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衛視報道,特朗普政府的幕僚當中,最惹人注目的無疑是馬斯克。他是世界首富,政界小白,他率領的政府效率部手握重權大殺四方,措施之狠,所涉層級之高讓人瞠目結舌,而正當輿論沸騰之際,白宮又聲稱政府效率部的主管其實另有其人,那麽馬斯克到底是什麽人?政府效率部一係列逆天之舉,對美國現有政治製度、權力構架是衝擊還是校正?
Part.1
近期,華盛頓人事變動又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當地時間2月25日,白宮宣布任命艾米·格裏森為政府效率部代理主管。而此前一直被外界認為是該部門負責人的埃隆·馬斯克,其角色似乎發生了變化。
就在白宮官宣政府效率部負責人的第二天,特朗普在白宮舉行了新任期的首次內閣會議,而馬斯克赫然在列。他雖不是內閣成員,但他不僅以“特殊政府雇員”和“總統高級顧問”的身份出席會議,還在會上發了言,“美國根本無法承受每年2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美國將麵臨‘破產’。”他計劃在2026財年實現一萬億美元的赤字削減。
當著全體內閣成員的麵,特朗普也給馬斯克強硬站台,“你們當中有人對馬斯克不滿嗎?如果有誰不滿的話,我們就把這個人扔出去。”
美國總統內閣由副總統和聯邦政府各行政部門負責人組成,是總統決策的核心圈。進入內閣者,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員。特朗普雖然沒給馬斯克名分,但卻讓他出席內閣會議,無疑提高了他在白宮的地位。
就在外界認為馬斯克被“罷官”、被“下課”之際,他轉身就出現在了特朗普的首次內閣會議上。這一變化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玄機?又將對美國政府的運作以及馬斯克自身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軍事專家 薩蘇:
馬斯克就是特朗普改革美國政府的一把刀,把事情搞大就是為了揭露政府的內部問題,這與特朗普的行事風格如出一轍。投機商人慣於先製造危機再出手解決,馬斯克作為全球首富,無需外界支持,可以肆意行事,契合了特朗普的目標。雖無官方職務,但馬斯克深得特朗普信任,挑戰他即等同於挑戰特朗普。特朗普仿佛造就了一個分身——馬斯克,在美國政府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2024年11月,特朗普勝選之後,宣布由全球首富馬斯克和企業家拉馬斯瓦米共同領導新組建的政府效率部,負責推進聯邦機構改革。特朗普正式就職後,拉馬斯瓦米退出政府效率部,馬斯克便成了政府效率部的唯一負責人。這一部門迅速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議題。馬斯克表示要通過一係列激進的改革措施,包括辭退數千名公務員、放鬆管製等措施,來提高美國政府的效率,其目標是“通過削減政府浪費和低效行為,每天節省10億美元,最終達到30億美元以上”。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王衝:
馬斯克行事果斷,力推精兵簡政,大刀闊斧地裁撤機構、削減冗員、縮減支出。他並非小修小補,而是直接撤銷多個部門,對外援助也力求節省,無疑是一劑猛藥。
軍事專家 薩蘇:
這一切觸動了美國所謂深層政府的利益,因此馬斯克自稱可能成為暗殺的目標。
盡管政府效率部宣稱每日可以節省10億美元,但實際效果存在爭議,多項裁員和機構裁撤計劃被法院叫停。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關閉被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暫緩,財政部數據訪問權限也因訴訟被臨時禁止。
買斷計劃雖減少短期工資支出,但可能導致關鍵崗位人才流失,影響政府職能。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因裁員50%導致氣候變化數據網站癱瘓,可能損害科研與公共服務。
軍事專家 薩蘇:
馬斯克在改革中有些地方操之過急,如要求國防部員工每周報備工作,遭到赫爾塞格的反駁。以及曝光福利係統有160歲的老人在領退休金的漏洞,可能引發風險。他裁員決策迅速,有時未充分考慮,如裁撤涉及航空安全的部門,可能帶來風險問題。
Part.2
在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效率部也確實遭遇到了一些困難。2月22日,馬斯克要求所有聯邦政府工作人員每周都要定期提交“周報”,要“列舉過去一周完成的工作內容”,不然的話就會被視為自動離職。
特朗普稱讚馬斯克此舉“十分巧妙”,強調很多人沒有回複郵件是因為“這些人甚至根本不存在”。對此,聯邦調查局、國務院以及國防部都要求員工不要回複,對馬斯克的命令采取不合作政策。
2月25日,政府效率部21名雇員辭職,理由是他們拒絕借助自己的技術專長來危及美國人的敏感數據、拆解關鍵公共服務。這些工作人員的辭職,無疑給該部門的正常運作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也反映出“政府效率部”內部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矛盾。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王衝:
他們辭職是因為不願用專業技能做損害公共利益的事,明確表示擔憂自身的安全問題,畢竟馬斯克不怕得罪人且有保鏢,而他們還要養家糊口,擔心出門遭辱罵甚至被槍擊。同時,也有人認為不能任由老板隨意損害公共利益,需維護基本秩序,這說明政府效率部內部存在不同聲音的原因。
軍事專家 薩蘇:
馬斯克本來應該用手術刀來做事的,但是現在卻用了大錘。他們認為馬斯克是一個魯莽的,不了解美國國情的效率部負責人,他給美國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比收獲更大。
政府效率部的行動也引發了一場關於“權力合法性”的爭論,馬斯克本人非民選官員,也未經參議院確認程序,通過特朗普的行政令獲得了對聯邦機構人事、財政數據的直接幹預權。
政府效率部成員可訪問財政部支付係統的“隻讀”權限,並審查國防部、教育部等敏感部門的合同數據。法律專家指出,這種權力集中“缺乏透明度與問責機製”,可能構成“憲法危機”。
聯邦雇員工會和多州總檢察長提起訴訟,指控政府效率部的行為違反《公務員改革法》和《隱私法》。此外,政府效率部的裁員計劃被指違反工會協議,波士頓聯邦法院兩次推遲其截止日期。
軍事專家 薩蘇:
實際上,效率部是特朗普支持下的臨時委員會,擁有近乎無限權力。特朗普對美國的政府機構不滿,認為其僵化且存蛀蟲,故用效率部打擊。遭打擊的政府部門質疑其合法性,但他們仍拘泥於傳統政治鬥爭和法律框架。特朗普想要打破這一切,包括法律限製,以完成真正改革。
Part.3
僅僅一個月,二人掀起的風暴席卷華盛頓,滿足了特朗普“抽幹華盛頓沼澤”、改造聯邦政治體係的要求。
隨著改革進入國防軍工和金融的“深水區”,馬斯克觸動了太多既得利益群體,美國各地反對馬斯克的抗議也接連不斷,參與者高喊“埃隆未經選舉”的口號,反對馬斯克幹預政府運作。
2月8日,美國19個州起訴特朗普和財長貝森特,指控他們讓馬斯克獲得不合理的權限,得以接觸數百萬美國民眾的個人數據。
2月13日,有14個州的檢察長聯合提起訴訟,稱馬斯克及其領導的政府效率部所擁有的“廣泛權力”涉嫌違憲,指控馬斯克“似乎掌握著不受限製的權力,僅需動筆或點擊鼠標即可裁撤政府雇員或解散整個部門”。
同時表示,政府效率部既非國會也非行政部門,無權修改預算或調整聯邦機構人員編製;馬斯克沒有部長職位或正式的決策權,“特殊政府雇員”和“總統高級顧問”一職沒有正式法律效力。
麵對如此境地,白宮迅速任命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掌控政府效率部。《華盛頓郵報》評論稱,新任命的目的是為了替馬斯克“擋槍”,削弱其權限,避免其陷入法律糾紛。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王衝:
特朗普給馬斯克安排了一個主管,負責日常管理、查看報告,這就是“看攤”的工作,確切地說是打雜的,馬斯克隻要把握大政方針就行了。就像馬斯克是董事長,她就是CEO,但是馬斯克的正式身份卻也不是董事長,而是政府效率部的高級顧問。
軍事專家 薩蘇:
馬斯克雖非美國公務員,但特朗普有權雇傭他做此工作,不過其身份為臨時工。馬斯克以臨時工身份卻開除了眾多美國政府正規雇員,引發不滿。他負責效率部後,各部門人人自危,新聞界也為之吐槽。特朗普並不期望馬斯克徹底解決官僚機構問題,而是希望通過他的衝擊使各部門陣腳大亂,之後再任命一位相對理性的負責人來減負,這樣各部門可能更易接受他的改革方案。
麵對反對聲音,特朗普卻多次公開讚揚馬斯克“揭露腐敗”,並將政府效率部的行動與自己的政治議程綁定。他簽署行政令要求聯邦機構每離職4人僅能招聘1人,並強製與政府效率部合作製定裁員計劃。共和黨議員也通過立法程序阻撓民主黨對政府效率部的調查。
盡管部分選民支持削減政府開支,但政府效率部的激進手段引發廣泛不安。機構裁撤與裁員引發的職能癱瘓可能抵消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政府效率部的權力運作模式打破了美國憲政體係的製衡傳統,其合法性危機與黨派鬥爭的糾纏,使得這一改革難以被視為“正確的政府行為”。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王衝:
共和黨的一舉一動,民主黨都會反彈。馬斯克之舉觸動了民主黨、聯邦公務員及各界利益,引發雪片般的法律訴訟,從各州到聯邦層麵層出不窮,動了很多人的奶酪。罰點錢、少發點工資或許還能忍,但砸人飯碗肯定會遭到強烈反彈,產生如此撕裂也在情理之中。
Part.4
此次“特馬組合”也要麵對內部科技右翼與MAGA群體之間的分歧。
MAGA元老班農多次公開抨擊馬斯克,指責其是“矽穀的反社會霸主”和分化MAGA陣營的“罪魁禍首”,並揚言要將馬斯克趕出華盛頓。
在這場對立中,科技右翼們並不占優勢,而MAGA群體構成了特朗普的選票基本盤,是特朗普決不能拋棄的政治根基。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政治聯盟,背後是一場高風險的利益交換。目前,特朗普權力穩固,各方矛盾尚處可控,他需要馬斯克這把“改革利刃”。但當馬斯克的改革紅利耗盡,特朗普團隊內部權力鬥爭突破臨界點,科技右翼與MAGA群體意識形態矛盾無法調和時,這段“兄弟情”是否就可能麵臨崩塌。
軍事專家 薩蘇:
馬斯克更像是特朗普派往前方的幕僚,他身為世界首富,與特朗普關係特殊,既非上下級也非完全平等的朋友,更像古代的“一字並肩王”。特朗普代表政界,馬斯克代表實業界,兩者在利益上達成妥協後共同處理美國問題。不過,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理念存在差別,雙方能否和諧共處,還需看合作能持續多久。
讓馬斯克從科技精英搖身一變成為“紅頂商人”,是特朗普第二任期推動國內改革的一步重要“落子”。通過重用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科技新貴勢力,特朗普打破了傳統共和黨建製派與MAGA草根派的對立格局:一邊是掌控科技帝國的全球首富,一邊是“五權歸一”的強勢總統,兩人的合作看似固若金湯,但這場“政治聯姻”卻遭遇來自多方的挑戰和考驗。
有人質疑馬斯克與特朗普打得火熱,是不是有意想當美國總統,馬斯克最近首次做出正式回應稱,“我當不了總統,因為我出生在非洲。而且,我誌不在此,我的愛好是製造火箭和汽車。”
彭博社發文稱,在“政府效率部”成立後,馬斯克希望政府批準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合法化其神經鏈公司的腦機植入;NASA推出新的火星計劃,並用他的SPACE-X來發射火箭。
軍事專家 薩蘇:
自2022年起,馬斯克深感政治對其商業帝國的重要性,認識到無政治權力支撐,商業版圖難以拓展。他明白僅憑財富難以達成所願。他的經濟力量已經具備,政壇影響力待拓,這才是馬斯克與特朗普合作的真正基礎。
盡管馬斯克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作為“特殊政府雇員”和“總統高級顧問”,他仍然可以向總統提供建議,並傳達總統的指示。而且,馬斯克在科技和商業領域的成就,以及他在社交媒體上的龐大影響力,都使他成為美國政壇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的觀點和行動,依然能夠對美國政府的政策走向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次馬斯克的“明降暗升”,本質上是美國國內政治矛盾持續激化的產物。未來,隨著政府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權力爭鬥的持續升級,馬斯克將麵臨怎樣的結局,也許隻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王衝:
馬斯克麵臨兩大問題:一是安全問題,他時刻處於危險之中,為此已立好遺囑,將財產安排給教育機構;二是政治風險,共和黨執政非長久之計,民主黨未來可能卷土重來,質疑其身份合法性,甚至驅逐他或展開報複。但隨著馬斯克地位和商業帝國的鞏固,即便民主黨回歸,也難以輕易置他於死地,不過馬斯克對此已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