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周的預告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果然在關稅上放出大招。
當地時間2月13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確定與每個外國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有擴大和升級全球貿易戰的勢頭。
根據備忘錄,美國的政策是要“減少龐大且持續的商品貿易逆差”,解決與外國貿易夥伴之間“其他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貿易問題”。美國政府將重點審查貿易夥伴對美國商品征收的關稅,他國對美企施加的包括增值稅在內的不公平、歧視性稅收,美企在他國遭遇的非關稅壁壘或其他不公平政策措施等五類所謂的“不對等貿易關係”。候選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稱,這些研究應在4月1日之前完成。
2月13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總統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盡快確定美國與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
特朗普的最終目標是迫使企業將製造業遷回美國,這一決定將重塑數十年基於規則的貿易體係,並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轉變。多年來,美國一直倡導自由貿易,認為降低關稅有助於消費者和製造業發展。但特朗普認為,“對等關稅”對恢複美國製造業至關重要,並能有效減少貿易逆差。不少經濟學家擔憂,提高關稅或將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麵影響,導致國內產業成本上升。
“對等關稅”如何征收?
特朗普早在競選時就一再表態,考慮對全球統一征收10%到20%的“統一關稅”。但“對等關稅”與“統一關稅”是兩個概念。
“對等關稅”指的是讓美國對進口商品征收的關稅與貿易夥伴對美國出口商品的關稅相等。這一政策旨在實現貿易公平,確保各國在貿易中享有相同的待遇,特朗普強調,此舉是為了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和不平等貿易關係。而“統一關稅”指的是對所有國家和地區實施相同的關稅率,無論其對美國的關稅水平如何。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加美關係專家組聯席主席芬·奧斯勒·漢普森(Finn Osler
Hampson)將“對等關稅”比作“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解釋說,比如歐洲對美國進口產品征收10%的關稅,而美國對歐洲進口產品隻征收3%的關稅,美國就會提高其關稅,以與歐洲的關稅相匹配。“如果歐洲決定升級,那麽美國也會升級。如果美國決定緩和,歐洲也會緩和,這就是針鋒相對。”
正因此,特朗普向各國喊話,如果想避開“對等關稅”,“隻需降低或取消對美國產品征收的關稅即可”。
特朗普決定對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品征收關稅,可能會進一步擾亂與各個貿易夥伴的關係。
其貿易和經濟團隊已開始研究美國的關稅和貿易關係,首先從貿易順差和關稅稅率最高的國家開始。目前對美國商品征收最高關稅的國家包括印度、巴西、越南、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東南亞和非洲國家。
“對等關稅”預計將涉及多項法律依據。白宮官員表示,主要適用三項法律條文,除了按照不同產品領域征收附加關稅的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按照不同國家和地區征收附加關稅的《貿易法》第301條之外,還包括《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
美國貿易代表和商務部將負責收集貿易夥伴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信息,並向總統匯報。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也將在180天內準備一份關於關稅上調對財政影響的報告,但有官員表示,征收關稅不必等到該報告完成。
特朗普提到,除了後續征收的“對等關稅”外,還將對汽車、半導體和藥品征收額外關稅。他希望快馬加鞭推進這一政策,希望在“幾周而非幾個月內”落實。
然而,貿易專家指出,盡管“對等關稅”的概念易於理解,但在實際操作中極為複雜。複雜之處在於——全球海關組織(WCO)186個成員國的關稅稅率差異顯著,各國通常對不同類別的商品征收不同形式的關稅。
美國的關稅政策涵蓋從數百個國家進口的數千種產品,每個國家有著不同的貿易協定和現行關稅,這意味著,要精準匹配各國的關稅,美國需要對數萬種商品進行動態調整。此外,貿易協定中存在大量特殊條款,如自貿區優惠和配額限製,這進一步增加了政策實施的複雜度。
不過,根據特朗普上任後朝令夕改的特點,不立即付諸實施的決定可能會被視為開啟談判的信號,而未必落實到底。“對等關稅”是雙向的,意味著如果其他國家削減關稅或取消貿易壁壘,美國也可以降低關稅。有白宮官員指出,如果各國願意下調關稅或取消其他貿易壁壘,特朗普也非常樂意降低關稅。
無論局勢如何發展,特朗普的政策依然給全球經濟注入了不確定性。彭博經濟研究認為,“對等關稅”會重創欠發達經濟體,因其對美國產品的平均關稅更高。
特朗普的新關稅計劃或將顛覆全球貿易。
印度遭受最大衝擊?
特朗普在發布會上特別提到印度,稱“他們征收的關稅比任何其他國家都高”。他還表示,由於關稅很高,我們很難向印度銷售產品。
2024年,印度平均關稅稅率約為17%,是美國最主要貿易夥伴中最高的國家,而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為3.3%。目前,美印貿易關係每年價值超過1900億美元,其中印度的順差為500億美元。
由此看來,印度毫無疑問會遭受最大衝擊。特朗普一再批評美印之間的不平衡,印度為緩解緊張局勢已經采取措施,例如降低哈雷戴維森摩托車的關稅,這是特朗普長期以來不滿的點之一。2023年,印度還取消對美國杏仁、蘋果、鷹嘴豆、小扁豆和核桃的報複性關稅。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是在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幾小時前簽署的“對等關稅”備忘錄。近兩日莫迪訪美,關稅是其中的核心問題。麵對特朗普不加掩飾的批評,莫迪訪美壓力不小。
在特朗普和莫迪會麵後,雙方宣布了一項美印合作框架協議,旨在進一步加強雙邊經貿關係。聯合記者會上,特朗普再次提到美印經貿問題:“莫迪總理和我已達成一致,我們將啟動談判,以解決長期存在的貿易不平衡問題。”
2月13日,特朗普和莫迪在白宮會麵時握手。
特朗普說,美國可以通過向印度出口石油、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輕鬆彌補貿易逆差。他還稱美國將增加對印度軍售,共同加強反恐合作,並將聯手確保人工智能和其他先進技術的發展。
莫迪則表示,此次會晤中,雙方設定到2030年將印美雙邊貿易額增加一倍以上,達到5000億美元的目標。“我們的團隊將加緊努力,盡快達成一項互惠互利的貿易協議。”莫迪說:“我深深欣賞的一件事,也是我從特朗普總統身上學到的,就是他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和他一樣,我也把印度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但這些舉措可能遠遠不夠,特朗普的新政策將迫使印度做出更大讓步。新的關稅大棒會影響到印度的仿製藥、紡織品以及鋼鐵行業等。據路透社報道,業內高管警告稱,特朗普大幅提高關稅將導致進口量激增,印度小型鋼鐵製造商可能被迫停業。
印度媒體分析,印度可能會購買越來越多的美國商品(如國防設備、石油和天然氣)以平衡貿易。未來其他的美國商品也可能會變得更便宜,對印度人來說更能承受。因此,印度對美貿易逆差有望縮小。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印度項目負責人理查德·羅索(Richard
Rosso)表示,關稅將繼續主導印美關係。“這將是一場拳擊比賽。”他說,“印度願意承受一些打擊,但要有個限度。”
日韓聚焦非關稅壁壘
除了關稅之外,特朗普政府還將聚焦非關稅壁壘——其團隊不僅將在“對等關稅”匯總中考慮其他國家的關稅稅率,還將行業補貼、法規、潛在的貨幣低估和增值稅(在歐盟很常見)等納入計算。
白宮高級官員特別提到日本,稱日本“結構性(非關稅)壁壘較高”。而歐盟則是消費稅較高。美國向歐盟出口汽車時,歐盟成員國的消費稅基本稅率平均超過20%,從美國的角度看,10%的關稅加上消費稅,總稅率超過30%。而當美國從歐盟進口商品時,歐盟的消費稅是免征的,因此相較於在歐盟內部銷售,這些產品能以較低價格進入美國市場。
2025年歐盟各成員國的增值稅(VAT)稅率一覽。來源:Eurofiscalis Firm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工業產品的“規格”和安全標準等有可能成為美國的調查對象。“由於消費稅也將被視為關稅,雖然針對的主要對象為消費稅稅率較高的歐盟,但日本也可能受到牽連。”
根據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政策研究院教授川崎研一的估計,日本對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征收的平均關稅稅率為3.2%,而美國對日本商品征收的為1.4%。
由於日本大部分關稅已被取消,未來的調查將集中在以汽車領域為中心的非關稅壁壘的實際情況。美國此前就因本國安全標準未被日本承認而感到不滿。美方認為“日本通過自主的標準和測試程序等,阻礙了(美國汽車的)流通和服務網絡的發展”。而在大米和小麥等農產品方麵,日本政府實際上也對進口實施管控。對此類機製,美國或將進一步施加壓力。
為了應對美國的“對等關稅”計劃,韓國代理總統崔相穆2月14日表示,韓國將徹底審查非關稅壁壘和其他弱點。崔相穆表示:“在韓美自貿協定之下,關稅稅率很低,‘對等關稅’措施對我們經濟的影響不會很大。不過,鑒於美國表示還將評估包括增值稅和數字服務稅在內的非關稅壁壘,因此有必要監控局勢。”
美國前15大貿易夥伴中,原本韓國的關稅稅率僅次於印度,位居第二,但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雙方達成自貿協定,幾乎所有關稅被取消。韓國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截至2024年,韓國對美國進口商品征收的平均關稅稅率為0.79%,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降低,並對製成品不征收關稅。
韓國經濟學家許在煥(Huh
Jae-hwan)表示:“談到‘對等關稅’,韓國對特朗普來說不那麽重要,因為除了大米以外,我們沒對任何美國進口產品征收關稅。”
美國貿易夥伴排名。
歐盟處於風暴中心
此刻,歐盟也處於“對等關稅”風暴的中心。特朗普強硬的貿易政策及對烏克蘭問題的冷淡態度,讓歐盟在經濟與安全問題上雙雙受挫,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汽車貿易是美歐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預計將成為“對等關稅”政策的首要打擊對象。數據顯示,2022年歐盟對美國出口汽車總額高達374億歐元,美國對歐出口僅為87億歐元,美國貿易逆差高達287億歐元。
歐盟對美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約為1.79%,其實並不高,但讓特朗普不滿的是,歐盟對美國汽車征收了10%的關稅,而美國對歐盟汽車的關稅稅率僅為2.5%。
因此,白宮2月13日公布的“不公平貿易與稅收行為”清單中,美歐汽車貿易赫然在列。鑒於美產汽車在歐盟市場競爭力有限,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歐盟或許會選擇妥協,將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稅率下調至與美國相同的水平,以應對特朗普的威脅。
除了“對等關稅”的威脅,歐洲汽車產業也在承受另一股壓力。眼下,許多歐洲車企正在加速布局美洲生產線,以拓展市場並規避貿易壁壘。然而,在特朗普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發出關稅威脅以後,原本的避險布局反而可能讓歐洲車企承受額外衝擊。
斯特蘭蒂斯和大眾麵臨的風險尤為突出。這兩家車企在墨西哥設有關鍵生產基地,如果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落地,它們的供應鏈和成本結構將受到重創。
德國大眾公司位於墨西哥普埃布拉的工廠。
除此以外,特朗普還在2月10日簽署行政令,對所有進入美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征收25%的關稅,此舉也將重創歐洲。過去十年間,歐盟每年向美國出口約31億美元的鋼鐵,是該地區的一項重要收入。
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就曾對歐盟加征25%的鋼鐵關稅和10%的鋁關稅,歐盟隨即實施反製措施,直到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斡旋,承諾增加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和大豆,雙方才達成臨時協議,平息爭端。隨著特朗普強勢回歸,歐洲鋼鋁行業恐怕又將迎來一場艱難的生存考驗。
容克(左)曾是對特朗普關稅政策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
這一次,特朗普還盯上了歐盟的增值稅,並準備將其列為“對等關稅”的重點打擊目標。在宣布對等關稅政策時,特朗普將結構性、監管性,甚至財政性的貿易壁壘統統視為關稅,其中就包括歐洲的增值稅。
增值稅是歐盟統一實施的消費稅,適用於所有商品和服務,包括國內生產和進口商品。其稅率由歐盟各成員國決定,但最低標準為15%。特朗普認為,歐盟的增值稅本質上是一種變相的隱形關稅,因此抨擊歐盟在貿易上“絕對野蠻”。
作為對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回應,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16日報道,歐盟正計劃限製進口不符合歐盟標準的糧食,以保護歐洲農民的利益。首批目標可能包括使用歐盟禁用農藥種植的農作物,例如大豆。
歐盟委員會此前回應稱,歐盟尚未掌握美國對歐洲商品加征關稅的信息,但如果美國實施加征關稅,歐盟準備堅決回應。
特朗普揚言,在“對等關稅”的實施順序上,最先拿來“開刀”的是那些對美國最“惡劣”的國家,尤其是對美貿易順差最大、關稅稅率最高的國家。這意味著,經曆過芬太尼關稅的威脅後,墨西哥和加拿大或將迎接新一輪衝擊。
美國依賴從墨西哥進口的水果和蔬菜。
數據顯示,2024年墨西哥是美國第二大貿易逆差國,逆差額高達1720億美元,同期美國對加拿大的貿易逆差僅為633.4億美元。
特朗普此前威脅稱,由於墨西哥和加拿大在芬太尼管製方麵不力,自2月4日起將對兩國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隨後,他又宣布將關稅生效日期推遲一個月。
在兩項關稅的夾擊下,有聲音認為,墨西哥和加拿大將受到較大影響。研究推算,其關稅政策一旦實施,或將導致加拿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2025年下降2.7%,2026年下降4.3%;由於墨西哥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更高,該國年度通脹率預計將從4.2%飆升至6%。
也有分析認為,鑒於《美墨加協定》(USMCA)的存在,加拿大可能不會受到
“對等關稅”的直接影響,甚至有觀點認為,美國對其他國家提高關稅反而可能使加拿大從中受益。
特朗普宣布將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的關稅,此舉對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的影響尤為嚴重。
美國消費者又要買單
2月13日的記者會上,特朗普表示,他將在稍後對汽車、半導體和藥品征收“高於對等關稅的進口稅”。他還對中國、印度、歐盟等貿易夥伴進行了無差別攻擊,並稱,他預計不會對任何美國企業發布豁免,包括“有很多產品在中國生產的蘋果公司”。
但彭博社引述分析師的話預測,鑒於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過去的談判技巧,蘋果仍可能再次獲得豁免權。但分析認為,蘋果已淪為中國反製美國時的攻擊目標,且麵對華為的強烈競爭。
2017年12月4日,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考察位於江蘇的蘋果產品生產線。
此前,特朗普宣布自2月4日起對所有原產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關稅,甚至威脅稱這僅僅是“第一炮”,“如果我們無法與中國達成協議,關稅將會變得非常非常高”。
作為反製,中國已於2月10日起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加征10%或15%的關稅。中方強調,美方單邊加征關稅的做法嚴重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不僅無益於解決自身問題,也對中美正常經貿合作造成破壞。
除了提高關稅,特朗普還將矛頭對準了在美運營的中國電商平台,要求自2月4日起,所有來自中國的郵寄包裹必須經過正式海關入境手續,並取消此前對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小額包裹的“最低限度”(De
Minimis)關稅豁免。這一政策將直接影響到Shein和Temu等中國電商平台的在美業務。
不過,特朗普的態度在2月7日發生急轉彎。他簽署新的行政令,宣布繼續對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實行關稅豁免政策,直到商務部建立完善的係統,能夠全麵、高效地征收關稅。
分析認為,特朗普之所以突然“變臉”,是考慮到小額包裹數量龐大,如果嚴格執行通關手續,美國海關係統恐怕難以負荷。此外,Temu和Shein等平台的低價商品是美國低收入群體的重要消費選擇,若貿然取消關稅豁免政策,或將引發本國公眾不滿。
Shein和Temu等電商平台受到美國普通家庭的歡迎。
“對等關稅”同樣將對中國產生影響,但其影響程度與特朗普的最終實施路徑、其他配合政策(如投資政策)以及雙方潛在談判有關。
新的關稅政策還將進一步推高通脹,進而蠶食美國消費者的錢包。盡管特朗普一再告訴選民,增加關稅產生的成本將由其他國家承擔,但數據顯示,美國政府此前在抑製通脹方麵取得的進展已經停滯。美國今年1月的通脹率意外升至3%,為2023年8月以來最大漲幅。經濟學家預測,關稅將進一步推高物價。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預測,如果特朗普繼續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的關稅,那麽對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進口稅的直接成本總額將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相當於普通美國家庭每年稅收增加1200多美元”;若實施對等關稅,這一數據可能會繼續增加。無黨派機構“稅務基金會”指出,僅對中國征收的關稅就將使每個美國家庭的稅收負擔增加172美元。
這無疑挑戰了特朗普此前關於降低食品和其他日常用品價格的承諾,也增加了美聯儲進一步推遲降息的可能性。
特朗普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的征稅預計將使美國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增加超過1200美元。來源: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2月14日,特朗普再度發出威脅,稱最早將於4月2日對進口汽車征稅。在他看來,美國出口汽車在國外市場長期以來受到不公平待遇。在美國銷售的汽車中,約50%是本土製造,進口汽車中的約一半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另一半來自日本、德國等國。
全球谘詢公司AlixPartners預測,一旦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關稅,美國市場每年銷售的1600萬輛汽車中的近四分之一將受到直接影響,零部件供應鏈也難以幸免,額外成本大部分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
《華爾街日報》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美企來說“好壞參半”:關稅將導致外國商品價格上漲,從而能刺激美國國內製造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像汽車製造商這樣依賴進口零部件進行生產的美國製造商將麵臨更高的投入成本,這可能會擠壓利潤率,並導致裁員。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的專家克拉克·帕卡德告訴《南華早報》,特朗普的計劃首先是“一場行政噩夢”,因為白宮貿易官員需要分析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數千種產品。
在他看來,特朗普層層的關稅措施也將影響到外企在美國的投資。“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投資都依賴於確定性,而當我們的貿易政策反複無常時,就會引發各種不確定性。”帕卡德說,“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看到在美投資開始回落並萎縮。”
也有專家認為,特朗普的做法可能是一種談判策略,旨在迫使貿易夥伴降低自身關稅。如果情況如此,計算新關稅稅率的過程實際上會進一步降低商品價格。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梅卡圖斯中心高級研究員克裏斯汀·麥克丹尼爾
(Christine McDaniel) 指出,“如果能讓其他國家開放市場,這條小路最終可能會促進貿易。”
“全球南方”國家受傷害
“對等關稅”不僅會改變美國的關稅征收方式,更將顛覆現行的國際貿易體係。
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貿易組織(WTO)及其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始終是全球多邊貿易體係的核心力量,主導國際貿易規則的製定,促成貿易壁壘的削減,並推動了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進程。
隨著特朗普主義、逆全球化浪潮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多邊貿易體係及WTO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美國就多次威脅要退出WTO,並通過一係列保護主義措施,實質衝擊了WTO的效力。據統計,到2023年,全球實施了近3000項貿易限製措施,約為2015年的五倍。
WTO爭端解決機製受損也是一個突出問題。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是一個由七名法官組成的世界貿易組織常設機構,具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終審判決權,因此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最高法院”。自2017年起,美國政府持續阻撓WTO上訴機構新法官的任命,導致其因法官人數不足而陷入停擺。2020年,隨著最後一名法官任期屆滿,未能及時補充新成員,上訴機構正式陷入癱瘓狀態。
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貿易組織總部大樓。
現行國際貿易體係遵循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該原則要求所有成員國在關稅和貿易措施上對其他成員國一視同仁。這意味著,如果一國向某一WTO成員降低關稅,該優惠必須立即且無條件地適用於所有成員,而不能僅針對個別國家實施差別待遇。
然而,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公然違背了最惠國待遇原則,撕裂了全球貿易體係的基本規則。他試圖根據不同國家對美關稅的差異,單方麵調整關稅標準。這種帶有歧視性的貿易壁壘不僅削弱了以WTO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係,更是推動全球貿易發生從多邊向雙邊談判的模式轉變。
那些原本遵守WTO規則的國家,可能不再寄希望於WTO爭端解決機製,而會直接與美國展開雙邊談判,尋求新的貿易協定。對於選擇實施關稅報複的國家來說,它們或將采取更具對抗性、少受規則約束的關稅措施,從而加劇全球貿易摩擦。
上述走向帶來的連鎖反應,都將削弱多邊製度規則的效力,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若這一趨勢持續,WTO恐將淪為一個名存實亡的擺設。
這一貿易轉向下,最大受害者無疑是那些“全球南方”國家。這些國家曾是全球貿易體係下的最大受益者,當初加入WTO時,它們以保留較高工業品關稅為條件,換取了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方麵的讓步。隨著多邊貿易規則被削弱、雙邊談判主導格局,這些國家本就話語權有限,未來的議價空間勢必會被不斷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