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淩晨,創業公司Monica.im發布了其通用型AI
Agent產品Manus。產品名稱源自拉丁語"手",象征著將AI從理論思維延伸至實踐操作。
Monica.im強調,Manus的設計目標是突破傳統對話式AI的局限。通過"自主執行"能力,它不僅能夠理解用戶需求,更能獨立完成從任務規劃到實際操作的全過程。
從官方介紹來看,Manus采用了多代理架構(Multiple
Agent)設計,可以將複雜任務分解為規劃、執行、驗證等多個子模塊,每個模塊由獨立的語言模型或強化學習模型支持。這些模塊通過API實現協同工作,並能在虛擬環境中自主調用各類工具,完成從編碼到數據采集等具體任務。
在應用範圍方麵,Manus可以覆蓋旅行規劃、股票分析、教育內容生成等40多個領域。官方宣稱其在GAIA基準測試中創造了新的SOTA(最先進)記錄,性能表現甚至超越了包括OpenAI在內的同類產品。
3月7日早晨,很多科技媒體、科技KOL在幾乎差不多的時間,發布了大量關於Manus的視頻及文章。有一些使用了相似的官方測試視頻,文章使用了很多相似的文字表達。同時,由於Manus采用了邀請碼的方式,巨大的流量轉化的希望嚐鮮的用戶,並不能真正體驗Manus。有網友曬出,Manus的邀請碼甚至被炒到了30000元一個。
隨著關注度的提升,質疑聲也隨之而來。一些觀點認為Manus僅是營銷噱頭,缺乏實質性的技術突破;也由此延伸出關於工程化創新價值和Agent創業企業競爭壁壘等更深層的討論。
麵對這些不同的聲音,騰訊科技梳理各方觀點,希望給讀者提供更全麵的信息和思考維度。
究竟是超級縫合怪還是工程創新?
正方觀點:工程能力和交互設計帶來了好的體驗
Manus並非在底層技術上有重大突破,但是用工程能力去擠壓出了模型可完成的最複雜的任務。
Manus展現了三個關鍵優勢:首先是通過深度的後訓練(post-training),帶來令人驚豔的"魔法感";其次,借助Monica在模型聚合領域的專業積累,構建了一個遠超單一模型調用的多模型協同網絡;最後,它將現有技術進行完美整合,展現出出色的係統集成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比開發全新的底層技術更具挑戰性。
在交互體驗方麵,“Manus已經很接近數字版AI
Agent的樣子了”,特別是展示AI操作過程的方式,為用戶帶來了更強的掌控感。用戶更在乎的是產品體驗,而不是底層用了什麽,如何調用工具。
反方觀點:超級縫合怪
1、Manus沒有發布任何官方詳細的技術報告,交互界麵類似Devin和Artifact的樣子。
從使用體驗及官方介紹推測,看起來像Compute use+虛擬機+artifacts+內置一批Agent的超級縫合怪。
2、雖然多Agents協同完成工作流的能力被封裝到了雲端的虛擬環境,這是一個“異步交互”的創新,但是距離業界今天已經追求的端到端“通用方式”有些遠。
3、雖宣稱“無算力限製”,卻未公開其分布式計算的核心算法,被質疑為依賴第三方雲服務商的基礎設施。
宣傳形成“期望泡沫”,是否反噬產品信譽?
正方觀點:教科書般的營銷,無可詬病
目前正處於大模型行業高度受關注,而大模型應用產品的宣傳真空期,在這個階段去做適當投放,能夠給產品宣傳帶來杠杆效應,迅速引起關注。
營銷策略差異化定位,例如突出“數字代理人”、“手腦結合”等概念,傳遞
AI產品已經實現了從“生成答案”到“交付成果”的價值躍遷,實現了很明顯的記憶點。
邀請碼限量發放是開發者社區常用手段,還能夠因為稀缺性,可以吸引“自來水”式的傳播。
邀請碼也是創業公司資源有限不得已而為之,服務器資源及資金成本,都很難直接支撐突然暴增的用戶湧入。
反方觀點:過度營銷,流量泡沫
一些媒體使用了類似的誇張標題,例如“下一個DeepSeek,GPT時刻,一夜爆火,驚豔全球等”,相似的表達被質疑為官方的過度營銷造勢。
Manus
的傳播堪稱經典模版:邀請碼饑餓營銷(“動用我的人脈才搞到”)+KOL尖叫體測評(“人類一敗塗地”“渾身發麻”)+借勢其它明星產品(這次是綁定
DeepSeek)。然而當人們打開海外科技論壇和社交媒體,關於 Manus
的討論卻很少。雖然硬綁定DeepSeek,顯然從官方消息的關注數據來看,距離DeepSeek開源周其中某一天發布的內容都相差很遠。
Manus的宣傳存在顯著的技術能力落差:內測用戶反饋其金融分析模塊依賴單一數據源,複雜任務仍需人工幹預,與“全自主”承諾不符,“工程優化遠未達到宣傳水平”。
“通用Agent”的商業護城河很脆弱?
正方觀點:已經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Manus通過預設工作流將語音、圖像、文本等多模態交互與行業工具鏈(如Excel、Canva、設計軟件)深度整合。例如,在生成市場報告時,能自動調用數據分析工具和設計平台完成全流程,形成“端到端”解決方案。這種工程化封裝能力使其在標準化任務中表現優於通用大模型。
在預設的標準化場景(如生成周報、翻譯合同、簡曆篩選)中,Manus通過優化工具調用順序和參數配置,能實現接近人類專家的效率。例如解壓簡曆包並自動分析的案例,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避開與OpenAI在通用大模型的直接競爭,專注“執行層”價值,通過Monica插件積累的千萬海外用戶快速切入歐美高端企業市場,同時推出輕量版Manus
Lite布局新興市場。創始人肖弘團隊從Monica到Manus的連續成功經驗,已驗證了其市場洞察與執行能力。
反方觀點:技術底盤不穩,很難直麵大公司競爭
其核心技術依賴現有大模型(如GPT-4、Claude)的封裝,而非底層模型創新。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更強大的模型廠商也會推出類似的Agent功能,Manus能夠構建起自身的護城河存在質疑。OpenAI同日宣布推出高端企業級AI
Agent服務(月費2萬美元),行業競爭有可能將快速白熱化。而Manus若無法建立技術壁壘,可能被巨頭複刻。
Manus試圖覆蓋數十個領域,但麵臨任務深度不足的問題。例如醫療場景僅能生成基礎報告,無法替代專業醫生決策;金融分析依賴雅虎API等單一數據源,被質疑為“高級版Excel”。垂直領域的專業工具(如Coze、Dify)可能在細分場景提供更優體驗。
Agent領域也會是手機等個人終端廠商的必爭之地,終端廠商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和選擇權,而沒有掌握終端的創業公司,很難形成用戶壁壘。
晚上,一切喧囂之後,看到微信群中轉發了這樣一段話: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