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馬進因為侵犯女演員被判3年。
但3年後的今天,馬進出獄,女演員的名字卻被爆了出來。
為了一個過期的新聞成為爆點,女演員的名字被翻了出來,作為炒作的由頭,她受到了二次傷害。
這件事的焦點,原本應該是馬進,以及他的動機。
在娛樂圈,甚至在社會層麵,這樣的事情不是孤例。
往往類似的事情發生後,女演員往往是最先受到衝擊,即使她們大多是受害者。
這種自上而下的侵害,從性別、地位和輿論上,全麵絞殺弱勢一方(女演員),但對強勢一方,卻格外寬容。
影視劇中,出現讓女性不適甚至過分的動作和台詞,大都會被“油膩”簡而概之,很少有人真正去指出這也是一種侵犯。
而現實中,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弱勢一方常常在受到侵害後,也無能為力。
好萊塢著名演員馬龍白蘭度在出演《欲望號街車》時,直接侵犯了19歲女演員瑪麗婭·施奈德。
在拍攝時,他完全沒有征求女演員同意,甚至使用黃油當做潤滑劑,用手侵犯了女演員。
因為對方名氣過大,女演員遭遇到這種事情之後,不知所措。
盡管該片上映後,她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但公眾也因此將她直接與性愛革命掛鉤。
這部戲的片酬隻有4000美元,馬龍白蘭度獲得了藝術上極高的評價,他得到的隻有聲名狼藉。
麵對公眾大量的負麵評價,她無力自拔。
抑鬱,繼而感情不斷失敗,自S,吸d,一生過得跌跌撞撞,一直在悔恨中。
她曾對《每日郵報》的記者說:“我那時太年輕了,什麽都不懂,人們以為我就是影片裏的女孩,但並非如此。”
“那段演出讓我聲名狼藉,這讓我十分崩潰,被看做一個性愛符號讓我十分難過,我希望被當做一個女演員看待。”
直到暮年她才稍微釋懷:“現在我終於可以正視我在電影中的表演,並欣賞它。”
從19到55歲這漫長的歲月,她一直在說服自己與電影和解。
2011年,58歲的她去世。
而馬龍白蘭度沒有受到一點傷害,他憑借該片提名了奧斯卡,後世提到他時,他依舊是卓越的巨星。
而這一切,是導演和馬龍白蘭度心照不宣的合謀,因為他們想捕捉女演員的“羞恥感。”
導演納爾多·貝托魯奇(《末代皇帝》)坦言,這部分戲女演員並不知情,是他和白蘭度私自加上的,因為他們想要的是女孩的反應,而非女演員的。
他們成功了,受到突襲的女演員在現場掙紮,並哭了起來,他們很滿意。
導演聲稱,這很罪惡,但他不後悔,他為此也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權力的遊戲》主演艾米莉亞·克拉克(龍媽)也坦言,自己在該劇第一季中的眾多裸戲都是被強迫的。
她在拍戲前,並不知道有這些裸戲,作為新人,麵對她無能為力,隻能在製片人的威脅下繼續。
她曾要求,身上多蓋一些被子,但被製片方當場拒絕。
不得已,她隻能跑到廁所裏大哭,哭完了出來繼續拍。
但該劇走紅後,她有了話語權,這才能和製片方談判,取消了這些並非一定要的大尺度鏡頭。
在影視劇這個體係,導演、製片人、或者是扛票房的資深演員,有著巨大的話語權。
這種壓迫感不僅來自於個體,也來自於這個係統對這種權利的認可。
當整個行業、圈子對這種壓迫認同時,每個上位者都有可能成為施害者的後盾和支持者。
這也直接導致了弱勢的一方,無路可逃。
2017年,《紐約時報》發表了《哈維·韋恩斯坦幾十年來用錢擺平性騷擾案件》一文。
文中對好萊塢電影大亨哈維宣戰。
記者通過采訪數位好萊塢女星的遭遇,證實了哈維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對多位女星進行了侵犯。
哈維是好萊塢權勢滔天的人物,他公司製作的電影獲得過340多次奧斯卡提名,出現在得獎致辭的感謝中至少30次。
溫尼斯·帕特洛、詹妮弗·勞倫斯、馬特·達蒙等大量演員及昆汀·塔倫迪諾等演員導演都是他一手捧紅的。
也是因為如此,他對女星各種程度不一的“占便宜”“侵犯”早已是圈內心照不宣的秘密。
哈維的手段簡單直接,他一般以約女明星談事為由,將對方約到酒店或者辦公室。
談完事情後,他會強行騷擾女明星。
如果反抗,事後,他會用權力和錢擺平。
甚至溫尼斯·帕特洛這樣的影後也不例外。
但這件事暴露出來後,有很多人問:“她們為什麽不早說出來?”
麵對記者,很多女星都表示,這些事情大都發生在她們還是新人的時候,麵對行業巨頭,不知所措。
而後,哈維緊隨其後的律師威脅,和大額補償,讓他們害怕和妥協。
更重要的是,哈維行事並不隱秘,圈中很多人都知曉他的作為,但都選擇了緘默和視而不見。
團體性的沉默也讓受害者不敢反抗,他們認為自己必須要接受行業裏的某些規矩。
而哈維的倒台,並不僅僅是因為有記者采訪受害人並揭露事實。
還因為當時正是近些年來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高峰。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各種流媒體的興起,極大的削弱了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哈維不能在圈子裏一手遮天了。
當他能買通的專欄、邀請的明星、組織的聚會不是完全輿論渠道時,當權力出現空隙,行業轉型時,這種結構性的壓迫才開始鬆動。
但僅僅是鬆動,促成這種壓迫的還有公眾視角。
楊冪在跨年晚會上的歌舞,被“就是想讓人看”給定義。
黃多多穿著清涼,被稱為是父母想讓她上嫁,現在就開始“勾人”。
在男凝視角下,女星(性)的一切行為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討好男性。
此種語境下,受害者麵對的輿論是“蒼蠅不叮無縫蛋”。
加害者一定是被動的,被勾引的,被算計的,根源依然是女星(女性)。
即使掙紮過、抗爭過,依然會落入蕩婦羞恥的圈套,陷入自證陷阱。
以至於到最後,已經沒人去關心加害者做了什麽,而是更關心被害者是不是“完美受害人”了。
要被扔下水的是柳岩,但公眾討論的是,柳岩的身材和她那天的衣服透不透。
在這樣的前提下,勇敢是稀缺的。
正如馬進犯錯,女演員勇敢反抗了,她用了最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但三年後公眾預料的爆點卻是女演員的名字。
大家怎麽看待這種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