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期待變化,是東風人的心聲。”2月21日,東風汽車一位資深內部人士如是說。
兩周前,東風公司發布公告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變革即將來臨,資本市場也給予積極反饋。重組消息發布後,港股東風集團股份當日漲幅達25.7%。
去年初,三大汽車央企曾定下了全年銷量目標,其中東風汽車2024年銷量目標為270萬輛。然而,東風去年全年總銷量僅為248萬輛,未能完成全年目標。
“拖後腿”的無疑是合資品牌。根據產銷快報,2024年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神龍公司銷量分別同比下滑12.7%、29.2%、15%。
麵對新能源轉型、智能化競爭等多重壓力,東風汽車也布局了諸多自主新能源品牌,包括猛士、嵐圖、東風奕派、東風納米等。然而,除了嵐圖以外,其他品牌均待“出圈”。
“如果內部難有變革動力,有個外部的力量來推動,也挺好。”上述人士表示。
“即便掉一顆螺絲都要撿起來”
武漢硃山湖畔,這裏是東風本田第三工廠,東風本田的熱門車型CR-V就在這裏生產。
幹淨整潔,是東風本田工廠的直觀印象。每一個零配件、原材料都整齊擺放,廠區內幾乎一塵不染。在總裝車間,超過1000個工人正在流水線上作業,每一個作業點位都有大約三到四個工人。大屏上,當日1060輛的生產目標分外醒目。
據介紹,工廠目前實施兩班倒,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工作日一直忙碌到淩晨12點。
然而,工廠外的停車區卻是另一番景象,大量庫存車密密麻麻停放著。根據產銷快報,2024年全年,東風本田銷量42.82萬輛,同比下滑29.2%,成為東風合資品牌中銷量降幅最大的一家。
目前,東風本田在售車型包括SUV車型CR-V、UR-V、HR-V,轎車車型思域、英仕派等。今年1月,東風本田僅賣出了19971輛車,相較上年同期的6.5萬輛,同比下降了69.3%。
2月19日,東風本田第三工廠內停放著密密麻麻的車輛。圖片來源:現場拍攝
CR-V是東風本田的首款車型,如今已經走過21個春秋。2003年,東風本田在原萬通工廠的基礎上升級改造,擁有了第一個工廠。2005年,本田CR-V創下了年銷售26244輛的成績,在同級別SUV中排名第一。
作為老牌合資車企,每每談及汽車品控和整車調校,陸建平都難掩“老汽車人”的自豪。
陸建平在東風本田工作已有20餘年,“守土有責”是這份自豪的具體表現。在車間,他要求每一個工作人員,即便掉一顆螺絲都要撿起來。
2012年,東風本田第二工廠在距離東風汽車總部6公裏外的南太子湖畔落成,年產能48萬輛。然而,據一位東風本田內部人士透露,第二工廠如今已經停工。
2月20日,東風本田第二工廠門可羅雀,廠區內難以見到移動的車輛和行走的人群。界麵新聞曾報道稱,東風本田第二工廠於2024年11月關停。
如今,在北京某4S店,本田CR-V裸車售價僅12萬元,相較18.59萬元起的指導價,降幅達35%。
陸建平親眼見證了的一款款車型的崛起、輝煌和衰退。麵對變革,陸建平也感受到了陣痛。“隻能是堅持一下,挺一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說。
一抹燃油時代的餘暉
除了東風本田外,東風日產和神龍公司的銷量也不容樂觀。
今年1月,東風日產(含英菲尼迪、啟辰)銷量約4.74萬輛,同比下降37.3%。神龍公司銷量3888輛,同比下降39.4%。
神龍公司是東風的首個合資車企。1988年,二汽(東風汽車前身)與法國雪鐵龍公司簽訂了可行性研究協議;四年後,神龍汽車正式成立。雪鐵龍富康汽車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車”。
之後,東風汽車再向前一步,開啟與雪鐵龍公司上屬集團——法國PSA集團的合作。神龍汽車第二大品牌東風標致也由此誕生。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神龍公司在東風所有合資車企中排名墊底。三年前,神龍汽車將第二工廠出售給東風本田。在原神龍汽車第二工廠的區域,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已經建成投產,生產靈犀L、燁S7兩款本田新能源汽車。
但時至今日,業界依然認為神龍汽車尚未成功推出任何一款具有顯著產品競爭力的純電動車型。
東風汽車展廳內,記錄著首批神龍富康轎車下線的時刻。圖片來源:現場拍攝
東風日產同樣如此。日前,東風日產亮相了新能源架構下的首款純電車型——N7,但尚未上市。長期以來,東風日產銷量依賴軒逸等燃油車型。根據汽車之家數據,今年1月,軒逸銷量2.39萬輛,幾乎撐起東風日產的“半壁江山”。
2月17日,東風日產推出不限時一口價活動。其中,軒逸經典舒適版指導價10.86萬元,一口價6.98萬元起;天籟真心版指導價17.98萬元,一口價12.78萬元起。
隨著合資燃油車時代落幕,人才流失問題也開始浮現,合資車企正在為新勢力源源不斷“輸送人才”。
“東風日產向外輸送了不少人才。由於工廠在廣州,東風日產的不少資深汽車人都去了小鵬。”趙宏偉說,他是東風公司總部的員工。
即便如此,東風仍需要傳統合資燃油車的業績。
財報顯示,去年上半年,東風汽車合營企業的利潤約為7.5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03億有所減少。相較之下,東風汽車去年上半年總利潤僅0.4億元。這意味著自主品牌仍然未能擺脫“輸血依賴”。
老人“釀新酒”
東風大道幾乎串聯起東風汽車旗下絕大多數的工廠和辦公樓。其中,東風乘用車製造總部就在東風本田第三工廠不遠處,這裏生產著東風風神、奕派等自主品牌。
在財報中,東風汽車用大量篇幅介紹了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取得的成就。不過根據今年1月的產銷快報,東風乘用車公司銷量僅8669輛,同比下跌60.6%,降幅僅次於東風本田。
作為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業務的核心載體,東風乘用車公司承載著自主品牌高端化與新能源轉型的戰略使命。然而,2023年,東風乘用車虧損22.3億元。
相較於外顯的財務數據,公司內部的創業氛圍對外界而言則更難以感知。這裏本該是東風汽車擁抱變革的大本營,但趙宏偉卻不滿於這裏“擁抱變革”的氛圍。
雖然東風汽車旗下擁有嵐圖、猛士、奕派、納米等諸多新能源係列,但在他看來,不同品牌工作的人,呈現出來的精氣神是完全不同的。
東風汽車各下屬公司2025年1月銷量。圖片來源:港交所公告
從產品體係來看,納米、奕派、嵐圖、猛士分別對應小型純電市場、中端主流新能源市場、高端新能源市場、豪華電動越野市場。但根據股權穿透,嵐圖汽車由東風汽車集團直接持股,持股比例78.88%;而奕派、納米則隸屬於東風乘用車。
“在東風奕派工作的人,呈現出來一幅老東風的做派。”趙宏偉進一步解釋道,“奕派的人源於東風風神,從一開始就是‘老的人馬’和‘老的體製’。”
“搞了這麽多年,連一個爆款都沒有。哪怕‘碰’都應該能碰出來了。”趙宏偉抱怨道。
東風乘用車的核心品牌是東風風神,旗下品牌係列還包括奕炫、皓極、皓瀚等。東風風神有著“東風乘用車嫡長子”之稱,主要麵向10-15萬元的大眾市場,承擔著“走量保基盤”的任務,在東風乘用車體係中一直有著很高的地位。
但是,相比貢獻東風乘用車另一半銷量的奕派等新品牌,東風風神無論是在新能源領域還是在燃油車領域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
過去15年裏,被東風寄予厚望的東風風神的發展始終沒站在過舞台的中心,在眾多自主品牌中其表現並不出色。東風風神曾在2016年實現15萬輛的年銷量高點,此後多年徘徊在7至12萬輛的水平。
2023年,東風風神年銷量為11萬輛左右。
具體來看,風神L7是被東風風神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車型,對標比亞迪宋plus。然而,根據汽車之家數據,東風風神L7今年1月銷量僅3268輛,不及比亞迪宋plus的零頭。
“在嵐圖上班的,幾乎一半都不是本地人”
相比之下,嵐圖則呈現出另一派氣象。東風本田把人才輸送到全國各地,而嵐圖是從全國各地挖人才。“在嵐圖上班的人,幾乎一半都不是本地人。”許南星表示,他任職於嵐圖某職能部門。
在他看來,從任何方麵,嵐圖都“不那麽東風”。
嵐圖的總部大樓和工廠甚至也不在傳統的東風大道兩側。漢蔡高速旁的嵐圖總部,曾是東風雷諾的工廠。如今,這裏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創業者。由於位置偏僻,即便是老武漢人,很多人都找不到。
據許南星介紹,嵐圖團隊幾乎沒有什麽星期六、星期天,研發人員都是兩班倒。“嵐圖相當於是一個內部創業團隊,所以從一開始就不一樣。”
這樣的變化或許離不開掌門人。嵐圖CEO盧放並不是一個老“東風人”,在加入東風公司之前,他曾在一汽工作近20年。
2018年12月,盧放同東風公司簽署入職協議。據《21世紀商業報道》,盧放在接手這份工作時曾表示:“我曾經開玩笑說,我用職業生涯的所有聲譽做了個賭注,所以隻能成功。”
2019年,盧放開始擔任嵐圖CEO。一年後,嵐圖汽車品牌正式誕生。
彼時,東風汽車董事長是竺延風。據嵐圖內部一位知情人士稱,竺延風要求總部減少對嵐圖的檢查和幹預,給予嵐圖極大的自主權。
“正是這種環境、機製和信任,才造就了嵐圖。”上述人士表示。
嵐圖汽車總部。圖片來源:現場拍攝
許南星回憶道,嵐圖招聘的時候,甚至不優先招聘東風公司的人,而是優先招聘外部的人。
2021年6月19日,智能電動SUV嵐圖FREE上市。2021年11月19日,嵐圖汽車第二款產品、高端電動MPV嵐圖夢想家正式亮相。
根據東風汽車2024年中報,嵐圖夢想家銷量位居新能源MPV車型第二名。“雖然MPV是一個並不大眾的賽道,但是東風汽車總算是憑借著夢想家出了爆款單品。”一位資深汽車行業人士感歎。
對於備受關注的重組事項,目前尚無最新消息。許南星對此認為:“無論是與長安還是其他車企重組,對於產品定位清晰、市場表現好的車型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反之,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