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官方媒體再次掀起“學雷鋒”宣傳熱潮,然而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民間輿論對此卻反應冷淡。有學者指出,雷鋒形象長期被塑造為官方宣傳工具,難以真正提升中國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中國學雷鋒宣傳再起】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March 6, 2025
【官媒造勢網民冷淡】
近日,中國官媒再次掀起“學雷鋒”宣傳熱潮,各地社區、企業紛紛響應。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社交媒體上,“學雷鋒”話題鮮有討論。有學者指出,雷鋒形象長期被塑造為官方宣傳工具,難以真正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https://t.co/d6nY1hyN7B #雷鋒 pic.twitter.com/js6vDcAuys
今年3月5日是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62周年紀念日。近年來,當局有關“學雷鋒”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以來,央視新聞等中央級媒體與中宣部紛紛發表倡導民眾學雷鋒的文章,並宣傳各地開展的雷鋒紀念活動。
民間反應冷淡 學雷鋒是否脫離現實?
江蘇網民李蒙本周四(6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采訪時表示,普通百姓對“學雷鋒”宣傳普遍缺乏興趣:“現在推廣學習雷鋒,但在現實環境下,普通人對此並不買賬。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說真話、做善事、幫助別人未必有好結果。”
據新華社報道,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誌願者為網約送餐員和快遞騎手提供免費體檢;在江蘇宿遷泗洪縣,政府組織兒童學習助人為樂;湖南嶽陽雷鋒家鄉強化文明實踐,企業單位參觀雷鋒事跡展覽……。一係列活動看似豐富多彩,但其真正的社會價值如何?是否會成為“任務式”或“儀式化”的活動?
李蒙進一步表示,雷鋒精神的核心是長期堅持的善行,而非一次性的公益展示。然而,在一些地方,學雷鋒活動仍局限於特定紀念日,呈現出“一陣風”的特點,缺乏持續性。
學雷鋒與現實社會的落差
當前,中國社會問題涉及貧困救助、養老保障、勞動權益保護等多個層麵。雷鋒精神強調的無私奉獻,在市場經濟和社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是否還能被年輕一代廣泛接受?
山東網民盧女士對本台表示,現實中已少有人關注雷鋒,因此官方特別倡導學雷鋒精神:“基本上沒有人做,大家都知道怎麽回事,很多地方政府行政幹預(要求學雷鋒)要群眾去做。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這些東西不值得推敲,發現全是假的。謊話說了一百遍,他們自己信。”
相比官媒的熱烈宣傳,社交媒體上的反應較為冷淡。在中國微博熱搜榜上,未見與學雷鋒相關的內容,反而是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央視采訪時談及行業內卷現象,引發網民廣泛討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報道多聚焦正能量敘事,而對現實社會矛盾的探討較少。例如,如何在經濟壓力下讓誌願服務持續?如何讓學雷鋒不僅是道德倡導,而成為製度性安排?這些問題鮮少在官媒報道中得到深入分析。
倡導學雷鋒是否意味極權主義回歸?
學者陸沉淵認為,當局號召民眾學雷鋒可能是一種極權主義回歸的信號。他對本台表示:“換句話說,就是宣傳虛幻的道德偶像,試圖借助於過去的宣傳模式來重塑社會道德。然而,這注定不會有實際效果。”
他還說:“雷鋒他的那些行為,包括照片都是擺拍的,稍微有一點智商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虛假偶像怎麽能提升中國人的道德?沒有任何可能性。”
旅美博士唐茂琴對本台表示,中國的誌願者行動往往流於形式,難以持續。她認為,與其高調宣傳學雷鋒,不如建立完善的社區義工製度,使誌願服務成為日常社會實踐,而非依賴特定人物的宣傳造勢。
有輿論認為,中國若要真正提升社會公益精神,政府應更注重製度建設,而非依賴對特定人物的宣傳造勢,雷鋒精神是否能適應現代社會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