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痛苦,就像割舍了自己的靈魂。” 今年81歲的馬場績在談及回不去的福島家鄉時,滿是不甘與無奈。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的寧靜被一場9級大地震和海嘯打破,福島、宮城、岩手等地遭受重創。特別是福島第一核電站核燃料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引發核災難。14年過去,大量災民回家的期待仍然遙遙無期,而福島核電站的未來,更像是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01
回家,已是遙不可及
福島的春天即將到來,但在福島核電站周邊多個城鎮,曾經熱鬧的街道如今幾乎不見人影。對於許多福島居民來說,家鄉似乎已經遙不可及,2011年的那場災難,不僅奪走了他們的親人和家園,更讓這片土地被核汙染的陰影籠罩。
據日本《每日新聞》3月10日的最新統計,在福島核電站爆炸發生後,福島縣內有7個町村曾被要求全麵疏散,14年過去,這些地區的實際居住人口僅為地震前的17%,特別是受災嚴重的雙葉町,現有居民人數僅為震前的3%。
房屋殘垣斷壁,街道荒草叢生,時間在這裏仿佛凝固。
資料圖:福島地震災區一所廢棄學校
“說實話,我覺得這裏本應該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反而變得更糟了……我對故鄉的感情永遠不會消失”,馬場績曾在福島浪江町擁有庭院和花費數百萬日元建造的牛棚,由於核汙染的緣故,這一切都不複存在。
在談及回不去的家鄉時,馬場績仍舊充滿不甘,“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如果不是因為核電站事故……我多麽希望能在這裏看到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是我的願望。”
馬場績隻是福島無數受災居民的縮影。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在浪江町,目前仍有約80%的麵積屬於“返回困難區域”。14年來,福島的居民們一直在等待核汙染的消散,他們中的一些人試圖返回,卻發現曾經熟悉的家園已變得陌生而危險。
02
福島核電站,陷入“死循環”
14年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染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然而,這場災難似乎陷入了無法擺脫的“死循環”。
2025年2月,福島核電站內第一批核汙染水儲罐開始被拆除。這些儲罐曾是福島核汙染水問題的“臨時解決方案”,但如今,它們卻成為了一個新的難題。
儲罐的拆除看似是為了騰出空間,但核汙染水的產生卻從未停止。東京電力公司(東電)計劃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排放核汙染水,而新的儲罐也將不斷被建造和拆除。這種“排汙—建罐—拆罐”的循環,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讓核汙染的風險持續增加。
資料圖: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儲水罐
核汙染水的處理是福島核事故的核心問題之一。東電曾多次試圖通過技術手段處理這些汙水,但效果甚微。2023年8月,東電開始將核汙染水排放入海,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海洋生態係統的巨大威脅,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截至2024年底,流入太平洋的核汙染水總量已經達到約8萬噸,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福島核電站的核汙染水存量高達130萬噸,要全部處理完畢,至少需要30年。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福島核電站的報廢工作,進展十分緩慢。拆除核反應堆需要處理大量放射性物質,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核泄漏。日本政府曾設定目標,計劃在核事故發生40年後的2051年前徹底完成報廢工作,但目前進展並不順利。
核殘渣取出工作是報廢計劃中的“最大難關”,原本計劃在2021年就開始的工作,已經多次推遲。據估算,福島核電站1號機到3號機內熔化的核殘渣多達880噸,而這些核殘渣的處理難度極大。
日本廣播協會(NHK)此前指出,要在2051年完成報廢計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這意味著,福島的核汙染水問題將持續存在,30年內排完的目標越來越不現實,福島問題這個“死結”,似乎也正越係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