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重視教育的小鎮家庭與放棄升學的朋友
我家位於安徽省的一個小鎮,在這裏,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小鎮上私立中學林立,盡管學費是公立中學的數倍,但許多家庭依然願意傾其所有,供家裏孩子進入這些中學讀書。由於生活成本高昂,小鎮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平時過日子都得精打細算,每一筆錢花出去都得掂量掂量。可奇怪的是,一到教育問題上,許多家庭卻顯得不那麽“理性”,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甚至呈現出過激和內卷的特征,父輩和祖輩甚至為此常常犧牲自己的生活。比如,有的父母放棄假期的休息時間,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有的母親放棄自己的職業生涯,全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有的爺爺奶奶放棄晚年的安寧,承擔起照料孫子孫女的日常任務。在小鎮的大人們眼中,隻要孩子還在讀書,無論是否成年,他們都依然是“孩子”,過年時依然能收到家人和親戚的壓歲錢。大人們不僅會在家中向子女灌輸“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還會在鄰裏親朋之間比較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家鄉,“刻苦讀書”被視為一種值得稱讚的品格,孩子近視甚至被認為是勤奮學習的象征而備受寬容。隻要孩子表達出想要繼續讀書的意願,無論成績如何、努力程度如何,無論選擇的是職校、專科還是本科,無論是真心求學還是為了逃避就業,大多數家庭都會竭盡全力,甚至不惜砸鍋賣鐵,也要支持孩子完成學業。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外省讀書,除了大三暑假留校實習外,每年的寒暑假都會回家,一來是為了與家人團聚,二來是為了看望親朋好友。今年除夕夜,我與一位相識十幾年的好友見麵敘舊,在交談中得知他放棄了考研,年後將前往鄰縣的工廠打工。這位好友是我的小學同學,由於兩家離得很近,加上性格相投,我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算特別突出,高考後考入了一所專科院校,學製三年,後來通過專升本進入省內一所二本學院,學製兩年,即將在今年夏天畢業。去年春節時,他還告訴我他有考研的打算,因此我詢問了他放棄考研的原因。他的一番話讓我深受觸動,他說:“現在我也老大不小了,該懂點事了。每次看到爸爸從工地下班回家時疲憊的身影,以及他常年勞作積累的傷痕,我都感到非常愧疚。弟弟還在讀小學,家裏的開銷本來就很大,媽媽也成了全職太太,主要照顧弟弟並輔導他學習。是爸爸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我覺得我應該出來工作了,分擔家裏的壓力,至少不能再給爸媽增添負擔,不能再選擇逃避了。”
聽完他的話,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應。他的選擇讓我既感到敬佩,又心生酸楚,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教育似乎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但現實卻常常殘酷得讓人無力。像我的朋友這樣,明明懷揣著繼續深造的願望,卻因家庭的經濟壓力不得不放棄,這種無奈的選擇在小鎮並不罕見。在與朋友交談後的那個夜裏,我躺在床上回想我們的聊天內容,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問題:教育投入給小鎮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可為什麽這些家庭卻又如此重視教育呢?
重視教育的原因:教育是過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徑
今年大年初三,我問了爺爺這個問題:為什麽十分重視姑姑、爸爸、我和弟弟的教育?他告訴我,讀書可以讓人少吃點苦,能坐辦公室,工作穩定,收入高,還有退休金。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輟學後外出打工,從事臨時性的體力工作,常年在工地風吹日曬,擔心幹完這一班沒下一班,更沒有退休金作為保障。爺爺的親哥,也就是我的大爺爺,年輕時入過伍,退伍後經組織安排成為一名正式職工,工作穩定,收入可觀,還享有退休金,可即便工作和生活比我爺爺要幸福得多,他也常對我們這些孫輩說:“吃不得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以上我兩位爺爺的話語透露出對後代通過教育獲得幸福生活的期望。
事實上,爺爺和大爺爺的話語表達出了小鎮絕大多數家長的心聲。家長們認為教育是孩子過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徑。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幾乎成為了他們的一種信仰。因此,小鎮的孩子們對父輩或祖輩的兩句話並不陌生。一句是:“你讀書是為了你自己,讀成了,真正受益的也是你自己,我們最多就是沾點光。”另一句是:“隻要你好好讀書,不管多累,我們都會供你讀書。”這兩句話不僅傳遞了父輩或祖輩對教育的重視,也折射出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殷切期望。所以,小鎮家庭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是過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徑。那麽,為什麽小鎮家庭如此希望孩子過上好日子?又為什麽這些家庭認為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而非其他?
希望孩子過上好日子:父母自我的想法還是無私的情感
為什麽小鎮家庭如此希望孩子過上好日子?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是人類最本能的情感,即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望子成龍”的樸素願望。然而,如今小鎮有些年輕人認為,長輩的這種願望更多是出於自身利益的算計,因為孩子越出色,對自身的贍養和回報就越多。這種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其實是片麵且膚淺的。
說其片麵,是因為這種觀點的邏輯存在漏洞,即“孩子越出色”隻是“贍養和回報越多”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孩子對長輩的贍養和回報,不僅取決於他們的能力,還取決於他們的意願。說其膚淺,是因為這種觀點是一種妄想,忽視了小鎮長輩為子輩無私奉獻的事實。實際上,長輩們同樣為人子女,承擔著贍養自己父母的責任,深知贍養父母與維持婚姻、撫養子女這兩件事往往存在衝突和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他們也能料想到,當這三件事發生衝突時,孩子很可能為了維持婚姻和撫養子女而選擇讓父母暫時受點委屈。然而,即便如此,小鎮的長輩們仍然願意為子女付出大半生的心血,子女的教育、立業與成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家庭生活的重心。
曾經有段時間內,由於不堪家長的反複嘮叨,我也有過這種片麵且膚淺的觀點。在我童年時,父母常常叮囑我要好好學習。有時,我會因為厭學情緒而反駁他們:“你們這麽逼我學習,不就是為了以後享我的福嗎?”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曆的積累,我逐漸為當初的不懂事感到愧疚。今年寒假,在與多人的交談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當初想法的幼稚,那時的我低估了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無私的愛與付出,而這種愛超越了利益的計算,是一種純粹而深沉的情感。
年三十晚上,我和那位放棄考研的好友進行了交談。我得知,目前我們縣城的彩禮問題十分嚴重,為了支持孩子結婚,男方家庭往往背負著沉重的負擔與壓力。縣城的大多數未婚女方家庭對男方家庭的基本要求包括:擁有一套商品房和一輛車,為女方購買“三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或“五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金手鐲、金吊墜),並給女方家庭提供至少六萬六千或八萬八千的彩禮。好友身邊的許多朋友已經結婚,但由於剛工作不久,積蓄有限,大多依賴父母的支持,這些父母要麽耗盡了大半輩子的積蓄,要麽向親朋好友借錢來籌辦婚禮。而好友的母親全職在家照顧他的弟弟,陪伴弟弟讀書和成長,父親則在工地拚命工作,既要供弟弟讀書,又要為好友未來的婚姻籌備資金。
大年初三下午,爺爺告訴我,上一代人在教育下一代人時,可能在方式方法或觀念內容上存在一些錯誤,但他們的初衷始終是好的,沒有父母會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當被問及“上一代人培養孩子是否出於自身養老的考慮”時,爺爺表示,“養兒防老”確實是普遍的觀念,但如果孩子未能盡到孝心,父母也不會因此責怪孩子。過去有些老人雖然遭遇了“不孝子”,內心難免感到難過,但看到子女生活過得好,他們也會由衷地為孩子感到高興。對於老人來說,子孫滿堂且生活幸福,往往被視為自己付出的成果,就像菜農看到自己種的菜茁壯成長一樣,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譽和欣慰。
在與一位鄰居交流過程中我再次意識到為人父母的偉大與無私。大年初五下午,我和我的一位鄰居進行了交談。這位鄰居今年58歲,是一位單親媽媽,育有一兒一女。當年,因原配賭博成性,她毅然提出離婚。考慮到兩個孩子尚未成年,她選擇獨自承擔撫養責任,未再婚嫁。如今,由於年事已高,再婚的機會也愈發渺茫,她便在縣城的一家食品廠裏打工維持生計。她的兒子在高中時便輟學,如今在大城市從事理發師的工作,但由於收入微薄,近幾年既未回家,也未往家裏寄錢。女兒則學業有成,博士畢業後在南京成家立業,然而,婚後因購房買車以及去年剛生育孩子,生活開支巨大,幾乎無力接濟娘家。今年過年,女兒也隻是匆匆回娘家吃了一頓午飯,便趕回南京照顧新生兒。因此,這位鄰居隻能獨自度過這個孤獨的春節。在交談中,我注意到她身上的衣服已經十分陳舊,便詢問她為何不添置新衣。她坦言,自己舍不得花錢。整個談話過程中,她流露出對子女的深深思念,同時也表現出對子女處境的理解與包容。她的生活雖艱辛,卻依然以母愛支撐著自己,默默承受著孤獨與生活的重擔。
希望孩子通過教育過上好日子:教育的功用及其權衡
為什麽小鎮家庭會覺得教育是孩子過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徑?從個人生活經曆和多位小鎮家長的交流情況來看,這一想法之所以具有廣泛性,實際上是基於對教育實際價值的認可、教育公平性的信任和現實生活的考慮。
首先,教育具有實際價值。教育能夠幫助孩子獲得學曆、積累知識、提升能力,從而找到一份穩定且收入可觀的工作,並增加選擇理想伴侶的機會,為日後成家立業奠定堅實基礎。今年大年初八,在與父親聊到我的就業規劃時,我故意試探性地提到:“其實我畢業後去工地幹體力活或送外賣也不錯,畢竟爺爺在工地一天能掙300塊,小叔送外賣一個月也能掙1萬多。就算我找到坐辦公室的工作,收入可能還不如他們,而且體力活還能鍛煉身體。”父親聽後,語重心長地向我揭示了打工人的艱辛與我的無知。他提到,爺爺在工地工作了40多年,雖然現在一天工作8個小時能掙300元,但十年前就是這個水平,而且沒有退休金,一天不幹活就沒有收入。由於工作的臨時性,爺爺一個月最多隻能工作25天,月收入最多7500元。如果我畢業後去工地,技術不熟練,工資可能更低,加上住宿和日常開銷,一年能存下2萬元已屬不易。至於小叔,雖然月入過萬,但每天需要工作14個小時,幾乎是爺爺工作時間的兩倍。父親的這番話讓我深刻認識到,體力勞動雖然收入看似可觀,但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辛勞與不確定性。此外,我在對象家中了解到,對象的哥哥在初中時期便選擇了輟學,盡管父母在他輟學後曾將他送往職業學校,希望他能掌握一技之長,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退學,踏入工廠打工的行列。如今,他有兩個女兒,一個女兒正在讀初二,一個女兒即將上幼兒園,妻子在家做全職太太照顧兩個女兒的生活起居。35歲的他獨自一人肩負著小家庭的重擔,為了維持生計和孩子的教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隻能回家一兩次。在與他的交談中,我感受到他對兩個女兒教育的重視。他說:“我不希望孩子吃沒讀書的苦。”這種想法與小鎮大多數父母的觀點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教育在改變命運中的重要性。
其次,教育是公平的。它能夠有效緩解家庭經濟與人脈資源匱乏的現實困境。在小鎮,經濟機會有限,就業選擇狹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加之關係網絡複雜,缺乏資源的孩子往往隻能依靠自身努力改變命運。國家通過高考製度,為小鎮孩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台,這讓更多家庭相信,隻要努力讀書,就能突破關係網絡的限製,從而改變命運。
最後,教育是穩妥現實的選擇。在訪談中,我向家長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孩子選擇學習藝術、體育或創業,你們會支持嗎?”大多數長輩表示不支持,但他們強調,這並非對藝術、體育或創業本身有偏見,而是基於現實的考量。不支持孩子學習藝術或體育主要有兩方麵原因:其一,他們擔心相關領域的學習環境可能不夠理想,尤其是孩子可能接觸到一些缺乏學習動力的同伴,從而影響其成長;其二,他們認為體育和藝術的職業發展路徑較為狹窄,例如,體育行業若無法成為頂尖運動員,收入可能相對有限,而藝術領域則需要長期的經濟投入,家庭可能難以承擔。至於不支持孩子創業,則是因為創業本身風險較高,而普通家庭往往缺乏足夠的資本支持孩子創業。值得注意的是,長輩們的態度並非如網上所說的“唯教育論”或見識短淺,而是在眾多選擇中,他們更傾向於讓孩子選擇一條更為穩妥的發展路徑,以期過上更好的生活。在他們看來,教育雖然並非唯一的出路,但在小鎮這樣的環境中,它確實是最現實、最可行的希望。因此,他們的選擇並非源於對藝術、體育或創業的否定,而是基於對現實條件的理性權衡和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