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重慶馬拉鬆開賽,一位參賽的胖女孩開心地麵對鏡頭展示自我。她自信陽光的樣子,吸引了賽場內外很多人的關注。
一些賽場鏡頭被分享到社交媒體後,引發全網熱議,無數網友為她點讚。有網友評價她:“自信的人生來閃耀,你就是自己的光,不需要任何人來定義!”“重馬胖女孩”也因此迅速走紅,她的社交媒體賬號也被挖出,名叫“健身女貨在路上”。
李利在重馬比賽中。受訪者供圖
3月4日,上遊新聞記者聯係上“重馬胖女孩”,她名叫李利,四川人。李利笑稱,今年32歲的她早已過了“女孩”的年紀,不過,如今160斤的自己曾經也是擁有8塊腹肌的“追風少女”……
曾是8塊腹肌的“追風少女”
“誰說胖女孩跑不完全馬42.195公裏?胖女孩也可以很酷,也可以閃閃發光。”3月2日,網友“曹國鵬”分享的一條重馬賽場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引發了大量關注。
視頻中,一位“胖女孩”紮著兩條俏皮的小辮,身著黑色的緊身運動短袖、粉紅色的豹紋緊身短褲,麵對鏡頭,她大方地展示自我,綻放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李利在重馬比賽中。受訪者供圖
眾多網友被她的自信、陽光所感染,並稱呼她為“重馬胖女孩”。“很陽光,很快樂,這就是跑步的目的,這就是馬拉鬆精神。”在評論區,網友紛紛給她點讚,有網友說:“她治好了我的身材焦慮,原來自信的人最美。”還有網友透露:“人家9年前全馬3個半小時完賽,後來產後才發胖。”
“重馬胖女孩”名叫李利,是一名川妹子,今年32歲。“胖是胖,但已不是女孩。”3月4日,麵對記者的采訪,她在電話那頭自我調侃。
李利證實,正如網友所說的那樣,她曾經也是一名全馬選手,不過,是8年前。李利清楚地記得,2017年參加成都馬拉鬆全馬賽事,她的成績是3小時43分。那時候,她的確是一名擁有8塊腹肌的“追風少女”,從事健身教練工作,體重120斤。
李利今年重馬的成績。受訪者供圖
8年後,她再次挑戰全馬,這一次,地點在重慶。組委會頒發的成績證書顯示,她的淨成績為5小時18分54秒。這一次,她被稱為“重馬胖女孩”,體重160斤。
重返賽道找回陽光自信
從有著8塊腹肌的教練到160斤的“重馬胖女孩”,這些年,李利經曆了什麽?李利說首先變化的是角色,這些年,她經曆了從少女到妻子再到母親多重身份的轉變。其次是心態,2021年生育後,她患上了產後抑鬱症,體重也一度飆升至214斤。回憶產後歲月,李利坦言那段日子自己“眼裏沒有了光”。
女兒的變化,母親鄭玉芳看在眼裏疼在心裏。3月5日,她告訴記者,那段時間,看到女兒身材及精神狀態的變化,她也感到擔心,但由於自己平時在做小生意,沒時間幫女兒分擔帶孩子的壓力,“好在女兒從小就愛跑步,我就鼓勵她跑起來。”
2022年,李利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身體狀態。2023年,她開始重返馬拉鬆賽場,2023年跑了廣安的迷你馬拉鬆,2024年挑戰了三次半馬,“那時候我體重200斤,但仍堅持下來了。”李利說,支撐她跑下來的是一種信念,一種重新塑造自己,找回自我的信念。
李利也曾擁有8塊腹肌。受訪者供圖
為了參加這次重慶馬拉鬆,李利積極訓練,努力減重:一周5次力量訓練,2到3次跑步,每次跑10到20公裏,狀態好有時候會跑30公裏,“畢竟重馬全程42公裏多,這是一個很難的挑戰。”李利說,她一般在跑步機上麵完成,偶爾在戶外跑步,“我是一個媽媽,要把孩子照顧好,沒有那麽多時間在戶外訓練。”
談及本次重馬比賽,李利說,馬拉鬆前30公裏靠體能,後12公裏靠意誌。“衝過終點線那一刻,我就哭了,哭並不是因為完成了一個42公裏的全馬,而是那一刻我感覺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曾經那個陽光、開朗、健康的自己又回來了。”
2017年參加成都馬拉鬆賽事時的李利。受訪者供圖
李利認為,這可能就是她能在網上爆火的原因。“火的不是我,是每個普通人內心不滅的鬥誌。大家可能在我身上看到了自信陽光的性格、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馬拉鬆的精神。”
談及未來,李利表示,她不再焦慮,不再糾結秤上的數字,她現在每天都做力量訓練以及合理的有氧訓練,加上健康合理的飲食,她堅信:“一定會健康、安全、有型地瘦下去。”
專家:建議大體重跑者先降體重
而對於網友大體重跑馬拉鬆對膝蓋有傷害,“減肥完再跑不遲”的說法,曾在中國跳水隊擔任隊醫的運動醫學專家林盛接受上遊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大體重僅是一個指標,不能完全就認為大體重人群進行跑步不適宜。如果有長期運動健身的基礎,下肢肌肉力量不錯,有較好的身體柔韌性和運動協調性,跑步技術正確,也可以彌補體重對關節的衝擊,短時間內不會造成關節的結構性損傷。但肯定的是,關節軟骨的磨損退變會加速。
林盛表示,從運動醫學角度來講,不建議大體重的人群進行長跑類有氧運動減控體重。因為長跑對大體重人群還是存在一定風險,主要就是對下肢關節的衝擊比體重輕的人群更大,不僅限於膝關節,還包括髖和踝關節。
“當關節退變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症狀了,因為我們人體的軟骨很難再生,所以建議日常還是以遊泳、自行車、橢圓機等運動方式進行有氧運動為主,跑步鍛煉為輔,這樣可以達到既減重又不傷關節的目的。當體重降低到正常值範圍後,再從事喜愛的跑步運動不遲。”林盛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