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新AI(人工智能)智能體產品在走紅的同時也備受質疑。
3月5日晚間,成立於2023年的中國AI初創公司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發布AI
Agent(智能體)Manus的早期預覽版,將其稱為“全球首款通用智能體產品”。從介紹來看,使用者隻需要給Manus一個簡單的指令,它就能自動完成複雜的任務。Manus的出現推動A股相關概念在6日大漲。
目前,Manus隻放出了官網和介紹視頻,若想體驗Manus就需要獲得內測邀請碼。介紹視頻中展示了Manus執行三個任務的過程,分別是篩選簡曆、挑選房產和分析股票。從介紹來看,使用者隻需要給Manus一個簡單的指令,它就能自動完成複雜的任務。
“挺強的,但還是不夠穩定。”一位Manus的體驗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因強大自主性而走紅,質疑聲隨之而來
Manus將自己定義為“通用智能體”。從團隊提供的案例來看,似乎用戶隻需給出一個指令,它就能自動完成複雜的任務。例如,用戶可以要求Manus為自己提供日本的旅遊攻略,配上對旅程的細節要求和對攻略最終表現形式的要求,Manus就會像專業的旅行社員工一樣搜集資料並整理好反饋給用戶。
Manus能夠理解任務並產出內容。來源:Manus
北京郵電大學智能交互設計專業副教授譚劍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結合目前已有的官方資料和測試直播來看,Manus能夠接收自然語言指令,融合語言、圖像、語音等多種模態數據,貫穿瀏覽器、雲平台、個人終端等數字平台,精準捕捉用戶的深層需求,獨立完成任務。這種從“思考”到“行動”的閉環能力,展示了其強大的自主性。
譚劍指出,另一邊,Manus存在的缺陷也很明顯,“不是任何任務都聽得懂幹得了”,“盡管Manus展示了強大的自主執行能力,但在複雜任務或未知環境中,也會出現宕機的狀態,原因在於其推理鏈路的缺失或知識的不完備。可以預知,還有大量的特殊性任務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訓練。”
Manus官網上放出了多個準備好的案例用以回放。來源:Manus
其實,自從發布以來,Manus受到了不少質疑。有網友指出,Manus隻放出了一個英文的官方網站和英文的宣傳片,看起來更像是個出海產品,但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討論度並不高,而Manus在國內也沒有社群和服務方麵的支持。也有海外研究者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Manus是一款好產品,但並非是技術突破。
而在3月7日午間,一個在X平台名為@ManusAI_HQ賬號顯示被凍結,該賬號凍結前並未獲得任何認證,僅發布了數條有關Manus的視頻和文字介紹,但Manus官網的X平台鏈接均指向於此。7日下午,疑似為Manus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的X平台賬號(@peakji)發布聲明稱:“我們的官方X帳戶昨天意外被凍結。我們正積極與X團隊合作解決此事。初步觀察表明,此次凍結可能與第三方提及加密貨幣詐騙有關。澄清一下:Manus
從未參與過加密貨幣項目、代幣發行或區塊鏈計劃,任何聲稱與我們有關聯的類似名稱的加密貨幣企業都是具有欺詐性的。”
Manus官方X帳戶已被凍結。來源:X平台
此外,由於邀請碼機製,隻有極少數開發者能夠實際體驗到產品,又與Manus在國內社交媒體上的“火爆”形成了鮮明對比。6日當天,有網友關注到Manus的邀請碼在二手電商平台一度被炒至數萬元之高,不過成交量為零。到了3月7日,在二手電商平台已經看不到高價的Manus邀請碼,而是出現了許多的代申請服務。
3月6日,Manus的合夥人張濤在微信朋友圈發文回應稱“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公司“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並且“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內測期間係統容量有限,將優先保障現有用戶的核心體驗,並逐步有序釋放邀請。
多位國內AI從業者對記者表示,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沒能夠獲得邀請碼,無以一睹該產品的“真麵目”。有相關研究者表示,Manus的宣傳可能有些過熱,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對產品產生質疑也很正常。
與國內社交平台和網絡熱烈討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海外討論聲音並不算多,或許是因為多數人並未能上手體驗。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6日在“傅盛講AI”的視頻號中也提到,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Manus的功能“確實很像鋼鐵俠裏的賈維斯(AI係統)了,但是具體能力很難評估,因為這個受基座模型的影響也很大,但目前相關信息並沒有公開。套了好幾家的殼是一定的,就不知道都套了哪些。”
3月7日,全球最大代碼托管平台GitHub上還開始出現Manus的開源複刻項目。例如,一個名為OpenManus的項目打出了“無需邀請碼即可實現任何想法”的旗號,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該項目的Star量(星標)已經超過了四千。開發者隻需創建環境,克隆項目並修改相應信息,即可在本地搭建一個近似於Manus的AI智能體。
OpenMunus的開發者之一Jiayi Zhang在介紹項目時稱“沒有壁壘,完全開放”。來源:X平台
體驗者評價:性能強但不穩定
“挺強的,但還是不夠穩定。”一位Manus的體驗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讓Manus設計了一份跨度長達半年的多國旅行攻略,單靠人力需要花費十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Manus幾十分鍾就搞定了,而且這份攻略“全到令我震驚,比之前的大模型輸出的路線規劃明顯更合理”。
不過,他也指出,“速度很關鍵,如果是普通的任務,用戶可能沒耐心等待幾十分鍾”。同時,在處理更為複雜的任務時,也會因算力不足的原因出現報錯和任務中斷的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在觀察其他體驗者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Manus目前在處理任務時等待時間都較長,同時也需要進行一些人為幹預,來糾正例如對自然語言指令理解出現偏差的情況。
對於大家都“催”著Manus盡快開放,多名AI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Manus選擇內測的形式可能是因為“太貴”、“太燒算力”。
至於agent的使用價格,外媒近日曝出了OpenAI對AI
agent的收費計劃,“博士”級別的agent每月收費可能高達2萬美元,主要麵向希望補充軟件工程師或醫學研究人員的用戶,尤其是願意為大規模自動化支付高價的企業客戶;可用於軟件開發的agent每月收費1萬美元;麵向“高收入知識工作者”的agent每月收費2000美元。
前述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agent確實效果好且有實際需求,付費模式應該不成問題,但考慮到較高的價格,可能給用戶提供幾次試用機會會更具可行性。
譚劍表示,雖然2025年被廣泛視為AI智能體規模化落地的關鍵年份,但在處理複雜任務、理解上下文和人機交互等方麵,智能體仍需進一步提升:“不過,我看好AI智能體的未來。可以設想,結合了AI智能體的機器人將具有自然語言溝通、團隊協作和複雜流程自動化作業的能力,這是非常有前景的生產力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