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娶了你,真是倒了八輩子黴!”湖南邵陽,61歲的劉素芬(化名)正對著手機看得津津有味,屏幕上的短劇正播到高潮——惡毒婆婆開始扇女主巴掌。
這位退休老人如今的日常是:早上七點半準時點開短劇App,戴著老花鏡研究每集15秒的“免費試看”彈窗。她尤其癡迷那些家庭倫理劇,就因為沒注意“連續觀看10集自動續費”的條款,被扣走將近400元。
據DataEye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突破680億元大關。龐大的市場背後,是數量可觀且極具消費潛力的用戶群體。
2024年發布的《微短劇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六成(66.68%)的消費者曾付費觀看微短劇。然而,超兩成(20.49%)的消費者遭遇不明碼標價問題,一成以上(12.88%)的消費者反映包月、包年會員觀劇權益不明晰。
當短劇以"免費"為餌,炮製“情緒快餐”吸引觀眾上頭,這場裹挾著算法與人性弱點的消費狂歡,正在衍生新的消費糾紛與維權困境。
從“零元嚐鮮”到“千元深坑”,老年人成獵物
《2024老年群體網絡防沉迷調查報告》顯示,54.05%的老年人每天會投入1-2小時觀看短劇。
許多老年人在子女離巢後麵臨社交真空與價值缺失,短劇成為了一種情感寄托的方式。據統計,85.76%的老年人選擇短劇是因為操作簡單,67.31%表示短劇能帶來輕鬆的心情。此外,短劇的快節奏和緊湊劇情適合老年人不想費腦的觀看習慣。
“爸媽總說看劇不花錢,直到上個月查賬單,我才發現他們為短劇充了1000多塊。”在廣西南寧的吳婷查看了父母的手機充值記錄——其中一筆99.9元的VIP扣款備注顯示“解鎖80集”,而付款前頁麵赫然標注著“200+集暢看”。
該短劇的“免費試看”按鈕采用醒目的紅色,而退出鍵則隱藏在界麵右下角不足拇指大小的區域內。此外,市麵上很多APP把“自動續費”顯示很小,增加了老年人的操作難度。
一位不願具名的短劇行業人士透露,部分APP會定期清理用戶的付費記錄。這種設計利用了老年人記憶力較弱的特點,使他們誤以為自己未曾觀看過相關短劇,從而多次為同一部劇充值。
劉素芬表示,觀看一部短劇往往需要花費100多元。對於每月退休金僅有一千出頭的她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她曾在衝動之下一次性充值了3部短劇,但客服以“虛擬商品不支持退換”為由拒絕了她的退貨申請,即使她並未實際觀看這些內容。
“如果消費者因誤操作或平台誘導性設計產生非真實續費行為,消費者有權主張撤銷合同並要求退款”。許峰律師指出,平台通過虛假宣傳誘導用戶付費,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構成欺詐行為。消費者可要求退費並主張三倍賠償。
針對老年群體在短劇市場表現出的高活躍度現象,知名編劇汪海林從市場需求角度分析指出,這折射出中老年群體在傳統長劇等主流娛樂消費市場中的邊緣化處境。短劇以其碎片化、低門檻的特性,恰好滿足了該群體長期被忽視的文化消費需求。
娛樂資本論創始人吳立湘進一步從平台運營機製分析認為,老年用戶由於信息獲取能力相對有限,更容易陷入算法構建的"信息繭房";加之維權意識薄弱,使其在平台的用戶分層體係中自然成為重點運營對象,這一"篩選機製"最終導致老年群體成為短劇消費主力。
陷阱重重!短劇兩大"吸血"套路揭秘
“腦袋一扔就是看,入魔後發現花了好多錢。”廣東佛山研究生羅菲表示,她在某短劇APP充值界麵未明確標注一集需要多少K幣的情況下,稀裏糊塗中花了將近300元看完80集,單集均價3.7元,遠超長視頻平台0.3-0.8元的行業標準。
這是短劇平台“溫水煮蛙”式誘導付費的常見套路。羅昆認為:“短劇平台的虛假宣傳、模糊定價涉嫌違反多部法律的規定。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為維護自身權益,消費者應保存付費頁麵截屏及操作過程錄屏,這些證據在主張“消費欺詐”時具有關鍵作用。
自動續費的“死亡循環”也是短劇的吸金套路。江蘇省消保委的調查發現,許多平台的會員服務協議中包含自動續費條款,消費者在開通會員時必須接受自動續費事項,否則無法完成開通。
羅昆指出,平台行為可能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於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相關規定。為保障自身權益,消費者在開通會員服務時,應手動關閉自動續費選項,並截屏保存相關協議頁麵,以備後續維權之需。
“短劇多被視為一種的消遣,主要用於打發碎片化的無聊時間”。汪海林認為,短劇現階段往往不以產出優質作品為核心目標,更注重流量和變現,導致行業亂象叢生。
汪海林指出,盡管短劇市場號稱擁有千億規模,但其中可能有大量資金被用於流量購買,這意味著流向創作資源的資金會相應減少。長此以往,短劇行業將更難推出真正的爆款作品。
短劇帶貨,免費時代的消費暗流
自2024年10月起,短劇市場的免費與付費比例已經達到1:1。吳立湘指出,2025年免費模式將占據主導地位,超過付費模式。隨著短劇市場免費時代的到來,新的消費亂象也逐漸顯現,亟待進一步解決。
在免費時代,“投流帶貨”成為短劇盈利的主要手段。然而,這種模式也導致部分消費者陷入“信息繭房”,麵臨消費欺詐的風險,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購買了自身並不需要或質量低劣的產品。
羅菲在看劇上頭時忍不住購買彈窗推薦的商品,但收到貨後才發現,不少商品質量低下,或者自己根本用不上。吳婷媽媽在觀看短劇時,曾因點擊了彈出的廣告而購買了一件衣服,但下單後卻找不到訂單信息。
羅昆指出,針對短劇消費中常見的小額糾紛問題,現行法律已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機製,如小額訴訟和在線調解等。全國通用的12315平台是主要的維權渠道,此外,國務院客戶端、“消費保”及“人民投訴直通車”等線上平台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維權選擇。消費者可通過這些平台提交調解申請,與經營者在線協商,快速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