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第十四屆中國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閉幕前,人民大會堂外的警察和警犬。
在中國年度政治大戲——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月28日召開會議,強調擴大內需、穩定樓市與股市,並防範經濟與外部風險。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美中貿易爭端再升級的背景下,中國如何穩住國內經濟、應對外部挑戰,將成為今年“兩會”的核心看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強調經濟維穩
據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由習近平主持,主要討論即將在全國人大開幕式上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稿件。會議強調,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必須高質量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為即將開啟的“十五五”規劃奠定基礎。
會議重申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包括“擴大內需、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 “政治安全”擺首位
同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進一步強調“國家安全”優先,明確指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是平安中國建設的核心任務。他表示,要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製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並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治理思維。
近年來,相較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強調“市場”與“發展”,“安全”正成為中國政府政策製定中的關鍵詞。據《日經亞洲》統計,去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安全”29次,“風險”24次,均高於往年,凸顯政府對社會與經濟穩定的重視。
分析:麵對美中新局 經濟與維穩成兩會基調
中國全國政協與人大“兩會”將分別於3月4日、5日開幕。盡管自去年起,原本備受關注的國務院總理記者會已改為“如無特殊狀況,不再舉行”,但“兩會”仍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政治經濟動向的窗口。
依據會前中國官方透露的信息,以及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所判斷的,今年會議的核心基調或圍繞經濟穩定與社會穩定發展,特別是在特朗普重返白宮、美中貿易緊張加劇的背景下,北京如何應對外部壓力備受關注。
中國經濟增速目標或將維持5%
按照慣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在人大開幕式上宣布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現居美國的香港恒生大學經濟及金融學係兼任副教授吳明德認為,盡管中國經濟疲軟,但“為了麵子”,官方仍可能設定5%的增長目標,或至少維持在4%-5%區間。
吳明德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指出,中國設定增速目標的關鍵考慮之一,是應對可能再度升級的美中貿易爭端,這將直接影響中國出口。
他解釋道,美國市場占中國出口的17%-20%,過去四年,中國企業通過轉單至東南亞、墨西哥來規避關稅。但特朗普政府正在向墨西哥施壓,堵住這些漏洞,使中國麵臨更大壓力。
吳明德說:“在特朗普上一任簽了協議之後,美國和中國互收關稅
其實就是美國每一天多收1億美元的關稅,一年收多365億,過去五年就接近收多了1800億美金關稅,變成中共少賺了1800億的利潤。”
兩會看點:財政刺激政策加碼?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琮嬿同樣認為,在中共高層“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策略之下,今年經濟增速目標仍將維持在5%左右,不會鬆動。
但她表示,觀察家普遍認為,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速不僅實現得頗為辛苦,甚至可能有所灌水,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推動貨幣寬鬆政策,但效果有限。因此,外界關注今年“兩會”是否會推出更多財政刺激政策。
然而,2008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推出的“四萬億”大規模財政刺激,留下了長遠的負麵效應,加上中國現正麵臨美國的關稅壓力,方琮嬿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會選擇相對保守的財政政策,以確保財政工具的彈性,不太可能推出更大幅度的擴張策略。
兩會看點:如何鼓勵私營企業、化解債務風險?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則認為,由於中共麵臨政治、經濟及其自身內部更多不可測的變量,因此今年兩會的重要性相對提高,觀察重點在於中國政府如何扶植私營企業及化解債務風險。
宋國誠指出,今年兩會期間或將提出鼓勵私營企業的方案或政策,因為目前看來,中國隻有私營的高科技企業,技能與美國企業一搏,又能促進經濟複蘇,但盡管短期內對官方有利用價值,長遠來看,隻要中國體製不變,私營經濟仍將處於“妾身不明”的窘境。
麵對各地債務風險,宋國誠分析,兩會中可能出台全國性的化債方案,首先是加大對地方政府“輸血”,以資金支持助其處理債務;其次是調整金融杠杆,為房地產企業紓困,此外也可能采取寬鬆貨幣政策,進一步刺激消費。
兩會看點:外長記者會如何論述美中關係?
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在總理記者會取消之後,人大會期中的中國外交部長記者會,預料也將是今年兩會重頭戲之一,而美中關係顯然將是重中之重。
宋國誠指出,外界或許有機會在兩會期間的各項議題中,解讀出中國將如何應對美中貿易爭端升級。但比起關稅問題,中國政府更擔憂的是特朗普政府是否可能會推動“聯俄抗中”。
宋國誠告訴美國之音:“習近平最近跟普京通話,強調中俄兩國是患難與共的真朋友、搬不走的好鄰居,其實這是一種求救信號,也是一種危機意識的反應,所以基本上中共對美國還是采取軟性訴求,重申所謂的合則兩利,鬥則兩傷的立場。”
《反分裂國家法》20周年 中國對台有新招?
今年也是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台灣官員近日警告,北京可能在“兩會”期間加大對台威懾,甚至對台灣人采取更具危險性的舉措。
台灣《聯合報》報道,2月26日中共“對台工作會議”結束後,官方通稿刪除了往年常見的“和平”一詞,引發外界關注是否意味著北京對台政策調整。今年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台灣的表述部分是否會有變化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宋國誠認為,中國可能會借此擴大宣傳《反分裂國家法》的合理性與合用性,並通過俄烏戰爭新進展,進一步渲染移美論,動搖台灣人的反共意誌。
方琮嬿則認為,中國政府深知特朗普政府成員中,有許多是對華鷹派,因此目前對於美國介入調停俄烏戰爭的影響,仍抱持觀望態度,在此情形下,對台政策不至於發生大幅變動。
方琮嬿說:“要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去做一個比較大幅度的對台政策調整,我覺得可能性是比較低的,比較可能就是說(中共)他會繼續采取融統、促統的策略,繼續對台做所謂兩手策略,軟硬兼施。”
中國政府政策創新有限,維穩或仍是主旋律
位於德國柏林的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危險的關鍵在於中國未能解決自身經濟問題,錯誤的刺激政策恐經造成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與不滿政府的情緒,所以必須另外製造新的“敵人”來轉移視線,對內是反腐,對外就是栽贓台獨,加大對台施壓。
但另一方麵,張俊華也指出,中國雖挾其軍事實力,足以成為區域霸權,卻受限於中共政權自身封閉、被動的政治機製,而導致缺乏開創思維,終究無法成為操控世界格局的大國。
在此背景下,每年一度的“兩會”,隆重場麵行禮如儀背後,也難以令人期待會有開創性的成果。
張俊華對美國之音說:“最關鍵是現在中國政府沒有創新能力,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他已經把所有問題定下框架,不可能越出這個範圍,就是說中國不可能從改革角度上,有新的進展,就是不用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