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醫院外牆上,可能很快會出現一種看似來自科幻電影的裝置——恒溫嬰兒艙。這個能自動報警的金屬箱子,其實是中世紀“棄嬰輪盤”的科技升級版。
想象一下中世紀的歐洲教堂外牆上,有個帶轉軸的木質圓筒。走投無路的父母把孩子放進圓筒,轉動後嬰兒就會被送入教堂接受照顧。這種被稱為“棄嬰輪盤”的裝置,現在被美國人改造成了配備恒溫係統、呼吸監測儀和自動報警器的“高科技搖籃”。
01
“這不是什麽新鮮發明,我們實在不忍心看到嬰兒被遺棄在垃圾桶或者街頭那種淒慘場景,就想著能給那些陷入絕境、走投無路的父母一個安全的選擇,讓他們知道還有這麽一條路可走,能保障孩子的生命。”推動法案的護士艾麗卡·馬弗說。
艾麗卡團隊所設計的嬰兒艙裝有靜音報警係統,隻要感應到嬰兒放入,5分鍾內就會通知醫護人員。此外,這些裝置將由慈善組織全額資助,而非動用公共財政,首批設備已經籌到安裝資金。
然而,反對的聲音從法案剛一露頭就如潮水般湧來,而且一浪高過一浪。
先從法律層麵看,康州兒童權益辦公室指出,本州現行的《安全港法》早就有相關規定,允許父母在嬰兒出生30天內,匿名把孩子遺棄到醫院急診室,並且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數據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從2001年這部法律實施以來,全州合法遺棄的案例有57例,而從2020年到現在,非法遺棄僅僅隻有1例。
兒童權益代理律師克裏斯汀娜表示:“現有的這套機製運行得好好的,事實證明它很有效,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把已有的服務進一步優化、強化,而不是貿然引入這種還沒經過充分驗證的新技術。”
02
技術層麵的隱患也不容小覷。目前全美唯一生產這種棄嬰箱的“安全港嬰兒艙”公司,其產品居然還沒有通過美國政府的監管認證。而且這設備運行得依賴電力和網絡,萬一出現斷電斷網的情況可咋整?
反對者馬上就拿出了2023年意大利某教堂嬰兒艙的悲劇案例,當時就因為斷電,嬰兒不幸夭折,雖說那不是這家美國公司的產品,但足以讓人膽戰心驚,所以他們堅決主張禁止大規模安裝這類棄嬰艙。
法律專家更是一眼看穿其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達特茅斯學院的劉易斯教授在議會作證的時候憂心忡忡地說:“那些身處極端困境的母親,自身往往都難保,行動能力都受限,這時候就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鑽空子。”
她特別提到那些人口販賣的受害者,在某些危急又複雜的情況下,很可能被逼迫拐賣嬰兒,甚至這裝置還有可能被用來掩蓋亂倫、性侵等醜惡的犯罪行為。
另外,要是超過30天的嬰兒被誤放進艙內,母親就得麵臨刑事指控,可特殊情況下,這種誤判風險實在是難以規避。
醫療專業人士也站出來提出質疑。康州兒童與家庭部副專員邁克爾無奈地說:“每年通過現有的《安全港法》機製處理的遺棄案例也就一兩
例,並且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他著重強調,在現行機製運行過程中,醫護人員能第一時間給送來的嬰兒做醫療評估,給遺棄孩子的父母提供心理谘詢,還能幫忙對接各種社會資源,可要是換成嬰兒艙模式,這些貼心又關鍵的服務就全沒了。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研究顯示,匿名遺棄的嬰兒在後續領養程序中,出現心理創傷的比例要比經過專業交接的孩子高出一大截。
03
再看看數據爭議,這也是立法辯論中的焦點。
法案支持者、藥劑師伊麗莎白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我們沒聽說更多遺棄案例,不是真的沒有,而是那些被遺棄的嬰兒根本就沒被人發現,天知道他們遭遇了什麽。”
官方記錄的確顯示,過去五年裏,康州沒有出現因為遺棄導致嬰兒死亡的情況。不過,2020
年那起唯一的非法遺棄案也讓人揪心,早產的嬰兒被放在汽車引擎蓋上,萬幸的是寶寶活了下來;同一時期,還有三起未成年母親在家分娩,結果嬰兒不幸夭折的悲劇。
立法支持者吉奧痛心疾首地說:“這些慘痛的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當下最該關注的,是怎麽去幫扶那些高危孕產婦,讓她們能安全、正確地分娩,滿足她們的需求,而不是變相鼓勵她們獨自麵對一切。”
這一場關於棄嬰箱的爭議,背後還牽扯到反墮胎運動與女性權益的激烈博弈。
耶魯大學生物倫理中心副主任勞裏一語道破天機:“這類裝置在中西部一些州越來越普及,這和反墮胎運動脫不了幹係,它的創始人莫尼卡就是知名的反墮胎活動家。”
從這個角度看,嬰兒艙爭議就像一麵鏡子,映射出美國社會對生命權那錯綜複雜的態度。反墮胎陣營把嬰兒艙捧為“保護未出生生命”的有力延伸,覺得這是在守護生命;而反對者卻認為這是公然剝奪女性的自主權,是對女性權益的踐踏。
在印第安納州,禁止墮胎的法律和嬰兒艙計劃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又尷尬的呼應。該州布盧明頓市“全選項”懷孕資源中心的主任雪莉多德森感慨萬千:“大家總是簡單地陷入‘支持生命’或者‘支持選擇’的二元對立思維裏,可現實的情況哪有這麽簡單,背後的矛盾、牽扯的利益、麵臨的困境複雜得超乎想象。”
如今,這項法案還處在審議階段,前路充滿未知。立法者們站在了十字路口,他們必須在技術創新帶來的誘惑與堅守社會倫理底線之間,小心翼翼地尋找那個平衡點,畢竟一個決策,關乎無數嬰兒的命運、眾多家庭的未來,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與走向。
到底是開啟嬰兒生命的守護之門,還是陷入倫理困境的泥沼,美國社會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