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複旦大學高分子科學係、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張波的研究團隊正準備投稿時,得知一個日本團隊的相似研究上線了。後者在Science發表了電解水領域的催化劑研究,並且在某一單項數據上優於張波團隊。
整個團隊陷入沮喪,一度考慮改投其他期刊。在“低氣壓”籠罩的一周裏,他們整理心情,決定繼續投Science,正麵“硬剛”。
投稿前,張波團隊認真準備了一封給編輯部的“Cover
letter”,充分闡述了研究亮點。“我們仔細分析了日本團隊的工作後確定,雙方的研究思路、聚焦的科學問題都截然不同,而且我們的硬核指標優於他們。”
今年2月14日,這篇論文在Science上線。張波與複旦大學高分子科學係青年研究員徐一飛,化學係青年研究員段賽、教授徐昕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團隊通過采用熟化誘導嵌入技術,合成了具有極高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銥/鈰嵌入式負載催化劑,解決了貴金屬納米顆粒溶解、脫落、團聚等難題,在減少貴金屬用量的同時顯著提高了綠氫的生成效率,為綠色氫能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的裏程碑。
Science論文截圖。
1
從“麻球”到“牙齒”
不同於傳統依賴化石燃料的灰氫、藍氫,綠氫生產過程中用到的是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基本不產生溫室氣體,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目前綠氫的生產仍麵臨一些挑戰,其中之一就是高昂的成本。質子交換膜電解水(PEMWE)技術是當前生產綠氫最為前沿的技術之一,但該技術依賴於析氧反應(OER)催化劑。
現階段,隻有被譽為“耐酸之王”的銥及其氧化物,能夠在PEMWE陽極的強酸性環境下穩定工作。然而,銥是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含量僅為金的1/40,價格十分昂貴。同時,現有的銥基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尚無法滿足未來綠色氫能產業的需求。
“據國際能源署(IEA)推算,2030年全球製氫電解槽的裝機容量需達到850 GW,其中250~425
GW由PEMWE提供,而目前全球銥每年的開采量隻能支撐25
GW。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銥的使用量。”張波告訴《中國科學報》。
張波。
考慮到反應過程隻發生於催化劑表麵,內部的大量材料被浪費了,張波想到,可以找一種合適的低成本化合物替換內部,降低成本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催化劑同水的接觸麵積,從而提高OER反應的效率和催化活性。
2022年年初,張波開始考慮解決此問題。
憑著對化合物性質的了解,張波和文章第一作者、複旦大學高分子科學係專任副研究員石文娟很快把“替代物”鎖定為氧化鈰。氧化鈰並無電解水催化的性能,但它具有非常特殊的電子結構,能夠讓氧化銥在其表麵分散分布,並保持相對穩定的電子結構,從而提升整體的催化性能。
這一理念在化學領域並不新鮮。學術界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負載型催化劑。張波介紹:“負載型催化劑就像早餐吃的麻球,‘麻球’的主體成分是氧化鈰,表麵的‘芝麻’就是氧化銥,正是這些‘芝麻’在發揮催化作用。”
但這種結構存在一個先天缺陷,電解水製氫過程流動的水和產生的大量氣泡會不斷衝刷催化劑,導致表麵的“芝麻”很容易脫落。事實上,即便放在桌麵上不動的時候,“麻球”表麵的“芝麻”也會隨機掉落。
張波想到了牙齒。同樣是在一個動態變化的環境下,無論是啃骨頭還是嚼堅果,牙齒都不怕。究其原因,牙齒是種在牙床上的,兩者直接的連接非常緊密。類似的,如果把氧化銥“種”在氧化鈰上,使得“芝麻”的一半嵌在“麻球”中,一半露在外麵,就不怕氣泡衝刷了。
順著這個思路,團隊摸索出了讓“麻球”和“芝麻”的生長速度相匹配的條件。較之於現有工藝,氧化銥的使用量從原本的20
g/m2降低到了3
g/m2,為業界提供一種新型催化劑合成體係的同時,也展現出了絕佳的應用潛能。
熟化誘導嵌入式催化劑的設計思路示意圖。
目前,團隊結合實際應用的工作環境,已對該催化劑進行了長達6000小時的PEMWE工況測試。結果顯示,該方法有效防止了氧化銥顆粒的溶解、脫落和團聚,並顯著提高了催化劑在長期運行中的活性和穩定性。“我們估算,由此製備出來的PEMWE設備壽命達15年以上。”張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氧化鈰對氧化銥獨特的調節作用,該催化活性遠優於純氧化銥。換言之,在相同的產氫速率下,每生產1
m3氫氣,使用“麻球”催化劑可以節省約1度電。按照IEA預測2050年需要1億噸氫氣來估算,可節省1.12萬億度電,相當於6個三峽電站一年的發電量。
2
“長板”凝聚起團隊合作
這項研究從想法提出到最終論文上線,共花費3年時間。對於CNS級別的研究成果,耗時數年、經曆諸多挫折後艱難發表十分常見。但這次,記者聽到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幾位主要成員都表示:“整體挺順利的”。
這背後,既離不開他們對科學原理的深入理解,也離不開幾個團隊之間的深度合作。“把自己的‘長板’和別人的‘長板’拚起來,才能形成更高的木桶。”張波指出。
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從左至右為徐昕、段賽、張波、徐一飛、邢騁坤。
在催化劑領域,人們往往更關心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以此反推如何進一步優化其性能。而張波和石文娟則決定“反其道而行之”,探究相對“冷門”的催化劑合成過程。
“我相信隻要能解決工業,得到的催化劑就一定有效。”張波說道。
基於這條主線,合作很快展開。
首先,由徐昕、段賽團隊負責計算模擬,以確定讓“麻球”和表麵“芝麻”生長速度相匹配的實驗條件。由於反應涉及近百萬個原子,同時合成過程長達3個小時,他們初步估算,即便采用最先進的機器學習加速分子動力學方法,模擬一次這樣的合成過程,仍需用到3萬個CPU和3萬個GPU,且模擬時間約4.5年。憑借豐富的經驗,理論計算團隊提出“快慢過程分離”的思想,采用全原子動力學蒙特卡洛方法,反複調整思路、優化算法,最終在單個CPU計算機上實現了1小時內完成一次合成過程的模擬。
理論計算結果顯示,要想讓生長速度匹配,催化劑合成過程中需要用到表麵坑坑窪窪、高缺陷的氧化鈰,並輔以超聲處理。基於這些預設條件,張波團隊開始了大量嚐試。反應過程中,氧化銥和氧化鈰的納米晶體分散在有機溶劑中,在超聲和加熱作用下以不同速度“長大”,並互相靠近,最終得到了理想的負載型催化劑。
而徐一飛的加入,則讓反應有了更多“眼見為實”的結論。在前期工作中,徐一飛解決了冷凍透射電鏡(CryoTEM)觀測有機溶劑樣品的瓶頸問題,為此次觀察催化劑材料奠定了基礎。結合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技術(CryoET),徐一飛清楚地看到了“麻球”生長過程——氧化鈰顆粒不斷長大,慢慢把氧化銥包裹起來,最終形成了“嵌入”的結構。在此過程中,超聲可以加速小顆粒的氧化鈰溶解,進而加快了載體的生長。
更令人驚喜的是,電鏡的觀測結果和計算模擬完全吻合,進一步確認該合成策略的有效性。
催化劑形成過程的CryoTEM/ET觀測、全原子動態蒙特卡洛(KMC)模擬以及PEMWE工況性能檢測。
張波指出:“這其實是理論和實驗相互迭代的過程。由計算機模擬得出大方向後進行實驗驗證,再把結果反饋給理論,進一步優化實驗條件。”
3
Cover letter化解“危機”
2024年5月,研究團隊準備投稿時,得到了一個“壞”消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關於銥單原子負載在氧化錳上的突破性成果。在不改變氫氣產生速度的情況下,這項研究將反應所需的銥減少了95%,超過了張波團隊減少85%的數值。
“日本團隊的研究未滿足性能和穩定性的要求。”張波補充道,“可以認為,他們的工作更聚焦於從科學原理上探索讓銥用量盡可能少的極限;而我們則是從基礎研究和應用入手,解決工業中負載型催化劑易掉落的問題,同時降低現有製氫工藝中銥的使用量。”
此前,美國能源部(DOE)發布了2026年的技術目標,針對PEMWE中貴金屬催化劑,提出了3個要求:用量方麵,鉑族金屬(包括銥和鉑)的總含量需從2022年的3.0
mg/cm2降至0.5 mg/cm2;性能方麵,電解槽在1.8 V的單電池電壓下實現3.0
A/cm2的電流密度;穩定性方麵,電解槽的平均降解率需從2022年的4.8 mV/kh降至2.3
mV/kh,即每1000小時性能損失0.13%。
基於此,張波帶領團隊在投稿前反複討論思路,認真準備了一封給編輯部的“Cover
letter”。信中詳細介紹了此項研究中的亮點,並專門對比了同日本這項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強調“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次同時實現DOE
2026的所有目標,包括銥的負載量、活性和穩定性”。
2024年6月,張波把論文投給了Science編輯部,不久後就收到了編輯部回信和同行評議意見
——而並非想象中的拒稿信。他們的工作獲得了認可,這時大家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在解答了審稿人的一些細節問題後,2024年12月7日,論文正式被接收了。
審稿人表示,“研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有望解決大規模應用PEMWE技術中的一個主要問題”“這些材料在多個OER催化劑評估指標上表現優異”。
回顧這段有驚無險的經曆,張波總結:“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於這項工作的創新性和性能很有自信,並在信中非常清晰地說明了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日本團隊的差異。”
4
跑步邁向產業化
這是張波的第二篇Science論文。
2016年,張波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博後期間,以論文一作的身份,首次在Science發表了研究論文。
此時,博士後的工作即將結束,張波也在認真考慮未來去向的問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張波給時任複旦大學高分子科學係副主任彭慧勝發去了一封“自薦信”。
“當時,彭老師帶領的團隊已經在新能源領域開展了一係列前沿工作,同時複旦大學高分子科學係是一個非常交叉的平台,和我的研究興趣十分契合,是我的‘第一選擇’。”張波回憶道。
郵件發出去幾小時後,張波就收到了來自彭慧勝的越洋電話,邀請他回國參加麵試。
2017年,34歲的張波順利加入了複旦大學。在彭慧勝的舉薦下,他牽頭和參與了多個麵向應用的國家重大項目。此前,張波的主要工作陣地在實驗室,對應用和產業的概念一知半解,無論是項目申請還是與企業交流,都碰了很多壁。
“彭老師給了我很多非常好的建議,也正是在他的幫助下,我逐漸增強了做應用產品的能力,並對科研有了新的見解。”回看這段爬坡的經曆,張波不無感慨。
“這麽多年,我一直在埋頭往前跑,不敢停下來,跑著跑著發現,越過了很多沿途的障礙,也慢慢跑在了前麵。”
張波和女兒。
2023年3月,基於團隊在電解水領域多年的科研成果,張波創立了山海氫(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這一年張波剛好40歲。“從0到1的創新誠然十分重要,但科研人員必須有從1到100的成果轉化意識,把基礎研究的突破轉變為可落地的產品。我希望通過把有用的科研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山海氫”源自“山海經”,象征著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也蘊含著張波發展綠氫產業的決心。“我的故鄉在‘山’東,紮根在上‘海’,現在在發展‘氫’能。”張波表示,另一層含義則是,“山”象征電極,“海”象征水,電解產“氫”。
目前,依托於公司產線,團隊研發的銥/鈰嵌入式負載催化劑已完成第三方測評認證和一期中試,正在進一步簡化放大工藝、降低成本。
“如果說從0到1是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極致的性能,做產品的時候則必須考慮市場的接受度,即在滿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簡化生產工藝、降低成本、提高良品率。”張波強調。一切順利的話,該催化劑今年就能正式推廣,膜電極產線的設計產能可達7
GW/年,而目前國內一年的裝機容量僅為0.2 GW。
關於未來,張波有著美好的願景。一方麵,他和團隊將持續開發低銥催化劑甚至非貴金屬催化劑,把更多實驗室中的電解水製氫技術變為產品,滿足國家對於綠氫的需求;另一方麵,他所帶領的“碳中和電催化課題組”將圍繞電解水催化劑、陰離子交換膜及離聚物、二氧化碳還原催化劑開展更多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以期探尋更多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途徑。
碳中和電催化課題組部分成員,前排右三為石文娟。
“社會發展到今天,國家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引擎正在從規模化工業生產轉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引領的新質生產力,其源頭必然是科技創新。作為科技成果的製造者,科學家未必要自己創業,但一定要有成果轉化的意識,找到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創造真價值。我想,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中青年科學家新的使命。”張波的目光堅定而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