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間,“功能飲料第一股”之稱的東鵬飲料正式啟動赴港上市進程,同日披露的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58.4億元,同比增長40.6%;歸母淨利潤33.3
億元,同比激增63.1%,營收與淨利潤實現“兩位數高質量”增長,無論在食品飲料行業還是整個A股市場,都可謂優秀。
然而,這份亮眼財報背後,卻隱藏著多重矛盾。
在宣告業績同時,東鵬飲料還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發行H股股票,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行窗口完成本次發行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東鵬飲料還披露了關於2025年度使用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公告,擬將不超過110億元的閑置自有資金,投向包括但不限於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協定存款、大額存
單、理財產品、資管產品,基金產品、信托產品、收益憑證、國債逆回購等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
此前在2022年,東鵬飲料曾經計劃在瑞交所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以提升公司國際化品牌和企業形象。但最終因為內外部環境等客觀因素發生變化,東鵬飲料在2024年2月主動終止申報。
不缺錢的東鵬飲料,為何要執意海外上市?同樣,一邊是亮眼的財報數據,以及大手筆的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為何另一邊又要啟動港股上市?一位華東券商分析師表示,這或許意味著東鵬飲料H股上市目的不在於募資,而是通過赴港二次上市,獲得在外匯方麵更大的自由,以及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感知。
自2021年上市以來,東鵬飲料已成長為市值1190億的飲品行業巨頭。但伴隨市值的上漲,東鵬飲料股東頻繁減持也被投資者所詬病。根據媒體報道,自2022年5月起至2025年2月,東鵬飲料共計發布了6次股份減持公告。僅在2023年,東鵬飲料就有多達13位股東及高管披露了減持計劃,最終11位股東及高管合計減持比例超1.85%,共計約13.69億元,其中還包括東鵬飲料董事長林木勤和其兒子所掌控的鯤鵬投資。
不僅如此,東鵬飲料在最新一期的分紅計劃中,拋出總額13億元的分紅計劃,每10股分紅25元,其中董事長林木勤將獲得分紅約6.5億元。
依賴單品,多元化布局未見成效
作為“能量飲料第一股”,東鵬飲料幾乎占據能量飲料的半壁江山,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
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24年東鵬特飲在我國能量飲料市場銷售量占比由2023年的43.0%提升至47.9%。大單品帶領東鵬飲料一路上攻的同時,也讓其患上了“依賴症”。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依賴單品的風險大,若發生不可抗力風險,將給經營穩定性帶來致命一擊。
2024年,東鵬特飲所在的能量飲料板塊收入達133.04億元,占東鵬飲料營收的84.08%,盡管較2023年的92.03%有所減少,但依舊占比超過8成。
此外,全球能量飲料市場依舊保持增長勢頭,但是增速已有放緩趨勢。
Innova市場洞察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全球能量飲料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6%,2023年,全球能量飲料市場達到了555億美元的銷售額,預計到2027年這一數字將繼續保持在4.8%左右。
這也意味著,若要在這一賽道上“開卷”,東鵬飲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能量飲料的市場競爭加劇,東鵬飲料能否保持“一家獨大”的勢頭仍有待觀察。
近年來,能量飲料市場競爭加劇,不少企業紛紛入局。2020年5月,元氣森林推出能量飲料品牌“外星人”(Alienergy),主打年輕消費群體,以滿足其能量補充需求。泰國第二大功能飲料品牌卡拉寶則早在2012年進入中國市場,推出“卡拉寶維生素果味飲料”,加快國際業務擴展步伐。此外,可口可樂也在積極布局能量飲料賽道,並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優化產品創新,於2024年9月推出了“未來3000年”限量版可樂,進一步豐富其產品矩陣。
東鵬特飲也意識到風險,在多元化方麵,其一直在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2023年1月,東鵬飲料推出電解質飲料“東鵬補水啦”。最新財報顯示,該產品收入已達14.95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9.45%,較2023年的3.49%提升了5.96%。在年報中,東鵬飲料更是將“東鵬補水啦”定義為未來業務的“雙引擎”之一,展現出其在功能性飲料市場的長期規劃。
其產品爆火的原因,一方麵是大眾對於電解質水的接受度提升,以及有記憶點的產品名字、包裝和各類場景進行切入,迅速打開產品知名度;另一方麵,則與其持續推廣和營銷密不可分,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高達20.62億元,已超過2023年全年支出,同比增長37%。
此外,東鵬飲料還推出“果之茶”品牌,並以1L裝果茶產品強勢進入市場,直麵康師傅等行業巨頭的競爭。與此同時東鵬飲料在2024年持續拓展新品類,無糖茶飲品牌“上茶”、咖啡飲料品牌“東鵬大咖”均推出新口味產品,椰汁品牌“海島椰”則加速向餐飲渠道滲透。
電解質飲料賽道中,有農夫山泉“尖叫”和寶礦力水特長期深耕,消費者認知度較高;果茶市場則由康師傅、統一等傳統巨頭把持,渠道覆蓋廣泛;無糖茶、咖啡飲料和椰汁品類同樣競爭激烈,喜茶、元氣森林、椰樹等品牌早已占據先發優勢。
麵對這些強勢對手,東鵬飲料要想突圍並非易事,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搶占份額、塑造品牌認知,仍是其麵臨的關鍵挑戰。
短債壓頂,酷愛理財
在資金市場上,東鵬飲料被貼上“理財愛好者”的稱號。
3月8日,在宣布赴港上市當天,東鵬飲料發布了使用部分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公告。擬動用不超過110億元閑置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收益。這一規模相當於其2024年末賬麵貨幣資金(56.5億元)的近兩倍。
東鵬飲料表示,資金來源為公司閑置自有資金,不涉及募集資金使用。此次投資旨在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資金利用率,為公司創造更多收益,同時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及主營業務發展。
與不斷加大購買理財產品力度成正比的是,東鵬飲料的資產負債率快速增長,從2023年末的57.01%猛增至2024年末的66.08%。從財務報表來看,短期借款的急劇增加是導致資產負債率快速攀升的主因。
2024年末,東鵬飲料的短期借款餘額大幅增長118.69%,從2023年末的29.96億元攀升至65.51億元,有息負債率也同步上升,由52.89%提升至86.46%。公司賬麵貨幣資金為
56.5 億元,已無法完全覆蓋短期借款,其財務壓力正在顯現。
與此同時,東鵬飲料的流動比率也表現不佳,僅為0.85,遠低於正常水平(一般認為正常流動比率為2),與食品飲料行業平均流動比率
1.2 的健康水平相比,東鵬飲料的償債能力已亮起了黃燈。資產負債率持續4年攀升,且高達66.08%。
新增借款主要源於貼現借款、信用借款和保證借款。這意味著東鵬飲料向銀行大量舉債,主要用於緩解未來短期內的資金周轉難題。而之所以出現資金周轉壓力,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公司將大量資金用於投資理財。
一方麵,公司保持了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一麵慷慨大方的將大部分利潤分掉,同時又向銀行進行大額的貸款。這種“大存大貸”和高額分紅的操作,似乎將銀行貸款間接分配給股東,而將負債留在公司,再用公司利潤償還銀行貸款。
赴港上市在即,東鵬飲料的股東構成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東鵬飲料的股東頻繁減持,對股價帶來負麵影響。
2月20日晚間,東鵬飲料發布減持公告,根據減持公告,公司第三大股東鯤鵬投資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716.89
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3786%
。根據鯤鵬投資的股權架構,東鵬飲料實際控製人林木勤出資比例為9.01%,林木勤之子林煜鵬出資比例為54.05%。
實際控製人減持,資本市場用腳投票。在減持消息公布後的第二日,東鵬飲料股價低開低走,收盤下跌了6.52%,市值縮水78億元。
公司的另外一位股東天津君正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君正投資”)也多次減持。2022年9月21日以及2023年1月20日,君正投資又公布了兩期減持計劃,這兩期減持計劃期內,君正投資分別減持了141.14萬股、375.48萬股公司股份。2024年1月26日和2024年7月3日公告了兩次減持計劃,兩次減持計劃君正投資分別減持了1083.41萬股、605.12萬股。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君正投資持股減至1441.58萬股,不到三年的時間裏,通過減持東鵬飲料股份已累計“提現”近42億元,從第二大股東降至第六大股東。
在短期借款激增、資金壓力顯現、股東頻繁減持、股價承壓等多重隱憂下,東鵬飲料的赴港上市之路並不輕鬆。如何平衡資本運作與財務穩健、提振市場信心、突破競爭壁壘,都是公司需要麵對的現實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