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成立,英偉達花了30年時間才站到了萬億俱樂部的門口。
2024年,在大模型的東風下,3月,英偉達完成了市值翻倍,突破兩萬億元大關,6月,英偉達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11月,英偉達市值超過蘋果高點3.54萬億美元,達到3.65萬億美元。
AI時代,英偉達獨占鼇頭,成為行業發展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但DeepSeek的橫空出世,給英偉達的輝煌前路添了變數。
01
發布前夕,機構看漲?還是看衰?
在英偉達即將揭曉其財報的關鍵時刻,市場上已預先湧動著一波分析熱潮,多家權威研究機構紛紛搶在官方發布之前,推出了針對英偉達業績的預測。
其中Wedbush證券、Rosenblatt 證券等機構表示力挺英偉達。
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表示:“華爾街普遍預計英偉達業績將再一次大幅超預期並實現增長,這一切都與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驅動的支出速度有關,因為英偉達的GPU是運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唯一選擇。”
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Hans
Mosesmann也表示,他預計英偉達的業績將超預期並實現增長,理由是其產品勢頭強勁,包括Hooper、Grace
Hopper、網絡和軟件領域。
美國銀行的分析師同樣預計英偉達將超出分析師預期,並預測該公司2025年數據中心營收將同比增長60%。他們強調,盡管DeepSeek的優化被視為革命性突破,但英偉達的主要客戶(如微軟和meta)的支出計劃並未因此改變。
而摩根士丹利、財經分析人士Damir
Tokic、匯豐銀行等機構則認為英偉達的業績增速可能會放緩。
摩根士丹利預計,英偉達季度收入為410億美元,略低於市場共識和買方預期的420億美元,市場普遍預計營收增長率將大幅放緩至73%。這一增速與2023年和2024年的高速增長相比明顯下降,英偉達在2023年首次因AI熱潮實現爆發式增長,營收持續攀升,並不斷超出市場預期,2024財年第四季度其銷售額增長率達到峰值265%。
財經分析人士Damir
Tokic認為英偉達發布財報時可能會因業績指引不盡如人意,而戳破當前的人工智能泡沫。早在2024年6月,當英偉達股價徘徊在每股138美元左右時,Damir
Tokic便對公司持“看跌”態度。Damir
Tokic指出,當初給出“看跌”評級主要基於兩個原因:英偉達股價被高估,以及營收增速逐漸放緩。
匯豐銀行分析師Frank Lee因 GB200 的 “供應鏈問題”,將英偉達在 2026
財年的 NVL 機架式服務器出貨量預測從 3.5 萬台下調至 3 萬台,並將英偉達的目標股價從 185 美元下調至 175 美元,維持
“買入” 評級。
昨夜,英偉達財報揭曉。這次,這家公司又會震動市場嗎?
02
英偉達財報,謎底揭曉
財報顯示,英偉達第四財季實現營收393.31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78%。這一亮眼的業績主要得益於數據中心業務的強勁表現。
全年來看,
英偉達2025財年(2024年)共實現營收1304.9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全年淨利潤達到728.80億美元,同比增長145%。
然而,盡管英偉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但其股價在財報披露後卻出現了劇烈波動。
在美股盤後交易中,英偉達股價多次在漲跌間交替,最終在分析師電話會議結束後跳水轉跌。這一走勢讓不少投資者感到意外,畢竟英偉達作為AI領域的領頭羊,其業績表現一直備受矚目。
03
本次財報,關注的六大重點
業界對於英偉達財報的關注點主要聚焦數據中心營收增速、Blackwell係列GPU產能情況、Deepseek帶來的影響、今年Q1業績預測等關鍵指標,隨著英偉達財報帷幕的拉開,這些數據也呈現在大眾眼前。
1、AI數據中心收入增速明顯放緩
自2023年開始,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暴增,業績占比從此前長期不及遊戲業務,到去年初達到60%,去年第三季度則達到創紀錄的88%。
第四季度,數據中心業務貢獻了355.8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大幅增長93.32%。
從單季來看,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營收持續高漲,盡管如此,英偉達並非高枕無憂,表麵繁榮的數據中心業務,實則暗藏隱憂 。
上圖可見,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增速已出現明顯放緩趨勢。2024年第一季度增幅高達427%,但隨後持續走低,前一財季驟降至112%,
該財季則繼續下降至93%,拉動整體營收增速走低。
第四季度,英偉達調整後毛利率為73.5%,較去年下降了1.5%。英偉達毛利率的下降便主要受到數據中心產品的複雜性提升以及生產成本增加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看,這也意味著隨著大模型從狂熱走向冷靜,尤其是技術進展放緩、應用還無法規模鋪開的情況下,
AI計算需求雖然還在增長,但速度已有所放緩。
除了市場需求放緩外,受限的中國市場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四季度英偉達中國區總銷售額約55億美元,大部分來自數據中心業務。黃仁勳在財報會議上表示,
預計發往中國第四季度的出貨量在數據中心業務營收中的占比,將與出口管製前的一半大致相當。
從過往財季來看,英偉達來自中國等受限的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中心業務收入貢獻約20%-25%。隨著時間進入2024年,這一數字滑落至個位數。
2、Blackwell GB200延遲情況
去年12月,工商時報報道,市場傳出英偉達下一代 Blackwell 架構芯片 GB200
的量產計劃再度遭遇技術瓶頸,而微軟將削減訂單。供應鏈透露,這次出現問題的是背板連接設計, 因美國供應商的 Cartridge
連接器測試良率不佳,
量產時間恐再推遲至 2025 年 3 月。
本次財報電話會議中,英偉達表示,當前GB200的推廣進展順利,盡管麵臨複雜性挑戰,但需求強勁。
3、Blackwell Ultra的推出計劃
本季度,Blackwell實現了110億美元的收入,盡管GB200爬坡較慢,但B200產品的出貨增加支撐了Blackwell係列的收入。英偉達即將推出Blackwell
Ultra係列產品,這標誌著產品過渡階段的開始,
該產品將於2025年下半年發布。
4、AI戰略重點,從訓練轉向推理
黃仁勳在財報中強調,“推理”需求的增長令人興奮。他指出,AI推理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可能比大語言模型高出數百萬倍。
這一判斷不僅凸顯了推理在AI應用中的重要性,也表明
英偉達已將戰略重點從訓練轉向推理領域。憑借其在GPU架構和技術生態上的優勢,英偉達有望抓住這一新興市場機遇,推動長期增長。
5、Deepseek是衝擊?非也
今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用一係列開源AI模型震撼了世界——DeepSeek隻使用極低的訓練成本,就訓練出了表現不遜色於ChatGPT的頂尖模型。該消息一度讓英偉達股價單日暴跌17%,單日市值蒸發約5890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DeepSeek挑戰了市場對AI、估值和高支出的敘述。DeepSeek的高性能預算產品將“質疑未來在英偉達芯片和開發上花費數千億美元的必要性”。
黃仁勳表示,市場當時認為DeepSeek-R1“從天而降”後,“不需要再做任何計算了”。但黃仁勳稱
事實恰恰相反,推理仍然是“算力密集的”。
DeepSeek-R1激發了全球的熱情,這是一個出色的創新。但更重要的是,它開源了一個世界級的推理AI模型。
他還指出,AI的後訓練(post-training)階段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學習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教會人工智能模型更好地“推理”是科技行業的下一個擴展前沿,仍然依賴於巨大的計算能力。DeepSeek的推理功能使其在得到更高質量的回答之前進行大量的“思考”,這將推動算力需求的增加。
本次財報會議中,黃仁勳特地提到,得益於DeepSeek、Grok、OpenAl等衝擊,AI正在從感知和生成式AI向推理和邏輯推理領域發展。
而推理AI又增加了一條擴展規律——
增加訓練的計算能力能讓模型變得更智能,而增加深度思考的計算能力則能讓答案更精準,與一次性推理相比,
長時間思考的推理AI可能需要每個任務多100倍的計算量。
6、2025年Q1營收預測
英偉達預計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將達到430億美元,遠高於分析師預測的417.8億美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對於第一季度的毛利率,英偉達預計將為71%,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72.2%。這一數字的下調,或與Blackwell
GPU的產能爬坡有關。
04
芯片巨頭TOP10,市場重塑了嗎?
在此前半導體產業縱橫文章《半導體廠商TOP10,輝煌與頹廢》中,曾對WSTS統計的全球TOP15半導體公司第三季度業績情況及市場格局進行詳盡分析,那麽從全年來看,全球半導體市場格局是否又發生變化了?
從最新排名看,英偉達與三星仍居前列,二者獲得的主要提振源於 AI。
隨著 AI 及生成式
AI(GenAI)工作負載持續增加,高性能計算與存儲需求被推動。在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加速卡等應用場景中,對GPU和AI處理器需求極為突出。
Gartner 數據表明,2024 年數據中心半導體收入達 1120
億美元,數據中心首次超越智能手機,成為半導體行業第二大市場。這一轉變也帶動了三星、博通等企業的增長。例如,三星的 DDR5、HBM
需求上升,博通憑借 AI 定製芯片在數據中心市場立足。
而最大的受益者,自然還是英偉達。
2025年,AI仍是行業最重要的動力源。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發布的報告,英偉達將繼續在AI處理器領域大放異彩。到2025年,該公司預計將占據全球AI專用晶圓供應的77%,這意味著其市場份額將大幅提升,從2024年的51%躍升至全新的高度。
或許在今年,英偉達會再度交出令人驚喜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