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簽署了一項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的聲明後,向媒體發表講話。 (法新社)
國防部長黃永宏近日在德國慕尼黑的一場圓桌論壇中指出,美國以自身優先,不惜犧牲雙邊或多邊關係的外交政策,對二戰後持續了80年、以包容性的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秩序形成了極大幹擾,美國從具備道德認受性的“解放者”變成大幹擾者與討租金的地主。但這些轉變卻是世人不得不麵對的,每個國家如何應對則值得觀察。
二戰之後的長期和平與經濟發展被稱為“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美國為首的大國在維護國際秩序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世界警察”的外號或許曾經帶有貶義,但美國憑借其軍事實力、全球盟友體係與政治影響力,確實在充滿意識形態對立和利益衝突的國際叢林中維持了一定的規則與秩序;美國和盟友所推動建立的全球化相關機製,也為許多國家帶來了繁榮發展的機會。作為開明的強權,美國在協助促進世界繁榮的同時,也給自身帶來全球化下的巨大好處。
然而,由於國內經濟失衡,政治對立加劇等因素,以及中國快速崛起所帶來的壓力和意識形態的差距,美國近些年來在發揮全球角色上出現有心無力的征兆,乃至幾年前開始中美關係就發生大轉彎。黃永宏認為,很重要的中美關係逆轉之後,所有國家的貿易都受到衝擊。
在國際政治上,美國若確定放棄或大幅降低對某些地區的關注,不再發揮穩定器的作用,或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遷就和妥協於一些大國和區域強國的霸淩意誌,勢必扭曲基於規則與公義的既有國際規範,地區衝突甚至霸淩現象可能增加。
在這種情境下,強化武裝力量將成為所有中小國家必須認真考慮的自保方案。一旦國際秩序的明顯主導者缺位太久,延續80年的國際和平穩定秩序可能變得鬆散乃至遭到衝擊,回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國和中等大國內部一些政客可能會對較弱小的鄰國蠢蠢欲動,國際條約、協議與和平解決爭議的共識也將搖搖欲墜。
美國如果選擇逐漸離開西太平洋,東南亞的區域平衡將出現變化。
在全球勢力格局與地緣政治劇變的形勢下,現有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等必須得到強化,強調中立與公正性,維護國際秩序。國際和平與秩序是美國一直以來能夠維持全球影響力的基礎,很難相信美國內部有識之士會就此放棄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角色。但美國正在以單邊主義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全球地位去實現美國優先。在這樣的變局下,中小國家必須更主動與努力促成更多強化區域和平與合作的架構。
作為小國,新加坡從建國以來就積極活躍於國際社會,發揮自己的長項、優勢,並積極建設國家實力基礎,除了增加國際能見度,擴大朋友圈,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也是為了促進世界與區域的和平環境。對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新加坡第一時間發出譴責,便是考慮到對違反國際和平與國家主權的暴行,不應該加以容忍乃至任由延續。美國外交大逆轉的趨勢,對國際秩序無疑是壞消息,但會延續多久,也取決於美國內部政治發展與政治人物對美國國際角色與曆史定位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