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超市貨架,正在上演魔幻一幕:超過8美元一打的“天價雞蛋”被搶購一空;麵粉、牛排、牛奶等食品價格通通飆升;日用品在漲價的同時,正施展著體積、容量的“瘦身”魔法,美其名曰“更符合人體工學”。
亦有旅美華人發現,一碗牛肉麵五年內價格翻了倍,從10美元漲至19美元。對於常客來說,吃的不是麵,而是通貨膨脹。開始節衣縮食的中產家庭主婦更是自嘲,這個情人節不收禮,收禮就收一打雞蛋。
2021年1月到2025年1月,美國部分食品價格變化一覽。圖中提到,總體通脹率為21%,而名義工資增長率為20%。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
一些美國人幹脆開啟“末日消費”,大到汽車、家用電器,小到衛生紙、非處方藥。他們坦言,自己這麽做是想“跑贏”物價,趕在物價進一步上漲前多囤點貨。不少人抱怨,收入增長的速度,遠遠追不上物價上漲的節奏。
美國總統特朗普毫不避諱地稱,通脹正在重返美國。麵對鋪天蓋地的批評,他卻通通“甩鍋”給前任。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堅稱,近幾周出現的負麵數據,實際上反映的是拜登政府末期的經濟狀況。但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大規模加征關稅,才是造成新一輪通脹風險的元凶。
對於市場上普遍的悲觀情緒,美聯儲主席鮑威爾3月8日回應說,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計劃是否會導致通脹還有待觀察。他表示,盡管麵臨不確定性,當前美國經濟形勢依然良好。他認為美聯儲應保持謹慎,在了解更多情況之前,沒必要急於進一步降息,因為當前通脹率仍略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說,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計劃是否會導致通脹還有待觀察。
物價上漲和通脹回歸,正引發越來越多的不滿和憂慮。有悲觀預測指出,未來四年,美國或將陷入增長停滯、物價飛漲的“特朗普衰退”之中。
不敢花錢與“末日消費”
剛剛過去的冬天,不少美國人開始精打細算,日子越過越緊。2025年1月,美國消費者支出創下自2021年2月以來最大月度降幅。
讓人們不敢消費的“罪魁禍首”,正是不斷飆升的物價。一位來自密蘇裏州的網友翻出了2019年在沃爾瑪購物的賬單,將常買商品的價格與如今進行對比,發現幾乎所有商品價格均有大幅上漲,其中糖、植物油、玉米澱粉、番茄、土豆、醋、漂白粉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翻了一倍以上。
事實上,美國物價飛漲並非最近的事情,而是從新冠疫情暴發開始的。繼2020年遭遇經濟衰退以來,2021年汽油、食品和住房價格飆升,成為通脹的主要推手,疊加能源成本攀升,讓美國的通脹率在2022年6月達到近四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正因如此,抑製通脹是近兩屆政府的核心關切。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商品價格有了顯著增長。
直到2024年,美國才逐步從通脹陰影中走了出來——許多人斷定,通脹在當年實現“軟著陸”。但隨著特朗普回歸後推行的一係列關稅政策和移民打擊行動,加上食品、住房及其他商品價格持續高企,經濟學家的態度轉向悲觀,擔憂2025年的通脹率會進一步攀升。
“如果說年初我們的判斷是‘增長放緩,通脹粘性’,現在則認為‘增長放緩,通脹堅挺’。”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門的經濟學家表示。
3月6日,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在一場活動中警告說,此次來勢洶洶的通脹風險或將更難控製。“經曆了新冠疫情,企業發現提價變得更加容易,消費者也對通脹更加敏感,因此降低了消費意願。”
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四年來最大單月降幅,並指出:“消費者對當前勞動力市場的看法正在減弱,對未來商業環境的預期愈發悲觀,對收入增長的樂觀情緒有所下降。此外,未來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加劇,悲觀情緒攀升至近10個月來最高水平。”
為了防止價格飆升,也有人開始囤貨。根據美國信用卡門戶網站CreditCards.com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約五分之一(19%)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他們購買的商品比往常要多,主要是因為擔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
2025年2月,得克薩斯州的州議會大廈外,抗議人士舉牌譴責特朗普政府對於雞蛋價格高漲卻不作為。
報告顯示,自特朗普當選以來,每10名美國人中就有3人購買過大件。具體而言,自去年11月以來,28%的人進行過超500美元的大件購買,21%的人尚未進行大件購買但計劃很快這樣做。購買的大件物品中,最常見的是電子產品(39%)、家用電器(31%)和家裝材料(25%)。另有22%的人開始囤積一些物品,包括不易腐爛的食品、衛生紙和非處方藥。
報告稱,五分之一的美國受訪者將他們最近的購買行為描述為“末日消費”。“末日消費”是指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或焦慮而進行過度或衝動消費的行為,通常由經濟不穩定、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或對迫在眉睫的財務問題的擔憂所引發。
報告還提到,囤貨的習慣預計促使美國34%的信用卡借款人在2025年背負更多債務。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月發布的最新美國家庭債務季度報告指出,美國人目前的信用卡債務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21萬億美元。
蛋價飛漲成新一輪通脹前奏
2025年開年,美國經曆了一場“雞蛋荒”。雞蛋供應的短缺,導致市場陷入一蛋難求的局麵。官方數據顯示,美國蛋價創下45年來新高,雞蛋的通脹率更是達到157%。
一場席卷全美的禽流感被認為是這輪“雞蛋荒”的元凶。2024年12月,美國發現H5N1禽流感的D1.1變種,該變種對家禽的傳染力更強,導致疫情迅速蔓延。自暴發以來,美國已撲殺超過1.5億隻家禽,包括大量蛋雞,直接造成雞蛋供應銳減,引發市場短缺。
禽流感導致美國雞蛋價格節節攀升。
禽流感疫情肆虐之際,麻疹疫情又持續發酵。截至3月4日,得克薩斯州已報159例麻疹病例,相鄰的新墨西哥州利縣也發現了10例病例。
麵對飆升的蛋價,無論是普通消費者還是餐飲行業都表示難以承受。美國知名連鎖品牌丹尼餐廳(Denny’s)日前宣布,由於全國範圍內雞蛋供應緊張、價格上漲,其部分門店將暫時會對含雞蛋的菜品收取附加費用。
為了共克時艱,美國網友更是開啟腦洞,想方設法在烹飪中減少雞蛋的使用。有網友支招說,可以用蘋果醬、亞麻籽等食材替代雞蛋,製作“無蛋蛋糕”。還有人靈機一動,把目光投向印度素食者的食譜,從那些原本不含雞蛋的美味料理中尋找靈感。
不過,作為廉價的蛋白質來源,絕大多數人隻能硬著頭皮為天價雞蛋買單。“我可以自己在家烤麵包,但不能自己在家生蛋。”有人如此調侃。
在雞蛋成為“硬通貨”的時代,甚至出現“雞蛋大盜”。今年2月,一夥盜賊將賓夕法尼亞州一個批發倉庫裏的10萬枚雞蛋當作貴重物品盜走。辦案警察無奈表示,這是她十幾年來第一次看到雞蛋被盜的案件。
2025年1月27日,華盛頓州西雅圖的一家雜貨店,雞蛋貨架空空如也。
當特朗普將目光投向打擊芬太尼流入美國時,他可能沒有料到,“雞蛋走私”在美墨邊境活躍了起來。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稱,自2024年以來,雞蛋被攔截的案件增長了158%。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的一位居民回憶道:“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一個男人試圖帶24顆雞蛋從墨西哥入境,被海關官員當場沒收。”
加拿大商會公共政策主管馬修·霍姆斯(Matthew
Holmes)因此吐槽:“實際上,目前從加拿大走私到美國的雞蛋似乎比芬太尼還多。”
麵對民眾的苦不堪言,特朗普政府承諾將加大力度應對這波禽流感疫情。2月26日,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Brooke
Rollins)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抗擊來勢洶洶的禽流感疫情。包括內華達州在內的許多州不得不暫停此前要求銷售散養雞蛋的法律。
2022年以來,多個民主黨執政的州基於人道主義考慮,通過了“散養雞蛋法”,要求農戶隻能銷售散養環境下生產的雞蛋,而禁止銷售籠養雞蛋,以保障動物福利。加州作為美國雞蛋養殖重鎮也通過了這一法案,進一步加劇了當地雞蛋供應之難。
2022年4月19日,加州一家養殖場展示了正在喂養的散養雞。
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尋求更好的方法,包括加強生化安全和藥物等措施,而不僅是采取目前所實施的一旦發現感染禽流感病例就撲殺周邊禽類的做法。
即便政府使出渾身解數,雞蛋價格短期內恐難回落。根據養殖規律,疫情防控措施落地後,禽類農場仍需數月來處理病死禽隻、清理消毒養殖場,才能恢複正常養殖規模。同時,為降低病毒感染風險,許多農場正在加大投資,強化防疫措施,這將推高生產成本。
除此以外,4月20日複活節的到來或將進一步刺激雞蛋需求。美國農業部2月預測,今年雞蛋價格或將再上漲20%。
美國農業信貸銀行分析師厄內斯特(Brian
Earnest)表示,目前的雞蛋價格過高可能會抑製一些購買,這將緩解需求壓力,但不會產生明顯影響,雞蛋生產商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填補供應缺口。“隨著消費者繼續囤積雞蛋,商店供應將繼續緊張,而複活節即將到來,供應緊張的情況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2025年2月8日,芝加哥一家雜貨店的雞蛋架上掛著缺貨通知。
關稅重壓之下,雞蛋養殖戶還麵臨飼料、勞動力等成本上漲的多重壓力。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蛋價飛漲還會引發多米諾效應,例如將成本壓力傳導到產業鏈上下遊的更多行業,從而進一步推高美國的通脹水平。
關稅政策帶來“特朗普衰退”?
本已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更為美國經濟埋下“地雷”。這位“關稅總統”正以向世界開戰的姿態,頻繁放出關稅威脅。經濟學家警告,一係列激進的關稅政策不僅會加劇通脹壓力,更會將社會推入增長停滯、物價飛漲的“滯脹”泥潭,美國經濟可能因關稅陷入“特朗普衰退”。
特朗普曾在社交媒體上安撫公眾道:“會有一些痛苦嗎?是的,也許會(也許不會!)。但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偉大,這一切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但當關稅政策的代價砸向普通人時,特朗普編織的美夢便不再具有吸引力。作為共和黨關鍵票倉的美國農民,預計最先受到衝擊。美國所需的鉀肥基本依靠進口,而加拿大是其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對加拿大征稅後,美國農民需要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化肥,種植成本將大幅上漲。而關稅報複則可能導致美國糧食的銷路更為狹窄。
一位美國農場主抱怨說,特朗普的貿易戰對美國農民來說是“一場噩夢”。在他的上一任期,貿易戰就曾讓許多小型農場陷入困境,土地和設備被大型農業集團以低價收購。那些無法生存下來的農場被遺棄,田地荒蕪,唯有大型農業集團從中漁利,坐享其成。
“天價雞蛋”卻依然被搶購一空。
特朗普3月3日宣布,將從4月2日起對所有進口農產品征收關稅。美國農業組織警告稱,這可能會對美國農業造成巨大衝擊,許多種植玉米和大豆(美國最大商業作物)的農民將麵臨更多虧損。同時,水果、蔬菜、糖和咖啡的價格也將進一步推高,美國消費者將感受到更多來自餐桌上的壓力。
汽車和金屬關稅則將推高製造業的通脹水平。有分析師預測,如果新關稅生效,從加拿大或墨西哥進口汽車的價格將上漲數千到數萬美元,而這部分成本很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汽車生產成本的上升也會帶來連鎖反應:由於美國依賴於墨西哥汽車零部件供應,汽車生產成本的上升會導致汽車保險費率的上漲,進一步推高通脹水平。
特朗普此前曾簽署行政令,取消對價值低於800美元進口商品的“最低限度”(De
Minimis)關稅豁免,這一舉措將直接衝擊Shein和Temu等中國電商平台的在美業務。這些平台的低價商品是美國低收入群體的主要選擇,一旦加征關稅,他們的生活成本將直線上升。諷刺的是,這一群體恰恰是特朗普的鐵杆粉絲。有民主黨人士因此嘲諷稱,共和黨選民目前所承受的生活壓力,是在“為他們的認知買單”。
麵對民意反彈,特朗普不得不放慢腳步。上述取消關稅豁免的新政生效未滿三天,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恢複對中國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
中國電商平台Temu和Shein成為越來越多美國低收入消費者的選擇。
而在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開始加征25%關稅兩天後,特朗普於3月6日簽署行政令,對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優惠條件的商品予以免稅,直至4月2日。這已是特朗普一個月內第二次推遲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關稅。一位白宮官員表示,根據《美墨加協定》,墨西哥約一半的商品和加拿大38%的商品符合關稅豁免條件。
美國反複無常的關稅政策讓墨西哥和加拿大官員苦不堪言,抱怨“不知道美國到底想要什麽”。加拿大外交部長喬利直言:“我們無法忍受每隔30天就上演一出這樣的心理劇。”
特朗普政府反複無常的關稅政策讓墨西哥和加拿大官員苦不堪言。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對美國作出一連串“靈魂追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美國應該複盤一下從這些年的關稅戰、貿易戰中得到了什麽?貿易逆差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製造業的競爭力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通貨膨脹是好轉了還是惡化了?民眾的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
特朗普做好應對準備了嗎?
引發通脹的罵名,特朗普自然不會接受,他將這一責任盡數“甩鍋”給民主黨政府。“通脹又回來了。”他在最近的采訪中說道,“這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些人(民主黨人)掌控著這個國家。他們花錢如流水,以前所未有的程度。”
特朗普發表國會演講時,民主黨議員舉牌抗議。
特朗普將當前的通脹歸咎於前總統拜登推動的綠色轉型,這被他稱作“綠色新騙局”:“他們被給予9萬億美元用來揮霍,這是美國史上最大的騙局。”他指的是拜登的標誌性立法《通脹削減法案》(IRA
),該法案於2022年簽署成為法律。
作為反擊,在特朗普進行首次國會演講之前,20多名民主黨議員紛紛在社交平台發布內容相似的視頻,批評特朗普在通脹問題上不作為。
實事求是地說,特朗普的主張並非全無道理。包括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拜登政府在產業政策、對烏援助和新冠疫情上花費過高,促進了強勁的消費者和企業需求,導致勞動力市場緊張,從而對工資和物價產生上行壓力,一度出現經濟過熱的局麵,為此輪通脹埋下隱患。
但相比於追究通脹形成的政治責任,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通脹。人們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看上去似乎並未做好準備。
3月4日,特朗普發表其第二任期首次國會演講,其間七次提及通脹。他承諾,將專注於解決這一問題。特朗普還闡述了四點計劃,包括削減美國境內稅負、對外加征關稅、削減政府開支並降低利率、增加石油產量以降低能源成本。
2025年3月4日,特朗普發表任內首次國會演講。
然而,公眾對上述空頭支票並不買賬。以路透社3月發布的一項民調為例,僅有31%的受訪者認可特朗普在解決美國人生活成本上升問題上的表現,高達54%的受訪者對其處理方式表示不滿。許多經濟學家也提出質疑,稱特朗普所提出的政策目標很難實現,更難以幫助美國降低通脹水平。
減稅雖然能為美國人節省開支,並提高工資和生產力,但這些收益不足以彌補稅收收入的減少,反而會擴大政府的財政赤字。特朗普費盡心思削減下來的政府支出,隻能起到拆東牆補西牆的效果。
特朗普希望通過關稅收入覆蓋國內減稅的成本。但2023年美國的關稅收入總額為800億美元,還不到個人所得稅收入的4%。反而是關稅帶來的消費者價格抬升,將直接刺激通脹水平。
近十年間美國通脹走勢。來源:摩根大通
至於“鑽探,寶貝,鑽探”的能源目標,恐怕也難實現。實際上,能源公司並不熱衷於申請新的石油鑽探租約,想大幅提升美國石油產量,預計將困難重重。
2025年1月,阿拉斯加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石油天然氣租約拍賣無人競標,這是近四年來該保護區原始荒野的租約拍賣第二次以失敗告終。美國《紐約時報》指出,一再流拍表明,盡管特朗普堅稱應開放該保護區進行鑽探,但石油公司要麽對此不感興趣,要麽認為這樣做是賠本買賣。
對於自相矛盾的“特朗普經濟學”,美國《外交政策》評論說,其帶來的影響可能如同當年裏根那般。20世紀8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裏根因其主張的“裏根經濟學”(注:不進行財富再分配,反過來使有錢人更富有,大企業隨後大量花費及投資,使社會各階層獲益)屢遭嘲諷,但這種“異端經濟學”理論卻被共和黨奉為圭臬。
如今,就連裏根時期白宮預算辦公室主任、有“裏根經濟學之父”稱號的大衛·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也認為,特朗普及其共和黨盟友正在讓美國“陷入財政瘋狂”,最終導致金融體係“內爆”。“MAGA的支持者們經常倡導的替代路線——打擊欺詐和浪費,或通過減稅和放鬆管製來刺激經濟增長——根本無法緩解美國債務螺旋式上升的嚴重程度。”他如是說。
更多人則擔憂政策反複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害。一名美國投資經理直言:“在未來任何成功政策生效前,我們會先經曆衰退,民眾將先承受惡果才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