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1657億元甩賣43個港口,提前感到了危險?
正解局
2025-03-07 23:03:19
最近,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發布戰略重組公告,宣布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
根據公告,長和將以228億美元(約合165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遍及亞歐美洲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碼頭管理係統、全球物流網絡等核心資源。
公告內容
靠房地產奠定商業帝國的李嘉誠,深知港口資產的重要價值。
港口是全球貿易的“咽喉要道”。
掌握了港口,既可以獲得土地增值收益,還可以直接向貨主收取碼頭費、倉儲費、裝卸費等穩定收入。
1969年,李嘉誠成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開啟專業集裝箱碼頭作業服務,為香港港口業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1979年,李嘉誠收購英資企業和記黃埔,後者控製著英國鐵行集團的港口業務,李嘉誠由此正式進入港口領域。
巔峰時期,李嘉誠控製的泊位,占到香港70%的集裝箱吞吐量。
香港航運中心
由香港出發,李嘉誠北上內地,開始在全球布局港口版圖。
1993年,李嘉誠與深圳市政府合資成立深圳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成為布局中國內地港口業務的核心樞紐。
在全球,李嘉誠擁有鹿特丹港、菲利克斯托港、林查班港、巴生港、釜山港等重要港口。
可以說,布局幾十年,李嘉誠構建了遍及全球、覆蓋集裝箱、散貨、航空貨運的立體化港口網絡。
貿易國際化下,繁忙的港口,猶如一台台現金流“永動機”,為李嘉誠創造利潤。
既然如此,為何這次突然要賣港口?
道理很簡單。
港口是體量龐大的不動產,但也隻是李嘉誠眼裏的商品。
隻要是商品,就可以買賣。
從李嘉誠過往的操作經驗看,其遵循兩條策略。
一是逆周期策略,即低買高賣。
二是風險規避原則,即“不賺最後一個銅板,不吃魚尾”。
此次出售的港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拿馬運河港口。
早在1997年,李嘉誠就買下了巴拿馬運河“巴爾博亞”和“克裏斯托瓦爾”兩大港口的運營權。
巴拿馬運河
這兩大港口,分別扼守運河東西兩端的入口,可謂往來船隻必經之地。
2021年,運營權到期後,李嘉誠成功將運營權延長至2047年。
這剛過了4年,李嘉誠就要甩賣。
原因無他,特朗普多次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讓李嘉誠感到了危險。
公開報道顯示,麵對特朗普的咄咄逼人,巴拿馬政府正在考慮取消長和在巴拿馬運河的運營合約。
與其被掃地出門甚至被沒收,不如提前賣個好價錢。
值得一提的是,宣布賣掉43個港口後,長和特別強調:
其將保留中國香港、深圳及內地港口資產,包括鹽田國際、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等戰略資產。
還是在中國做生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