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公司要求員工重返辦公室上班,Z世代上班族麵臨各項新挑戰。他們不僅需要重新適應每日的費時通勤,還要應對辦公環境中的新壓力——如何“看起來夠忙”以迎合主管期待。
雜誌《財富》和英國《衛報》近期不約而同地談起,Z世代員工正興起一種“裝忙”(task
masking)的趨勢。員工可能會快速走動、抱著筆電穿梭辦公室,模仿白宮要員們邊走邊談話,或是用力敲擊鍵盤,讓自己看似在處理重大任務。這類行為在TikTok等社交平台上廣獲關注,許多年輕員工分享如何在辦公室“偽裝”成高效率工作者。
年輕一代上班族已經習慣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彈性,然而隨著企業要求回歸辦公室,這些習慣受到了挑戰。電商巨頭亞馬遜去年9月宣布所有員工每周需到辦公室工作5天,高盛、戴爾、出版集團康泰納仕(Conde
Nast)和《華盛頓郵報》等公司也相繼發布類似政策。然而,計劃並非一帆風順。亞馬遜就因為辦公空間不足,延後部分員工回歸辦公室的時間,而康泰納仕的編輯工會則提出抗議。
這些政策的核心邏輯是“去辦公室上班=生產力”,但許多Z世代員工並不認同。他們認為,辦公室環境並不一定能提高效率,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社交壓力和疲勞。因此被迫回到辦公室時,他們選擇用“裝忙”來適應這種新的職場文化。
“裝忙”不僅是一種適應策略,也反映出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危機。Workhuman的調查顯示,36%受訪者承認自己故意偽裝工作效率,以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職涯顧問公司的創辦人麥克萊恩(Victoria
McLean)指出,當員工感到真正的工作沒有得到重視時,他們更有可能轉向“表演性努力”,以迎合管理層的期待。
同樣,獨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 Caged Bird HR 的創辦人 Cierra Gross
也認為,“任務掩飾”現象暴露了企業在管理策略上的缺陷。她表示,當公司將“在場時間”與“績效”畫上等號,員工便會透過“看起來很忙”來應對這種期望,而這可能對企業長期發展帶來負麵影響。
“每個公司都有某些員工試圖‘破壞體製’”Gross
指出。“任務掩飾可能與低績效者有關,但高績效員工也可能這麽做,因為他們已經提前完成了所有任務,卻仍然需要維持忙碌的表象。”
專家認為,企業應該重新思考對員工績效的衡量標準,而不是僅關注他們是否待在辦公室,裝忙的風行表明青年員工認為“工時”與“生產力”並不直接掛鉤。管理層應該專注於確保工作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僅僅要求他們待在辦公室。
此外,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未來許多重複性工作將被自動化處理,員工可能會有更多閑置時間。如果企業繼續堅持以“忙碌表象”作為績效標準,裝忙現象可能會更加普遍,長遠看來,企業與員工都需要重新審視“生產力”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