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頻繁威脅加征關稅,欲藉此促使企業到美國本土生產;在此背景下,台積電宣布對美投資提高到1650億美元,有望避免新關稅。特朗普還表示,如果台灣遭中國侵略會是“災難”,但台積電投資至少能讓美國在半導體業有更多優勢。
週一(3月3日),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兩人共同召開記者會。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加碼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其中包含額外新建3座晶圓加工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和1座大型研發中心。台積電尚未公布上述規劃的具體時程。
去年,台積電已宣布對美投資由400億擴增至650億美元。如今再加碼投資千億,有助於促進美國國內半導體生產,減少對亞洲的依賴。對特朗普而言,這也能向選民展現他實現競選承諾。
特朗普強調,半導體是21世紀重要經濟支柱,而台積電“壟斷”了芯片製造。“我們必須有能力打造我們所需的芯片和半導體,就在這裏,”特朗普說:“這對我們而言是國安大事。”
台灣位居全球半導體製造科技前緣,但在中國加大對台文攻武嚇之際,西方國家有憂慮聲浪擔心是否過度依賴台灣半導體。
特朗普被問及,假如中國有一天全麵封鎖、嚐試奪取台灣,台積電新投資能否讓美國遭受的衝擊降到最低?
對此,他回應:“我不能說降到最低,因為這顯然會是災難性的事件,但這(台積電新投資)至少會給我們一定的優勢,讓我們美國在這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產業,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所以,如果台灣有事,衝擊會很大。”
另有媒體提問,美國威脅加征關稅如何影響企業在美投資的決策,特朗普說:“在這裏生產,他就不會被加關稅。”
特朗普曾威脅對台芯片加稅
據台灣官方數據,台灣企業在美投資已超過對外投資總額的四成。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表示,台灣政府樂見台企在美國擴大投資,這也促使雙方經貿關係更加密切。
美聯社引述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觀點指,台灣政府希望台企擴大投資承諾能強化台美關係;台灣顯然在積極行動,去支持、促進特朗普在意的重要事務,而美國也會大大受益於台積電的投資。
《芯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則向《金融時報》表示,要等到進一步細節公布之後,才能評估台積電新投資對美國芯片製造的長期影響。他補充道,台積電應該希望這能替其與特朗普新政府奠定有成效的關係基礎。
此前,特朗普曾威脅要對台灣芯片課征“25%、50%,甚至100%的關稅”,後來台灣政府曾派官員赴美溝通。競選期間,特朗普也不隻一次質疑台灣“搶走”美國的芯片生意,甚至形容美國之於台灣有如“保險公司”,而台灣應該付錢給美國,換取防衛上的支持。
部分觀察把特朗普的說法理解為“商人心態”,即要求盟友必須跟美國有對等的交換。他也多次被問到“若中國侵台,美國是否出手協助台灣”的相關問題,都沒有正麵表態。
降低海外供應鏈中斷風險
身為世界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位居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核心,不僅是輝達(NVIDIA,又稱英偉達)、高通(Qualcomm)、超微(AMD)等美國半導體企業的重要代工夥伴,也替蘋果(Apple)生產芯片。超微執行長蘇姿豐(Lisa
Su)3日發聲明讚許特朗普政府鼓勵在美生產,形容台積電新投資對美國半導體業“極為重要”。
為了吸引半導體業在美國本土投資、重振美國產業,並減少美企可能麵臨的供應鏈中斷風險,拜登政府2022年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提供約520億美元的補貼給半導體業者。
美聯社指出,特朗普新政府采取的是另一種方式,也就是透過高關稅的威脅,來促使企業赴美生產;他還說過,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不需要聯邦政府提供稅務優惠。
特朗普再度上任前,台積電、英特爾(Intel)等企業已從美國政府獲得不少補貼。去年美國商務部敲定將發放66億美元給台積電亞利桑那廠;依照2022年的芯片法案,這次的千億投資還能享有25%的製造業投資稅務減免。
台積電是在2019年首度宣布赴亞利桑那設廠,當時仍是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內;其第一座工廠施工曾有延誤,但最終仍在2024年底開始量產4奈米芯片。去年,台積電表示將在亞利桑那州興建第三座晶圓廠,還預計自2028年起,在該州生產世界最先進的2奈米製程。
台積電也可能在拯救競爭對手英特爾代工業務方麵扮演要角。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官員今年初曾在紐約與魏哲家見麵,討論這兩間企業建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英特爾並未回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