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藍鯨新聞記者發現,短視頻平台中出現了不少“烏克蘭商品館”,這究竟是“俄羅斯商品館事件”重演,還是新的產業萌芽?
雨後春筍般的烏克蘭商品館
幾乎是一夜之間,十多家“烏克蘭商品館”就在短視頻平台“開業”。
藍鯨新聞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在短視頻平台中,以“烏克蘭商品館”、“烏克蘭進口館”、“烏克蘭特色館”等為名的賬號超過十個。不同於此前“俄貨店”事件中明顯的加盟屬性與規模化運作,“烏克蘭商品館們”更像嗅到“流量商機”人們的“不謀而合”。
以“烏克蘭進口食品館”為例,這是該係列賬號中目前粉絲量最多的賬號,擁有9.1萬粉絲,背景、頭像和自我介紹盡顯烏克蘭元素。但仔細查看會發現在不到一周之前,這還是“俄羅斯血統”。
2月22日,“烏克蘭進口食品館”
的賬號共進行了三場直播帶貨,而前兩場直播帶貨的標題均為“俄羅斯最後的單純”,售賣商品頁皆是“俄羅斯進口商品”,比如“俄貨店”中最常見的紫皮糖。但僅過了不到3小時,“烏克蘭最後的單純”就開播了。商品頁也迅速變成了“烏克蘭原裝進口”。
像“烏克蘭進口食品館”這樣徹頭徹尾改頭換麵的賬號不在少數,隻不過雖然成功更名,但這些賬號中的ID卻依然帶有“Russia”“RUS.”等字樣,甚至商品櫥窗中還有“俄羅斯特產”待售。
當然並不是所有“烏克蘭商品館”都是“見風使舵”的產物,也有一直專注烏克蘭特產的店鋪。比如“烏克蘭特色商品館”為藍V認證的“烏克蘭商品館官方賬號”,其主頁中有多則“烏克蘭駐華大使”出鏡視頻,並在直播中稱與大使館達成合作,並展示相關文件。
藍鯨新聞記者查詢發現,該賬號認證企業名稱為“上海第聶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實際控製人為陳鈞傑。天眼查APP顯示,該公司曾申請“烏克蘭商品館/國家館”相關商標,目前仍處於“等待實質審查”階段。
從糖果到戰機殘骸,不變的隻有流量
雖然誕生過程各有不同,但目前“烏克蘭商品館”們的在售商品卻大致相似,其中最常見的品類為糖果與餅幹。
幾乎所有“烏克蘭商品館”中都有如勝品牌糖果與巧克力,這也是目前烏克蘭最知名的糖果生產商。
據公開資料,如勝集團由烏克蘭前總統彼得·波羅申科於1996年創立,品牌名稱取自其姓氏“Poroshenko”的縮寫。如勝在東歐經營著8個生產基地,在烏克蘭擁有4個工廠,並在所有類別中生產超過320種糖果糕點,如巧克力板塊、奶糖、巧克力糖、軟糖、牛軋糖、水果糖、餅幹、蛋糕等。2013年,如勝在“全球100強糖果公司榜”中位居第18名。
除此之外,愛比可、格蘭娜等餅幹品牌也號稱烏克蘭進口,部分銷售該類商品的店家向藍鯨新聞記者展示了相關商品的進口報關單,但同時表示,由於供貨並不穩定,所以暫不接受大貨預定。
有業內人士告訴藍鯨新聞記者,從事相關貿易的公司不少,想要獲得烏克蘭進口商品並不難。
如果糖果、餅幹尚屬常規,那戰機和坦克殘骸則明顯帶有“俄烏衝突”的曆史痕跡。
在店鋪“烏克蘭商品小店”中,“俄羅斯Su-34飛機殘骸鑰匙扣”、“俄羅斯T-72坦克殘骸鑰匙扣”均在售,並宣稱該商品取自殘骸。如此具有現場感的紀念品開價也並不便宜,其中飛機殘骸鑰匙扣單價超過千元。
雖然尚未起勢,但從上述部分“烏克蘭商品館”的成立方式與在售商品來看,似乎依然在走“俄貨店”的老路。
隻不過在經曆迅速開店與擴張後,遍地開花的“俄貨店”已在輿論漩渦中遭受衝擊。
今年1月至今,包括上海、常熟在內,多地傳出排查“俄羅斯商品館”消息,開始對食品經營許可證是否齊全有效、進口預包裝食品是否具備中文標簽,以及店招標語宣傳、商品來源產地等問題進行排查,並對部分虛假宣傳店鋪進行查處。據江蘇經濟報報道,多名店主表示,從今年開始,自己的生意的確受到了一定影響。
無論是此前賣假俄貨的“俄羅斯商品館”還是如今從前者光速轉型的“烏克蘭商品館”,這些商家打著推廣“進口商品”的標簽,本質不過是利用公眾對國際熱點情緒的短期關注,將消費行為異化為“國別標簽式購物”。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情緒消費。唯有剝離政治化標簽,回歸品質與服務,才能真正贏得市場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