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兩人花了近1億,為何還怕納稅人知道?
於老六
2025-02-28 22:35:34
看到財新報道中的數字,相信所有人都會感到吃驚的,甚至有股不可思議之感。如此重磅的新聞,為什麽沒有引起世人的關注?原因很簡單,報道消失了。很多文章,也不見了。所以,接下來將使用“代稱”。
由於筆者也隻看到了截圖,所以無法確定“他們”在穀與朱身上分別花了多少。不過,大體上還是能夠捋清楚的。
看報道標題:穀訓練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金額超過4700萬。容易給人產生誤解,以為給穀一年就花這麽多。實際上並不是,這是2023、2034兩年的,也就是說平均一年2350萬。
那麽,2025年“他們”又在穀身上花了多少呢?在預算表中,數字是4814.819636萬。當然,這不是穀一人的,也包括了朱。
朱過去兩年的經費是145萬,與穀壓根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這4800多萬的大頭,還是穀花的。因此三年下來,“他們”在穀身上花了大幾千萬——如果明年預算中還有這塊支出的話,總金額估計得破億了。
讓人感到“搞笑”的是,4814.819636萬的金額已經精準到分了。“他們”此舉,是不是想告訴審核部門:每一筆開銷都是有據可查的,還是科學合理的?
既然如此,為什麽又要遮遮掩掩呢?
財新的報道剛才說了,不見了。這,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們”連已經公布的預算內容都可以修改。上邊截圖中的“績效目標”一欄,明確寫上了穀與朱的名字。再來看此刻“績效目標”,穀與朱的名字消失了,變成了“用於我市優秀運動員訓練保障”。
預算的本意是讓人看得明白,每一筆花費都要清清楚楚,包括花在什麽事(物)以及什麽人身上。“他們”從“清晰”到“模糊”,完全違背了預算的宗旨,那麽能通過審核嗎?
當然能了。因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實際上,在“績效目標”的右邊,還有內容(看下圖):集訓人數,2;人均培養成本,2407.409818。
所以,真正會誤以為4800多萬花在“我市優秀運動員”(群體)中的隻是普通人而已,經手人都知道就是花在穀與朱身上。
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不願意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是怕普通人知道。確切地講,這個普通人叫納稅人。也就是說,“他們”拿著納稅人的錢,在給穀與朱掏訓練費。
就問:三年給兩個人花了9666萬,有哪個納稅人會高興,又會同意?如果讓財新的報道繼續存在,會引起什麽樣的效應可想而知。同樣的道理,如果筆者的這篇文章能夠一直存在,那也就奇了怪了,所以趕緊轉發起來吧,讓更多的人知曉。
關於此事,想問“他們”一個問題:根據過往的“經驗”,凡是公家培養的運動員,日後接的廣告代言費,你們是可以從裏邊抽成的。穀一年的廣告代言費,業界估計超過了2億。那麽,你們可以從裏邊抽多少?
如果能夠涵蓋對穀的投入,並有盈餘,別說一年2000萬,就是5000萬,納稅人也會欣然答應的。不過,按照正常人的思維來講:如果你是穀,會同意嗎?鐵定不會啊。因為自己就可以當“老板”,為什麽要給他人“打工”,來分享自己的利潤?
這個問題,“他們”真應該好好回答。倘若一分錢都收不回來,三年給穀、朱花了9666萬,就不得不探討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還需要舉國體製培養運動員嗎?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當初舉國體製有其合理性,看到在奧運的舞台上,運動員披金斬銀,每個人與有榮焉——因為那時候可驕傲的事情並不多,需要凝聚人心,需要民族自豪感。
現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是超級大國了。這份自豪感,壓根就不再需要一枚小小的金牌來承載。更何況,人們對於奧運賽事的認識已經有了根本之轉變:一部分人的金牌,不能代表全民體質。看看巴黎奧運會的遇冷,就知道了。
舉國體質下在運動員身上花的錢太多了,穀跟朱兩個人,三年花了近1億。如果把所有運動員都包含進來,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能夠換來什麽?對國計民生沒有任何意義的虛榮——更何況這個虛榮大家已經越來越不在乎了。
既然如此,何不放運動員單飛?而且,這還是國際慣例。像穀這種,自然可以自己培養自己。達不到這種級別的,也可以早早自謀生活,無需再去重複吳柳芳的悲劇。
如果將花在這些運動員身上的錢,用來建體育場,讓更多的普通人得到鍛煉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奧運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