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在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組織的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一名男子與宇樹科技的一款人形機器人握手。
因為登上中國春晚舞台,人形機器人在中國突然爆火。中國官媒和駐外使館近日把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和“量產”布局當成中國技術實力的最新對外宣傳重點。專家指出,人形機器人標誌著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的新層次,但美國仍然掌握著這一領域的核心優勢。要實現機器人真正的普及應用,目前還為時尚早。
人形機器人火爆中國
因為在2025年中國央視“春晚”上展示會跳秧歌的人形機器人,來自杭州的宇樹科技一夜爆火。宇樹科技(Unitree)H1和G1人形機器人隨後在中國進行網上開售,引發媒體的專注。
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演示中,機器人似乎可以作出跑跳、舞蹈和類似武術的動作。
宇樹科技H1機器人的售價高達65萬元人民幣,但G1機器人售價隻有9萬9千元(約合1萬3600美元)。人形機器人今年在中國爆紅,也帶動相關的機器人概念產業投資熱潮,包括軸承、機電、傳動、減速設備等領域。
與此同時,中國駐外領館和官方媒體也加大了對中國的機器人技術成就的外宣努力。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也在2月24日在X平台上發文,展示中國深圳眾擎機器人(EngineAI)的前空翻特技。中國官方的英文《中國日報》(China
Daily)也在同一天撰文說,中國的機器人製造商正在進行“量產”,以低廉的價格提供給普通消費者。
文章說,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不到十萬人民幣的價格相較美國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更具價格優勢。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去年推出Optimus時透露,這款美國人形機器人的售價將在2萬到3萬美元之間。《中國日報》說:“(中國人形機器人的)定價策略可能會加速中國各行業對人形機器人的采用”。
機器人“大腦”依賴美國科技, “身體”製造中國領先
美國和中國是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領導者。產業分析認為,在主管機器人“大腦”的AI技術方麵,美國更勝一籌;而在機器人“身體”的硬件製造實力方麵,中國科技企業已經遍地開花。
以特斯拉、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和Figure
AI為代表的美國公司在機器人AI技術創新方麵占據領先地位;中國的優必選、宇樹科技等科技公司後來居上,以中國龐大的技術供應鏈和國家投入為依托,將一大部分競爭力寄希望於量產和應用。
美國加州機器人初創公司 Figure AI 日前宣布,其人形機器人 Figure02將在2025年開始進行家庭環境中的
“alpha測試”。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表示,這比此前計劃提前了兩年,得益於其自主研發的
“通用” 視覺、語言、行動(VLA)模型 Helix。
Figure AI的產品演示中,該公司出品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給食品分類、倒牛奶、分揀衣物,顯示了超強的感知和分辨能力。
中國重慶智源機器人研究院在最近發表的一篇分析中指出,國外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進化,已進入到了高動態運動發展階段”,中國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在硬件上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未來將“依靠政策支持”。
中國政府2023年11月就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計劃在2025年,實現中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係初步建立”“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並計劃在2027年,讓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係。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一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的巨大優勢在於其科技企業和高等院校掌握的最尖端的技術,這將推動AI人形機器人不斷學習的能力。文章說,人形機器人的軟件“大腦”約占其價值的80%,而其技術所依靠的的高端AI芯片仍是中國尖端人工智能發展所欠缺的。
文章作者、英國神經科學家尼古拉斯·賴特(Nicholas
Wright)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在電動汽車、無人機等科技製造業方麵的實力是中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優勢,例如電池、傳感器方麵。
“電動汽車正在成為車輪上的機器人,(中國)在製造無人機等領域也占據主導地位,”賴特說,“雖然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在電池、傳感器等方麵,中國非常擅長製造所有這些(技術),並且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
“他們可能不一定像一些西方競爭對手那樣有能力,但能造出十個90分的機器人要好過隻能造出一個(滿分的)機器人。”他說。
技術尚未成熟?中國機器人量產可行性遭質疑
不過,盡管中國對人形機器人的宣傳鋪天蓋地,但機器人目前在中國實際應用的可行性,目前還有各種爭論。
英國神經科學家賴特說:“(機器人普及)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但我們不能肯定。它可能會以失敗告終。這些機器人在實踐中的能力可能比我們希望的要低得多……(普及)如何進行、進行的速度,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可能。”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產業政策和中國基礎設施問題專家陳凱新(Kyle
Chan)陳凱新認為,有關中國機器人量產的宣傳“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他說:“我對中國已經在推動大規模生產感到有點困惑。因為當技術還沒有真正到位時,突然推出數千個這樣的產品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既不能用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更不用說用在餐館。這似乎有些浪費,也可能是受到誤導。”
在社交媒體廣為流傳的一則視頻顯示,中國某地的農曆新年的表演活動中,一個人形機器人“失控”衝向觀眾,被保安人員製止。
這可能顯示,中國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可能遠未成熟。不過,也有分析指出,畫麵中的機器人是因為在前行中受到圍欄阻擋,在試圖平衡身體是作出了看似向前衝的動作。
人形機器人技術為何重要?
雖然如此,具有人形的機器人不僅可以直接影響人類的工業發展和日常生活,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成熟程度也是一國人工智能實力的重要發展指標。
人形機器人基於人工智能,但和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不同的是,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大大超越了平麵的信息處理(文字、圖像、影音等數據),而是直接影響人類的工業發展和日常生活。
賴特說,人形機器人是計算機和AI技術在現實世界創造“影響”的最新方式。他說:“這些影響可能是製造產品,它們可以在工廠中使用。影響可能是運輸物品,也可能是在醫院治療病人、照顧老人、照顧孩子、遛狗、打掃房子,當然,它們也可以在戰場上使用。”
更重要的是,人形機器人將可以“得心應手”地在人類環境中使用人類的工具,開發出技術實用的無限發展可能。賴特說:“(人形機器人)將能夠在我們人類為自己建造的各種不同環境中運行。”
例如,人形機器人可以使用吸塵器等工具做家務;人形的機器“護士”能夠直接使用為人類操作設計的醫療器械,照顧病人。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產業政策和中國基礎設施問題專家陳凱新(Kyle Chan)說,人形機器人將給服務業帶來革新。
他說:“人形機器人可能做的是,它們可能會將大部分服務行業自動化、甚至接管。到目前為止,這(服務業)是機器人還沒觸及的領域。”
機器人與AI技術相輔相成
另外,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成熟程度也是一國人工智能實力的重要發展指標,這一技術的使用也將同時帶動AI技術的發展。
被AI研究領域所認同的“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
paradox)認為,讓電腦從事常人認為最高階的腦力任務(例如計算、推理、下棋),實際隻需要非常少的計算能力,但要讓機器作出人類那種“無意識”的直覺和行動能力則需要大量的AI計算能力。
賴特說,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關鍵在於,它們將能夠直接從人類的動作中學習和發展其能力,這一“學習+應用”的發展前景將加速人形機器人的普及。
他解釋說:“它們可以直接從我們人類身上學習,它們也會得到大量的新數據,這些新數據將促使它們學習,新的學習將意味著機器人更加有用。”
“因為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有用,那麽它們將做更多的任務,所以將會有更多的機器人,然後它們將學習更多的數據,這種輸出將螺旋式上升,機器人將變得越來越實用,並在社會中變得越來越普遍。”賴特說。
花旗銀行的一份報告估計,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個。高盛研究公司預計,到2035年,這一機器人的市場價值將達到3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