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高一、二年級全麵停止周末返校;
江蘇揚州、南通等地高一、高二實行雙休,高三調整為單休;
湖南師大附中宣布實行周末雙休製;
全國多地高中突然刮起雙休“風潮”,紛紛宣布停止周末返校。這一變化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為此,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采訪教育專家進行解讀。
>>>指導性文件
青少年不該陷入無意義的“卷”而身心俱疲
今年1月頒布的《教育強國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四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麵發展的措施,包括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並指出需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旨在構建一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考試與評價內容體係。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高中生目前平均睡眠時長僅為6.5小時,遠低於教育部規定的8小時。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內容,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高中生為40%。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該陷入無意義的“卷”而身心俱疲。高中生的健康問題也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因此,前述教育強國綱要被視為今年大範圍實施高中雙休製的指導性文件。
>>>雙休製熱議
家長有現實的糾結:周末補課心疼自己錢包
全國多省推行高中雙休製引發熱議,一些教培機構卻跟風漲價,不少家長在感歎負擔加重的同時,也有現實的糾結。
一位河南家長道苦衷:“這樣一來,輔導班周末生意更是如日中天!不雙休的時候心疼自己孩子讀書辛苦、罵學校逼學生;現在推行雙休了,又要送孩子去補課還心疼自己錢包。”
一位長沙家長吐槽:“學校雙休了,可孩子周六補數學,周日補英語,比上學還累!這哪是減負?分明是給錢包‘減壽’!”
也有不少家長認為學校周末雙休堅持不下去,“誰去監督,可以雙休,孩子基本上一晚不睡玩手機,白天睡一天。其實真的沒有必要雙休,不信你看,到時候家長與學生可以說是鬧得雞犬不寧。”
有網友建言:“應該禁止節假日周末補課,雙休是回歸正道,早就應該雙休了,起早貪黑5天,學生需要休息。”
>>>教育專家支招
製定高中雙休製政策需要建立動態反饋係統
“作為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30餘年的學者,我既見證過高壓下崩潰的青春,也目睹過適度壓力下綻放的精彩人生。這項政策猶如一麵棱鏡,折射出教育轉型期的多重矛盾。”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段鑫星接受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專訪指出,“我們既不能將高中雙休製簡單看作解救學生的良藥,也不能武斷地將其視為教育質量的洪水猛獸。這場教育變革的本質在於將成長的主導權重新交還給生命本身,在製度約束與人性需求間尋找動態平衡。”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段鑫星
解縛的代價:雙休製需構建“腳手架式”過渡機製
段鑫星介紹,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前額葉皮層(負責規劃決策)發育尚未成熟,麵對突然增加的自由時間,容易陷入“決策癱瘓”。
雙休製實施後,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會出現作息紊亂、目標感缺失等適應障礙,這是長期處於被動學習模式中的學生突然獲得時間自主權時產生的“戒斷反應”。
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計劃焦慮”,比如製定精確到分鍾的計劃表,卻因執行失敗而不斷自我否定。這種過度補償行為暴露出當外部約束突然撤離時,內在秩序建構滯後的心理代償機製。
段鑫星認為,正是因為如此,“雙休製不應是簡單的‘放養’,而需要構建‘腳手架式’的過渡機製。比如,推行‘自主規劃工作坊’,通過指導學生建立彈性時間管理模型,使學生盡快形成穩定的自主學習節律。”
差異的覺醒:雙休製下家校協同機製此刻尤為重要
段鑫星用數據舉證,有研究發現,自我監控能力前30%的學生,其雙休日學習效率提升達40%;而自我監控能力較弱的群體,有效學習時間反而下降28%。
“這種‘優者更優,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的出現,也暴露出我們傳統教育模式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麵的結構性缺失。”
段鑫星指出,家校協同機製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對自控力較強的學生,家校協同應聚焦於資源供給升級與成長邊界拓展,避免陷入“優秀陷阱”;對於自控力較弱的學生,家校協同需構建漸進式賦能體係,通過“小步快跑”建立正反饋循環,逐步喚醒其內生動力。
生態的重構:周末48小時已成為檢驗教育的實驗室
段鑫星以某中學的實驗舉例,實驗顯示,雙休製下學生創造力提升23%,但基礎知識掌握度下降11%。
這恰恰印證了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壓力與表現呈倒U型關係。適度寬鬆激發創新,過度放鬆影響根基。“所以,學校需要創新評估體係,比如,增加項目製學習成果的權重,而非單純依賴考試成績。”
段鑫星建議,政策製定者需要建立動態反饋係統。比如推行“雙休製實施評估模型”,從心理健康指數、學業發展係數、家庭支持度等多個維度構建監測體係,為政策優化提供數據支撐。“這種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思維,正是教育改革深水區破局的關鍵。”
段鑫星表示,站在教育轉型的曆史節點,我們既要看到高中雙休製背後的人本主義光芒,也要清醒認知製度變革的複雜性。
“每個周末的48小時,已經成為了檢驗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微觀實驗室。”
段鑫星坦言,當學校開始學會放手,當家庭重獲教育主體性,當學生真正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場靜默卻深刻的教育革命。這場變革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整齊劃一的“標準件”,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在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