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及大疆等公司掀反內卷潮,多家中企"強製下班"
RFA
2025-03-10 19:39:23
圖為中國美的集團標誌及其生產的冰箱。包括美的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掀起反內卷潮。
近年來,中國職場的“內卷”現象不斷加劇,加班文化深深根植於許多企業中。為應對這一問題,多家知名中國企業開始實施“強製下班”政策,力圖推動反內卷風潮,改善職場環境。有分析指出,隨著中國經濟低迷及失業率高企,反對職場內卷以釋放更多就業崗位,或許是中國當局破局的途徑之一。
多家中企推行“強製下班” 反職場“內卷”運動轟轟烈烈
據中國媒體《經濟觀察報》報道,從2月27日起,中國知名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DJI)開始實施“強製9點下班”政策。深圳總部的人力資源部門每晚9點逐層清場,確保員工按時離開,而上海總部則在9點準時熄燈。有員工形容,“整層樓幾分鍾內走光,像消防演練”。此前,大疆曾否認“強製9點上班”傳聞,而如今“強製9點下班”成為現實,引發廣泛關注。
這一舉措並非孤例。據《澎湃新聞》報道,美的集團也在今年初推出“六條禁令”,明確規定下班時間禁止開會和形式主義加班,鼓勵員工按時下班,倡導健康的企業文化。美的多個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也紛紛回應稱,“被老板催著關燈下班”。
此外,名創優品、海爾等企業也陸續推出類似措施。名創優品強調減少形式主義,優化會議效率,而海爾則全麵推行雙休,明確規定員工周六不得進入公司辦公,特殊加班需提前一周審批。
對於這些反內卷舉措,不少職場人士看法不一。一位因安全原因匿名的前外企高管王先生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采訪時表示,他供職的在華外企並無加班文化,但他的客戶、朋友等普遍存在加班現象。他回憶自己曾拜訪華為公司時,驚訝地發現許多工位上都有員工自備的折疊床。王先生表示,“我第一看到這個(大疆強製下班)的反應是9點太晚了吧,這叫正常下班嗎?很不可思議。”
他還提到,部分企業員工長期加班,有時甚至通宵工作,“除了中午休息以外,他們有時候晚上也在這邊幹,確實是特別辛苦。特別是這幾年,職場內卷是越來越厲害。主要還是跟國內經濟、國內發展模式有關聯的。但國內確實是人多,競爭激烈。就企業而言的話,不卷沒辦法,它也要支撐企業發展,員工也要在這保住飯碗。”
在社交媒體上,公眾對此也議論紛紛。大疆等企業的反內卷政策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支持者認為這些措施有助於改善職場生態,但也有人質疑其執行效果,擔憂工作節奏受到影響。有網友評論道:“9點下班,真是純牛馬”;“這是什麽值得吹的事嗎?如果強製6點下班才是真的牛”。還有人諷刺道:“什麽時候開始9點下班也成福報了?”
圖為位於深圳的中國企業大疆總部。包括大疆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掀起反內卷潮
高校科研過勞事件引發熱議 當局或加大反內卷力度
與此同時,中國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過勞問題也引發社會關注。3月10日,浙江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稱,中國新能源材料領域頂尖專家劉永峰教授因突發腦溢血去世,享年47歲。隨後,一篇題為《劉永鋒教授愛人呼籲關注高校科研工作者過勞問題》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再次引發“內卷有毒”的熱議。
文章顯示,劉永峰的遺孀從他的工作電腦中複原了他過去一年的工作記錄,發現他全年工作319天,出差135天,而非出差日中,有105天的下班時間晚於10點。家屬呼籲社會關注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員的普遍過勞現象,並建立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體係,以防止類似悲劇重演。
事實上,縱觀中國職場內卷的曆史,最具代表性的現象莫過於“996”工作製度——即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2019年,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公司內部交流並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996是福報”的言論,稱年輕人應該珍惜能“996”的機會,並將其視為一種奮鬥精神。這番言論引發了巨大爭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加班文化的盛行。
自由亞洲電台早前報道指,在微軟旗下的開放式開發平台Github上出現了名為“996.ICU”的項目,有用戶發帖抱怨“996”工作是以進入“ICU”重症監護室為代價,隨後引發大量白領共鳴跟帖。隨後中國當局加強了對網絡上關於“996”工作製度的言論管控,以防止相關抗議活動的擴散。
總部位於紐約的勞工組織“中國勞工觀察”負責人李強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中國目前的高失業率已成為當局麵臨的重要社會問題,而減少職場內卷有助於釋放更多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他分析稱:“這個實際上是中國政府發展內需的政策,原來高薪工作加班的話帶來另外一個結果是要淘汰很多人,這些人不加班會空出一些就業機會。”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2月,中國16至24歲非在校青年失業率降至15.7%,連續第四個月下降。此前,2023年6月的青年失業率曾高達21.3%。然而,在失業率持續高企的背景下,中國官方一度調整統計方法,並暫停發布相關數據,直到2023年12月才恢複,但已將在校學生排除在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中共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