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創始人生子,實現全球首例“雙父生育”?
澎湃新聞
2025-03-04 08:08:34
速覽
網傳“OpenAI
CEO奧爾特曼借助Conception公司的技術實現全球首例雙父生育”的說法沒有證據,相關公司尚無公開成功案例,也沒有在科學期刊上發表過任何研究結論或實驗細節。
截至目前,奧爾特曼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發布過有關他的孩子是以何種方式出生的信息。
“雙父生子”在小鼠身上已經能夠實現,但相關技術能否應用於人類卵子則有待驗證,且有倫理問題需要考量。
事件背景
近日,有讀者在澎湃明查網站(factpaper.cn)發起求證,詢問“OpenAI
CEO薩姆·奧爾特曼與其丈夫使用生物技術,實現全球首例雙父生育”一事。
網友提問截圖。
2月23日,奧爾特曼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宣布生子,並附上了一張新生兒照片。
奧爾特曼發布的推文截圖。
社交平台上有說法稱,奧爾特曼“實現雙父生子”,依靠的是其投資的生育科技公司Conception的技術。
明查
相關說法源自何處?
經核查,奧爾特曼發布的推文中,沒有公布他的孩子是以什麽方式降生的。
圍繞“奧爾特曼
雙父生子”展開關鍵詞檢索,沒有在英文網絡找到同樣的說法。在中文網絡搜索關鍵詞,則可以在搜狐網站上找到一篇發布於2月23日的文章。
該文章稱,奧爾特曼與其丈夫“很可能借助了奧爾特曼投資的生育科技公司Conception的技術”,
“這項技術能夠將男性血細胞轉化為卵子,從而實現基因關聯。盡管具體技術細節尚未公開,但網友們已經腦洞大開,稱這位小寶寶為‘AGI男孩’,意指通用人工智能寶寶。”
網傳說法截圖。
上述文章的作者可能將“AGI男孩”這一表述理解成了“雙父生育的男孩”。然而,網友稱奧爾特曼的孩子為“AGI男孩”實為玩笑——2024年11月,奧爾特曼在參與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一檔播客節目時預測,通用人工智能將在2025年降臨,他同時提到自己會在2025年擁有一個孩子。網友因此調侃奧爾特曼的孩子是“AGI男孩”。
2024年11月,奧爾特曼參與Y Combinator的播客節目的視頻截圖。
至於網傳說法中提到的Conception,是一家由奧爾特曼的前男友克裏斯洛夫參與創建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致力於通過體外配子發生(IVG,又名輔助生殖)技術,將一種稱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幹細胞轉化為人類卵子,從而幫助失去卵子或未能夠產生健康卵子的女性、同性伴侶或跨性別者實現有遺傳關係的生育。
Conception公司網頁截圖。
但截至目前,該公司尚無公開的成功案例,也沒有在科學期刊上發表過任何研究結論或實驗細節。
2023年7月,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對Conception的創業團隊進行了報道。報道提到,Conception公司聲稱他們已經能夠在微型卵巢內製造出人類卵泡,他們期望這種卵泡可以將未成熟的卵子發育成可受精形成胚胎和嬰兒的卵子。
但報道中同樣提到,部分科學家對Conception公司是否真的能成功獲得卵泡持保留態度。克裏斯洛夫承認,還需要進行大量研究來證明該公司聲稱的技術可以安全地生產可存活的卵子。
2023年7月15日,NPR發布的文章標題截圖。
因此,稱奧爾特曼借助了Conception的技術進行生育的說法並不可信。截至目前,奧爾特曼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發布過有關他的孩子是以何種方式出生的信息。Open
AI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拒絕就此話題發表評論。
“雙父生子”在技術上是否可行?
那麽,網友所說的“將男性血細胞轉化為卵子”的說法,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呢?
2021年10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科技雜誌《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在一篇介紹Conception公司的文章中提到,卵子製造過程大概可以分作兩步:第一步,是從成人體內取出一個細胞,並將其轉化為強大的幹細胞——這一過程已經可以通過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幹細胞重編程技術實現。第二步,則是要誘導這些幹細胞成為與目標用戶的基因相匹配的卵子,而這是目前卵子製造技術中的難點。
2016年,日本生殖生物學家林克彥與其導師齋藤通紀將從小鼠尾部剪下的細胞誘導成為幹細胞,並引導這些細胞部分發育成卵子,首次實現了在體外將小鼠皮膚細胞轉化成受精卵。
2016年10月,Nature報道林克彥等人的實驗成果。
2023年,林克彥與其同事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首次利用兩個雄性小鼠的細胞培養出了小鼠幼崽。該團隊使用的方法能夠培養出成熟的卵母細胞,產生功能性卵母細胞並受精產生後代,為改善性染色體或常染色體導致的不孕症及雙父係生殖提供了可能。
2023年3月,林克彥與其同事在Nature上發表文章標題截圖。
2025年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治琨、李偉、周琪及中山大學駱觀正等人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Cell雜誌子刊 Cell
Stem Cell
上發表研究論文,對雙父本小鼠胚胎中可能會導致小鼠死亡的印記區域進行了探索。研究團隊通過在關鍵印記位點引入移碼突變、基因缺失和調控區域編輯,製定出了一種策略,有效減少了雙父本胚胎中最嚴重的發育缺陷,並結合多種技術,最終成功培育出了能夠完全成年的雙父本小鼠(孤雄小鼠)。
2025年1月,李治琨等人發布在Cell Stem Cell上的論文標題截圖。
綜合上述線索可知,“雙父生子”在小鼠身上已經能夠實現,但相關技術能否應用於人類卵子則有待驗證,且有倫理問題需要考量。
截至目前,在人類社會,能夠將雙父本細胞培育為成熟人類卵子的成功案例尚未出現。
2018年,愛丁堡大學生殖生物學家伊芙琳·特爾弗(Evelyn
Telfer)及其同事宣布成功在實驗室將人類未成熟卵子培育成了完全成熟的卵子,且僅用了22天,為人類首次。
該實驗使用的是人類卵巢中的卵泡,而非由其它細胞轉化而成的幹細胞。相關論文刊登在《分子人類生殖學》雜誌上後引起爭議,有生物學家(如齋藤通紀)懷疑相關卵子能否與精子結合形成健康胚胎。
2018年2月,BBC報道人類第一個誕生於實驗室的卵子文章標題截圖。
綜上所述,網傳“奧爾特曼借助Conception公司的技術實現全球首例雙父生育”的說法缺乏證據,相關公司尚無公開成功案例,也沒有在科學期刊上發表過任何研究結論或實驗細節。
截至目前,奧爾特曼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發布過有關他的孩子是以何種方式出生的信息。
“雙父生子”在小鼠身上已經能夠實現,但相關技術能否應用於人類卵子則有待驗證,且有倫理問題需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