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潑斯坦在獄中“自殺”時,全世界都在等待一個答案。六年後的今天,美國司法部用百頁“黑卷”,給出了最諷刺的回應。
2025年2月27日,美國司法部官網突然更新,號稱“揭開權貴黑箱”的首批愛潑斯坦案文件終於公開,然而,點開文件後,全球網友集體傻眼:飛行日誌、塗黑名單、性玩具清單……
什麽概念?公布的200頁文件中,90%是早已被媒體曝光的舊料,剩下10%要麽整頁“留白”,要麽就是被塗黑到“連親媽都認不出”的抽象畫。
而真正的猛料,比如飛行日誌中的權貴名單、性交易客戶信息、監控錄像證據等,依然是個謎,
司法部長邦迪承認,FBI手握數千頁未提交文件,卻以“機密”為由拒絕交出。
這就讓人不得不聯想起2019年愛潑斯坦離奇死亡的“巧合”:監控故障、獄警瞌睡、屍檢存疑……一套標準化的“滅口流程”。如今文件公開,隻是再現了相似套路:關鍵證據消失、責任部門互踢皮球、公眾情緒被“擠牙膏式”爆料消磨殆盡。
意料之中的,這場號稱“史上最大揭秘”行動,終究隻能是“皇帝的新衣”。但咱們也得想想,美國司法部的透明承諾,為何隻敢放“馬賽克”?司法部與FBI互甩黑鍋的鬧劇背後,究竟藏著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首先,愛潑斯坦案最吊詭之處,在於它撕開了美國精英階層的道德遮羞布,卻無人因此倒塌。已披露的170餘名關聯人物中,從克林頓、安德魯王子到科波菲爾,個個安然無恙;特朗普雖被法庭文件提及,但司法部堅稱“無不當行為”。
而這背後是一套精密運作的“脫罪機製”,權貴們以“社交往來”為名模糊犯罪邊界,司法係統用“證據不足”搪塞調查,媒體則以“保護隱私”,淡化輿論衝擊。
當然,這些都還隻是常規操作,更值得玩味的,是政治角力。共和黨高舉“透明正義”大旗,推動《防止愛潑斯坦文件銷毀法案》,卻被民主黨抨擊為“政治作秀”。
司法部長邦迪一邊痛斥愛潑斯坦“惡心”,一邊甩鍋FBI“交不出文件”;FBI局長帕特爾則高喊“新時代來臨”,轉頭卻被曝內部有人連夜刪檔案。
再回想2016年“郵件門”事件,正是FBI突擊公開希拉裏郵件,震動大選;而此次說要公布愛潑斯坦文件,也是選在特朗普競選連任的關鍵節點。
種種件件結合起來,真相已經太明顯了:
“愛潑斯坦案從來就不會有什麽解密,它的存在,隻是在給驢象兩黨發‘免死金牌’!”
再往深裏說,愛潑斯坦案直揭美國司法體係的深層悖論。很簡單,當權貴利益與黨派鬥爭交織,真相便成了可交易的籌碼,而兩黨雖看似勢同水火,實則共享同一套遊戲規則。說白了,愛潑斯坦案早已不是一個人的罪惡,而是一個係統的潰爛。
而它之所以引發全球網友強烈共鳴,恰因其揭示了權力腐敗的普世性。從美國“蘿莉島”到韓國“N號房”,從澳洲教會性侵到英國BBC醜聞,性剝削與特權勾結的陰影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