學和農業研究的研究生說:“這是我的家——我真的愛我的國家,但我的很多老師都告訴我,現在就離開。”
因為特朗普政府停止為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資金,這位學生失去了自己的研究支持和助學金。
特朗普的經費削減帶來了巨大的經費不確定性,數日前,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師曾在自己的X(前Twitter)上貼出了學校發來的停掉某項Training
grant的郵件。
“所謂training
grant,便是主要以研究生、博士生或博士後為主要資助目標的經費,這項經費沒有了,學校一般會想辦法繼續找一些資金補上,想辦法堅持到學生畢業”,一位美國博士曾這樣向《知識分子》解釋。但目前的情況下,對於如此大規模的缺口,學校是否還有能力支持這麽多學生,卻仍是個未知數。
根據《自然》的報道,前述的農業學生目前依靠導師找到的一個緊急資金來短期地支持其研究工作。但她仍需努力申請助教職位以維持剩餘的課程——因為很多學生目前都處於與她類似的情況,相關職位的競爭現在非常激烈。
目前,這位學生開始“非常努力地尋找歐洲、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的機會”,這是她考慮了自己的整個學術生涯做出的決定。
因為特朗普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她感興趣的全球糧食領域“不會成為優先事項或重點”,她告訴《自然》雜誌,“如果我想在這個領域工作,我必須找到其他優先考慮這個領域的地方。”美國私人資助(例如通過慈善事業)是一種選擇,但如同她的助教職位一樣,競爭將同樣相當激烈,她預計自己將與大量從前由聯邦政府資助的項目競爭。
事實上,這位能夠申請到緊急經費的《自然》雜誌受訪者是幸運的。一家波士頓媒體Wbur則采訪過一位環境科學家,這位年輕人本來被招募到了國家公園管理局,並有個利用衛星圖像檢測國家海岸沿線的試行項目,但特朗普上任後取消了撥款,解雇了他這種試用期員工。導致他隻能一邊在咖啡店打工,一邊嚐試申請國外的工作機會,受訪時,這位年輕人最近剛剛接受了西班牙一所大學的麵試,前途未卜。
02
美國以外的許多大學和機構
有能力接住這場潑天的富貴嗎?
數日前,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華裔科學家Xiao
Wu在X上發文稱自己失去了“100%的經費”。那是一筆來自NIH的資助,3個月前Xiao
Wu剛剛在X上發文慶祝了自己申請到了一生中的第一筆來自NIH的資助,3個月後,他失去了這筆資助。
“該資助項目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職業發展機遇,通過提供全麵培訓,將助力我成長為一名在統計學、人工智能與科學領域跨學科交叉方向上開展獨立研究的科學家。”Xiao
Wu在之後的推文中解釋那筆經費對自己的重要意義,然而,遺憾的是,那筆資助仍然被撤銷了。
來自特朗普上台後的經費削減,對於早期職業科學家來說“尤其可怕”,自然雜誌在報道中這樣說。
雜誌引用了一位受訪者的口述:很多 PI
(首席研究員)認為他們能夠渡過這場風暴,然而,“作為早期職業研究員,我們沒有這種奢侈——這是我們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但在短短幾周內就陷入了混亂。”
根據《自然》雜誌介紹,那位發言的美國土生土長的醫師科學家曾準備拒絕加拿大某大學係主任的邀請,然而,現在,他準備接受這個位於加拿大的教職。其同為科學家的妻子也正在積極麵試加拿大的工作,如果不出意外,兩人希望今年年底前搬往加拿大。
這位研究人員表示,美國以外的機構正在利用特朗普的動蕩。“從我們交談的地方和其他希望從事國際工作的人士那裏聽到的消息來看,這些國家的許多大學都將此視為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認為,外國大學的態度“已經從‘我們能(從美國大學)挖幾個人嗎?’變成了‘我們實際上能搶到多少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荷蘭正在設立基金吸引逃離美國的頂尖科學家。澳大利亞智庫的高管正在呼籲為美國頂尖科學家提供快速簽證 ,挪威也有這個意圖。而法國的一所大學目前已創建了一個名為
“科學安全之地”的計劃,計劃將投資1000萬到1500萬歐元來支持大約15名研究人員。
毫無疑問,海外的大學在美國的人才流失中看到了希望。然而,他們能否有足夠的資源來承接這場“潑天的富貴”,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根據《科學》雜誌的報道,在美國科學家們最方便的移民地加拿大,高等教育正麵臨著嚴重的經費削減,該國的麥吉爾大學最近宣布,將裁員250多人以解決財政赤字,而皇後大學和約克大學等大學也削減了項目或暫停了部分招生。荷蘭及歐洲一些國家的高等教育經費可能也都麵臨著削減。
也是在那篇《科學》雜誌的報道中,洛桑大學的腫瘤學家、歐洲癌症研究協會候任主席 Johanna Joyce 表示,自 1
月份以來,美國科學家向她的實驗室提出的主動申請數量增加了五倍,而這所大學並沒有計劃對工作人員進行擴招。
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局,在《自然》雜誌的報道中,一位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生總結了最近的大部分想法:“不想離開,但還有什麽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