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分析:美國近40%人工智能專家來自中國
聯合早報
2025-02-17 13:41:16
美國智庫指出,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頂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員近40%來自中國大學,中國大學畢業生占比甚至超過了美國本土畢業生。
(法新社檔案照片)
(東京綜合電)美國智庫分析顯示,美中兩國在人工智能(AI)領域競爭激烈,而美國仍能在AI領域維持主導地位,赴美的中國大學生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日經亞洲》報道,美國芝加哥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內部智庫MacroPolo的分析報告指出,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頂尖AI研究人員近40%來自中國大學,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占比甚至超過了美國本土畢業生。
當中包括知名的斯坦福大學教授、World Labs聯合創始人李飛飛,以及微軟AI首席科學家鄧力。
根據報告,2019年,美國頂級AI專家中,有27%來自中國大學。到了2022年,這一比率上升至38%,超過了來自美國大學的37%。這些研究人員似乎是在中國完成本科學習後,再赴美國攻讀研究生課程,並最終在美國覓職。
對此,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革新智能統合研究中心負責人杉山將(Masashi
Sugiyama)說:“顯然,中國有一定數量的優秀年輕研究人員正在為美國公司和機構的AI研究發展做出貢獻。”
然而,美國仍然主導著AI研究。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均頒給與AI相關的研究,而大部分獲獎者來自美國。
NeurIPS采用更多中國論文 清華和北京大學躋身前十
MacroPolo對全球最負盛名的AI學術會議NeurIPS於2022年發表的論文的作者進行了背景調查,發現這些AI專家所屬的10個機構有七個在美國,包括穀歌和斯坦福大學。中國則緊追其後,NeurIPS對中國論文的采用有所增加,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躋身前十。
報道認為,如果中國政府和企業借鑒1990年代以後的“海歸政策”和“千人計劃”,吸引海外人才回國,或可在AI領域取得更大發展。
不過,美國也有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因為主要IT公司和領先研究機構都位於美國,這對中國專家仍具吸引力。MacroPolo的分析顯示,大約80%的外國博士生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工作。
隨著競爭加劇,中美之間的分歧也不斷加深。2022年左右,美國開始限製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等產品。
中國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不久前推出低成本開發的人工智能助理,所發布的開源模型DeepSeek-R1震撼全球科技業,也引起美國政府關注,包括它采用何種晶片。據報
,美國政府正在調查DeepSeek是否使用受管製晶片,以及晶片是否通過多個國家轉出口至中國。如今,美國國內要求加強出口管製的呼聲越來越高。
根據科學刊物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2024年對科研機構進行的一項排名報告,中國機構傾向於獨立研究而非國際合作;雖然中國的個人科研成果增長迅速,但在全球合作方麵卻相對薄弱。
報道指,創新研究往往依賴跨國界的合作。盡管中國有許多優秀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工作,但在建立科研合作框架方麵,中國仍然落後於美國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