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被川普(Donald Trump)和萬斯(J.D.
Vance)兩人在鎂光燈下圍攻的白宮罵戰,持續在美國傳統盟友中間引起不安和憂慮。近日,連以色列也出現了類似的擔心:3月10日《以色列時報》一篇分析文章的標題赫然是:“川普背向澤連斯基和其他盟友後,以色列會是下一個嗎?”
這並非空穴來風。
3月10日《以色列時報》一篇分析文章的標題赫然是:“川普背向澤連斯基和其他盟友後,以色列會是下一個嗎?”(網站截圖)
背著以色列找哈馬斯
雖然川普上任後第一個在白宮接見的外國領袖就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
從駐以色列大使到駐聯合國大使的人事任命全都是清一色支持以色列右翼的人物;
到3月2日以色列在加沙停火協議第一階段結束後停止人道物資進入加沙,川普三日後也還在其社交媒體Truth
Social上麵站在以色列立場向哈馬斯發出“最後警告”,要求他們馬上釋放所有人質,否則“你們就要完蛋了”,並要求哈馬斯的領導層離開加沙
--然而,在同一時間,川普卻打破過去數十年的曆史慣例派出了首席人質談判代表博勒(Adam
Boehler)背著以色列同哈馬斯直接溝通。
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德爾默(Ron
Dermer)其後與博勒通電大罵了一場,指責後者在沒有得到內塔尼亞胡同意之下自行去同哈馬斯談判釋放餘下5名以色列美國籍人質的問題(按:當中隻有1位生還)。
加沙停火協議的第一階段在3月1日已經結束,但以色列並沒有按照協議規定同哈馬斯展開第二階段的談判,而是選擇施壓哈馬斯接受延長第一階段停火,其間需要釋放更多以色列人質(按:如今還有24位生還人質和35具人質屍體在加沙)。以色列的做法先是停止人道物資進入,繼而中斷對於加沙的供電--由於加沙戰爭爆發後,加沙人主要依靠獨立的發電機發電,中斷供電主要受影響的是加沙食水所依賴的海水化淡廠。
不過,哈馬斯拒絕接受第一階段停火的延長,要求以色列要同它進行第二階段協議有關以色列全麵從加沙撤軍甚至是重建問題的談判。
博勒的介入似乎打破了這種以色列拒絕談判的局麵。本周以色列已經派出了一個由中級官員領導的談判代表團到卡塔爾多哈進行川普上任以來首輪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中介談判。如今地位有如川普對外談判“密使”一般的中東事務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3月11日在沙特同烏克蘭代表談完俄烏停火之後也會轉往多哈。
川普政府“相信”哈馬斯?
更讓以色列感到震驚的是博勒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接受不同以、美媒體訪問時的表態。博勒多次以“囚犯”去形容哈馬斯2023年10月7日綁架到加沙的以色列人質,又用“人質”去形容在囚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
博勒亦稱同哈馬斯溝通“最有成效”的辦法就是認出哈馬斯的“人性”,甚至以“跟我們相似的人”、“挺友善的人”去形容哈馬斯成員。此等用詞當然惹起以色列部份人的不滿。
博勒雖然明言他的主要任務是想讓哈馬斯釋放最後一個還在加沙的生還人質,但他卻說哈馬斯願意接受5至10年的停火,期間希望以所有以色列人質換取以色列釋放所有在囚巴勒斯坦人,願意放下武器,退出政治,甚至接受美國或其他國家來保證其在加沙的地道都被移除乾淨。博勒形容這“並不是一個差的初步建議”,表示幾周之後可能就能達成一個新的以哈停火協議。
對於博勒表示相信哈馬斯會願意放下武器,以色列輿論幾乎一致認為博勒“又傻又天真”。來自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集團(Likud)的農業部長Avi
Dichter對此便稱,“認為哈馬斯會放下武器的人都不了解哈馬斯、他們的意識形態或策略……以色列需要在戰爭中徹底擊敗他們。”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 )訪美,是川普(Donald
Trum)上任後首位接見的外國元首。內塔尼亞胡還帶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給川普,一座金色的傳呼機。作為回禮,川普贈送內塔尼亞胡一張他們今次的合照,並題字:“致Bibi,一位偉大的領袖!”(IG@yair_netanyahu)
不過,內塔尼亞胡政府暫時還是對於川普政府同哈馬斯的交手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在官方通訊上隻以總理辦公室的簡單一句聲明應對。
對於以色列方麵的不滿,美國官員也很快作出了一些姿態上的回應。博勒在周末的多場訪問之後就澄清是媒體誤解了他的意思,哈馬斯“從定義上來看是壞人”。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則稱博勒與哈馬斯的直接對話隻是“一次性的情況”,目是要救回人質,“從目前來看,這沒有達到成果,但不代表他這樣嚐試是錯誤的,我們在這方麵的主要談判渠道是(中東事務特使)威特科夫,以及他透過卡塔爾進行的工作。”
川普“懷恨在心”?
自川普上台以來,以色列人普遍都認為美國盟友回來了,再沒有拜登(Joe Biden)那種對於以色列的批評和施壓。
上月內塔尼亞胡訪美期間,川普提出由美國來“接管加沙”、把加沙巴勒斯坦人都搬走之後,以色列極右更加是興高采烈的回應。例如反對加沙停火的財長斯莫特裏奇(Bezalel Smotrich)就持續利用其有限權力和發言來支持驅逐加沙巴勒斯坦人的主張,而川普也取消了拜登對於斯莫特裏奇的訪美禁令,讓他以官方身份訪問華府。
3月5日,川普向哈馬斯發出“最後警告”,要求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否則“你們就要完蛋了”(it is OVER for
you)。(網站截圖)
然而,川普的其他區內外交行動卻讓以色列愈來愈有戒心,特別是放在美國背棄烏克蘭的脈絡之下來看。
例如川普上周在受訪場合就表示他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送了一封信,表示希望伊朗方麵會就核問題同美國進行談判,“因為如果我們要用軍事方式進去,這對他們而言會很慘”。以色列一直反對任何美國和伊朗的外交破冰,希望美國會支持以色列“先發製人”打擊伊朗核設施--川普首屆任期確實退出了奧巴馬談成的“伊朗核協議”,如今也重啟了拜登時代放寬的“極限製裁”,特別針對伊朗的石油出口,但這封信卻顯示出川普有外交破冰的意圖。
雖然哈梅內伊很快就作出了負麵回應,拒絕在美國武力威脅之下同川普談判,不過川普當局此前已經表示過普京願意作為美伊溝通的中間人,俄羅斯方麵最近也公開表達出其幫助美國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意願。過去一年多,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等一係列伊朗區內盟友都被打殘或打倒,而伊朗內部也正陷經濟民生危機,以色列希望川普政府會“開綠燈”讓以色列去直接趁機攻擊伊朗,一舉殲滅區內的反以陣營。看到川普的談判意願,以色列右翼當然有被背棄的擔憂。
對於川普之所以會“拋棄”烏克蘭,不少分析都認為這是出於他個人對於澤連斯基一直懷恨在心:從2019年通電澤連斯基叫後者調查拜登所引發的通烏門彈劾案,到2024年競選期間澤連斯基似乎訪美為民主黨人助選的行程等,都是讓川普不滿的原因。
美媒近日就報道,要美國回心轉意去恢複對烏軍援,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澤連斯基要承諾下台。
如今似乎同川普非常親密的內塔尼亞胡其實也有讓川普“懷恨在心”的理由。內塔尼亞胡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後幾天就“搶先”恭賀拜登當選,當時川普還在爭議選舉舞弊。其後,川普曾私下用髒話大罵內塔尼亞胡,稱“沒有人為內塔尼亞胡做得更多”,指責後者對他“不忠”,“犯下了一個可怕的錯誤”。
雖然在美國政治中,拋棄以色列遠遠比拋棄烏克蘭困難得多,但川普政府沒有知會以色列便作出史上第一次同哈馬斯溝通的動作,以色列實在很難安心。
有以色列分析人士也在質疑,在俄烏戰爭三周年的聯合國大會上,以色列站隊美國去反對歐洲國家支持的批評俄羅斯入侵決議,完全不顧歐洲國家,是否邊選站選得太過頭(按:中國也沒有反對,隻作棄權),最終可能會換來一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收場。
問題是,與如今“回頭是岸”盡力拉住川普的烏克蘭一樣,以色列除了美國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以色列會否跟烏克蘭殊途同歸,隻在川普一念之間--更值得以色列擔心的是,從爭取諾貝爾和平獎的角度來看,拋棄幾乎隻得美國力撐的以色列也許是比拋棄還有歐洲全力支持的烏克蘭更聰明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