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義烏商鋪購物的消費者;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同比下降2.2%,較1月份略有改善。
本周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中國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下降0.7%,較1月的0.5%增長轉為負值,創13個月來最大跌幅;與此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2.2%,雖較1月份略有改善,但仍反映出工業品價格持續低迷。
上述數據在凸顯中國經濟仍深陷通縮壓力的困境外,更可能破壞了“兩會”期間官方營造的經濟氣氛。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消費”
一詞被提及了超過30次之多。但在外部關稅威脅、內部產能過剩的挑戰麵前,中國企業利潤和工人工資日趨壓縮,要提振“消費”顯然並非官員的承諾那麽簡單。
此外,中國經濟通縮壓力揮之不去,似乎也與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密切相關。中國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周日在本屆人大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9歲,較2023年提高0.4歲,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雖然這一增速在全球預期壽命超75歲的國家中頗為突出,但也意味著老齡化加速。與此同時,中國高校畢業生在今年預計達1222萬人,創曆史新高。人社部長王曉萍表示,要穩定和擴大就業的“任務繁重,承壓前行”。
那麽,中國經濟難以複蘇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麽呢?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在上周的人大“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消費能力和意願不足。由此看來,麵對老齡化加劇與就業壓力升級,中國經濟需在政策支持與結構調整間找到平衡,否則通縮與社會壓力的惡性循環或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