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近38年來,台積電首次在美國舉行董事會,地點是亞利桑那,時間定在2月12日-2月14日。
隨後,供應鏈消息稱英特爾正探討拆分半導體製造部門,並與台積電成立合資企業。在特朗普2.0時代,這則消息無疑給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受該消息的影響,截至北京時間2月14日,英特爾報24.130美元,漲7.31%,市值1044.83億美元,續創2024年12月以來收盤新高。
也就是說,特朗普領導的這一屆美國政府全力搶救英特爾已成為行業共識。
那麽,台積電首次將董事會開在美國,底層邏輯是什麽?台積電會被關稅衝擊嗎?它又在英特爾和美國政府的複雜關係中,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它會多大程度去配合特朗普促成盤活英特爾晶圓業務?
01 台積電董事會:一年四次,為期三天,最後一天是關鍵
台積電召開董事會,一年四次,為期三天,地點不是在新竹姥爺酒店、喜來登酒店,就是台北君悅的寶艾廳。
正常流程上,都是從第一天晚上的牛排、紅酒的晚宴開始,第二天才會進入會議。上午是負責監督的稽核委員會先開會,董事長不出席,由財務和法務長參與。下午,則是評量管理階層績效的薪酬委員會,如果討論到董事長的薪酬,董事長則必須回避。
第三天才是“真正的”董事會——持續一整天,除了討論資本支出、人事任命,也會談競爭策略,當天所有討論都會列入正式紀錄。
目前台積的董事會成員共十名,其中有三位非獨立董事,分別為董事長、總裁的魏哲家,榮譽副董曾繁城以及國發基金的劉鏡清。
七位為獨立董事,分別為:
前NXP董事長彼得邦菲
前應材董事長,現任美商務部工業谘詢委員會主席麥克史賓林特
前賽靈思董事長摩西蓋佛瑞洛夫
麻省理工前校長拉斐爾萊夫
美商務部供應鏈谘詢委員會現任聯合主席烏蘇拉伯恩斯
現任美國貝克休斯公司獨董琳恩埃爾森漢斯
前台灣地區行政負責人林全
十名董事會成員,5名美國人、1名英國人(邦菲爵士),美國人占一半,照顧美籍董事在美國開會合乎情理,甚至不排除未來每年四次董事會其中的一次,將固定在美國召開。
有人就會問了,以前美國人在台積電董事會占比也很高,以前怎麽不在美國召開?
所以說,這一次特朗普2.0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台積電借這個機會進行主動接觸拜碼頭示好,緩和特朗普團隊口頭和實際行動的壓力,是明智之舉。
圖注:台積電2025年第一季度董事會決議
按時間推算,2月14日是其董事會召開的最後一天,預計馬上會有相關消息放出。
當然,台積電接觸美國政府(包括本屆特朗普政府)並不是靠在美國召開某次董事會,畢竟其在美國政界一直都有龐大的布局,其董事會成員基本都是半導體產業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和學術專家,而在美國商務部各大谘詢委員會名單中,也有大量與台積電有深層關係的人。
02 台積電會被關稅衝擊嗎?
特朗普這個很難捉摸的領導者,上任前他就高喊,台積電偷走了美國的芯片產業,必須課重稅,算是一個下馬威。
可問題在於,關稅對台積電有多大影響?
台灣地區2024年出口總額為4750億美元,其中半導體IC出口額1650億美元,資通訊(電腦、手機、通信產品)出口額1325億美元,合計占出口總額的65%,剩下為化學,紡織,機械,食品等等。
按地區市場劃分,台灣地區出口至美國的金額為1113億美元,占比23.4%,年增幅46%,這種大幅增長,源自於2024年台灣地區向美國出口的AI服務器產品劇增,這些都劃歸在資訊通類別當中,出口至美國的IC產品,也就是芯片幾乎沒有增長,整體僅60多億美元,還主要是以日月光這樣的封裝企業為主,份額大概在50億美元左右。
這意味著,剩下1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額,來自台積電、聯電等先進前段製造企業,就算整個10億美元都來自台積電,也隻占其營收1.1%,這部分就算按照100%來征收關稅,那也影響也隻有20億美元,結論就不言而喻了。
出口到美國的芯片份額很少,與現代消費電子製造基本都在東亞有關。
美國根本不會也不需要進口芯片,更不會進口台積電生產的晶圓,進入美國海關的以電子成品為主,因為美國沒有像我們中國擁有龐大的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工業富聯,立訊等。
比如蘋果公司向台積電下單手機芯片,但蘋果沒有製造工廠,它會要求台積電向其代工廠也就是富士康發貨,富士康在中國、越南、墨西哥設有製造基地,台積電製造完成晶圓,晶圓經過封裝成為一顆顆的芯片之後,向富士康的製造基地所在國家和地區發貨。
富士康在河南鄭州的工廠,接收來自台積電的芯片,這個環節台積電的報價不含運費以及關稅的價格,相關費用由富士康承擔,富士康在給蘋果組裝手機的報價中,再把接收芯片涉及到的運輸費用、關稅轉嫁給蘋果。
不過,富士康鄭州製造基地屬於保稅區,會有另一套稅務計算方法,最終組裝完成iPhone,以成品的形式向美國發貨,蘋果公司作為收貨方必須向美國海關辦理清關作業,並繳納美國針對電子產品手機的進口關稅。
所以,即便台積電北美業務占比大,最終承擔關稅的,並不是台積電,而是像蘋果、AMD、英偉達、高通、博通這些大客戶。
這裏再延伸出一個問題,既然采用台積電芯片的最終產品,關稅太高,那客戶們會不會轉單其他晶圓廠?
這裏要考慮兩個問題,有沒有這樣的晶圓代工廠,這是其一。有沒有這樣的代工能力,這是其二。
高通、蘋果都找過三星代工SoC,結果最後大家都紛紛轉單台積電,這個話題有太多解讀了,這裏也不做過多解讀。其次,英特爾如果能扛得起大旗,其晶圓代工業務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需要輸血盤活了,更不用說英特爾自己也得找台積電代工。
最後,再說一點,既然特朗普最喜歡的關稅手段無法有效製裁台積電,有什麽其他手段嗎?反壟斷,隻不過行政部門不一定有全勝的把握。
03 美國、台積電替英特爾救火的盤算
按照現在局麵,特朗普是鐵了心要扶英特爾。根據Digitimes的消息,美政府已經向台積電開出幾個方案。
第一,台積電在美國建置先進封裝廠,完成前、後段芯片的全環節製造。
目前,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規劃的三個廠,都沒有封裝能力,而是借助安靠(Amkor)在亞利桑那配套封裝體係。在第三方的封裝能力建成之前,晶圓必須運回中國台灣做封裝,且就算安靠封裝能力建成,部分先進封裝可能還是要依賴中國台灣,如果在美國建立台積電自己的封裝能力,則可以省掉這個環節,台積電應該樂見這種動作,前提是有進一步的政策支持和補貼。
第二,台積電將先進封裝業務交給英特爾——英特爾的先進封裝也不差,可以借此培養英特爾在先進封裝的競爭力。
這個方案可行性也一般,首先這意味著安靠這些企業的蛋糕就被英特爾切走了,其次英特爾的先進封裝也不差需要辯證來看——
不差,也就意味著仍然是不夠好,CoWoS封裝對良率的要求頗高,畢竟晶圓上的先進製程芯片、HBM芯片都很昂貴,以H100為例,3000美元的成本,6顆HBM芯片就占總成本一半,所以選擇高良率的封裝廠是商業行為,很難用強製的方式去限製先進封裝必須給誰做,如果良率低一二十個點,那客戶就無法交待。
第三,美國官方與台積電、英偉達等大廠合資入股英特爾獨立的晶圓代工事業部,當中包括台積電技術入股。
這個方案堪稱離譜,很難想象有任何一家企業會去投資入股,尤其是技術入股競爭對手,教他技術把他教明白之後,來跟自己競爭?
如果特朗普想幫英特爾剝離芯片製造工廠,讓台積電全部接盤還是比較可行的方案,畢竟接盤後變成台積電子公司,並且獲得相應的技術、知識產權。
那麽在談判的過程中,還有延伸出來的一種可能:
第四,台積電和部分美國fabless企業一同出錢,財務投資英特爾剝離的製造企業。對於這一波AI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的台積電、英偉達這些企業,可行性更高。
在特朗普政府、英特爾的角度,剝離尾大不掉晶圓製造業務盤活公司是核心目標;台積電有資金,純財務投資經營不用管,技術不用管,破產了也隻是財務損失,而且有機會拿到成為純fabless企業的英特爾的訂單,當然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消除特朗普政府潛在的“圍追堵截”。
而對於英偉達這樣的企業,AI這波浪潮賺得盆滿缽滿,和台積電一起當個“冤大頭”也不是不可能,畢竟通過配合特朗普政府,財務投資英特爾晶圓業務,來換取特定市場、業務在禁令上的“鬆綁”,也很合理。
不過,不論什麽方案,現階段隻要台積電自身的戰略、技術路線不出問題,都不會改變其壟斷全球半導體製造的格局。
但對英特爾來說,如果成功剝離晶圓製造業務,就是另一番天地了。輕裝上陣成為fabless的英特爾,財務數據上瞬間能有大幅度地扭轉,這一點二級市場已經用腳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