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俄高級官員即將於2月18日在沙特就俄烏問題舉行會談前夕,被排除在外的歐洲國家17日在巴黎舉行緊急會議,討論歐洲安全問題。
根據法國愛麗舍宮聲明,其他出席這次“非正式會談”的領導人將包括德國、英國、意大利、波蘭、西班牙、荷蘭和丹麥的政府首腦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北約秘書長呂特。
本次巴黎緊急會議前夕,美國政府有意在俄烏和談問題上孤立歐洲,稱歐洲不會參與相關和平談判。美國副總統萬斯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歐洲必須“大力加強自身防禦”。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也表示,歐洲國家必須為烏克蘭提供“絕大部分”資金,美國將不再“容忍與其盟友的不平衡關係”。
在對烏克蘭可能被邊緣化、歐洲被排除在和平進程之外的擔憂下,16日,英國首相斯塔默表示,英國準備“在必要時派遣地麵部隊”為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做出貢獻。然而關於派兵問題,歐洲內部並沒有達成統一。“歐盟內部的分歧,甚至大於美俄之間的分歧,歐洲缺乏一致的聲音,不利於解決俄烏衝突。”
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薑鋒向澎湃新聞分析道。
“歐洲主要大國會被迫拿出具體烏克蘭問題解決方案。”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表示,歐洲是否會被完全排除在和平進程談判之外,“取決於歐洲的反應力度,尤其德英法意西能否真正自主,完全排除了歐洲實際解決不了俄烏問題”。
歐洲內部缺乏統一
俄烏衝突延宕至今已經三年,歐盟27個成員國此前也舉行過數十次類似的峰會,但始終未達成一個有力的結果。“在美國人看來,歐洲參與烏克蘭問題談判是在添亂,歐洲自身的聲音太雜,提出的方案會非常不現實,所以導致俄烏衝突持續了近3年還無法結束。”薑鋒表示,歐洲沒有統一的聲音參與烏克蘭問題談判,這是美國新政府對歐洲的基本判斷。“這就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當年說的,‘如果我想打電話給歐洲,我該打給誰?’”
法國政府表示,此次在巴黎舉行的緊急峰會,將回應美國把歐洲排除在俄烏和平談判之外所引發的擔憂。波蘭總理圖斯克表示,“歐洲迫切需要提出自己的烏克蘭問題計劃,否則其他國家將決定歐洲的未來,這不一定符合歐洲的利益。”
英國首相斯塔默補充稱,歐洲安全正處於“千載難逢的時刻”。“很明顯,在我們與美國合作,確保烏克蘭的未來、麵臨俄羅斯威脅時,歐洲必須在北約中發揮更大作用。”德國總理朔爾茨認為,德國永遠不會支持被強行規定的和平。
歐洲幾個大國近期密集表態也難掩歐洲內部分歧。“一些大國向美國提條件時比較謹慎,德國方麵稱條件不會在談判前公開。丹麥、瑞典等一些小國提出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但美國稱這要由烏克蘭人民決定,且表示烏克蘭恢複2014年前的邊界不可能。”
薑鋒分析道。
北約秘書長呂特表示,如果歐洲想參與美國主導的烏克蘭問題談判,就必須提出確保烏克蘭和平的“好建議”,“如果歐洲人想有發言權,就讓自己有意義。”
2月17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在個人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發文稱,歐盟將“很快提出新舉措”支持烏克蘭,加強歐洲安全。
卡拉斯發文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慕安會上呼籲建立一支“歐洲軍隊”,拒絕接受“在背後達成的交易”。據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報道,澤連斯基表示,“老實說,現在我們不能排除美國可能拒絕協助歐洲應對威脅。”他還要求歐洲團結,“以一種沒有人能拒絕、對歐洲發號施令,或推脫的方式行事”
。
然而在派兵問題上,歐盟內部對此反應不一。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拒絕了這一說法,法國總統馬克龍長期以來一直有構建歐洲軍隊的想法,也是第一個提議歐洲軍隊進入烏克蘭開始初步訓練任務的領導人。斯塔默則公開支持這一做法。
“歐洲大國並不果斷,”薑峰表示,“法、德並不想派兵,目前兩國缺乏跨境運輸(軍隊)能力。一些小國,比如冰島認為應該派,但該國並沒有國防軍。不以北約的名義派兵,那麽北約的集體防禦條款無法啟動,歐洲希望必須得到美國支持。”
丁純認為,在派兵問題上,歐洲各國在民意上難以統一,害怕與擁核的俄羅斯直接對抗,且如果在北約框架外實施,各國的想法和利益不同,緊迫性、可行性由此不同。
路透社稱,歐洲國家主要在北約內部進行軍事合作,多年來,各國政府拒絕了建立單一歐洲軍隊的各種呼籲,認為國防是國家主權問題。2月13日,美國防長赫格塞思直截了當地表示,美國無法主要關注歐洲的安全,並暗示美國將不再容忍歐洲國家依賴不平衡關係“搭便車”的做法。赫格塞思還表示,北約成員國需要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使其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
麵對美國提出的要求,西班牙國防大臣羅夫萊斯排除了西班牙加快提高國防支出腳步和增高國防支出標準的可能性,堅持西班牙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2%的目標。
英國廣播公司(BBC)刊文分析稱,歐洲軍隊存在的目標有3個:向烏克蘭表明他們並不孤單、向美國證明歐洲為保衛本土“正在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警告俄羅斯若違反停火協議條款,歐洲會和烏克蘭站在一起。
這一設想會帶來不少問題,包括歐洲國家需派遣何種規模的軍隊、多長時間、由誰指揮、美國會否予以支持。日前,美國向歐洲國家發送了一份問卷,涉及歐洲向烏部署軍隊、提供安全保障等問題。
報道稱,巴黎緊急峰會後,歐洲可能會派遣特使前往美國,為其立場辯護。潛在人選包括與特朗普政府關係密切的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計劃在未來幾天訪美的英國首相斯塔默等。
新現實:歐洲的安全還是美國的利益嗎?
巴黎峰會後,2月18日,美俄官員將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烏克蘭問題會議。Politico稱,歐盟未被邀請參會,烏克蘭官員並不清楚任何會談,也沒有代表團前往沙特阿拉伯。美國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表示,沙特阿拉伯會談的目的是安排特朗普、普京和澤連斯基之間的會晤,“最終帶來和平並結束這場衝突”。
《紐約時報》援引德國議會基督教民主聯盟議員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的話報道稱,“這是一個新現實,打破了美歐之間的傳統政策,即歐洲的安全是美國真正的國家利益。但本屆美國政府並不認為這是其主要利益,這是根本性轉變。”丁純分析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官員一係列的做法表態,造成美歐分裂,反映出美方在總體價值觀、跨大西洋關係政策等總體方針的大轉變。”
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16日表示,如果談判取得進展,烏克蘭和歐洲國家都將被邀請參加“真正的和談”,但他表示“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16日,包括路透社在內的多家國際媒體還援引相關文件報道稱,美國已向歐洲各國政府發出外交照會,詢問其可以為烏克蘭安全保障作出怎樣的貢獻,包括其能夠向烏克蘭提供多少武器、資金以及部隊,又需要美國為此提供何種“短期和長期資源”。
對此,丁純認為,“完全排除了歐洲實際解決不了俄烏問題”。他認為,歐洲本身是當事方之一,無論是解決衝突本身還是派維和部隊,最後的解決離不開歐洲。
薑鋒則認為,美俄任何有關俄烏問題的方案,都必須得到歐、烏雙方的同意和參與,不能旁聽或事後通報。“從美國的角度看,美俄就結束俄烏衝突進行談判,並非把烏克蘭、歐洲排除在外,而是美俄先談,在確定相關框架後,再讓兩者參加,但歐、烏被認為排除在外。歐洲還要輔助俄烏和平方案的實施,美國提出要持久和平,在這一點上美歐立場相同。”薑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