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冠軍不是《哪吒2》,上海就是崇洋媚外?](/data/news/202502/14/08d527767ad9f5d6fae34c4b4b598b63.webp)
大熱電影《哪吒2》票房一騎絕塵,突破百億大關。這本是中國電影發展裏程碑式的好事,電影之外衍生的部分現象卻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有人持續在社交媒體統計《哪吒2》“全國各省市票房”:截止2月9日,隻有北京、上海、廣東、黑龍江和西藏5地影史票房冠軍還不是《哪吒2》;到了2月11日,廣東也被《哪吒2》征服。廣東此前的票房冠軍是《戰狼2》,北京、黑龍江的票房冠軍同樣是這部電影,西藏的票房冠軍則是另一部國產主旋律電影《長津湖》。相比之下,上海更顯特別,城市票房冠軍是2019年上映的進口電影《複仇者聯盟4》。社交媒體上對此論調並不友好:“果然上海最拉”“上海哪裏看得上國產”“喝咖啡是要配外國電影”……有人直接批判稱“這就是崇洋媚外”。
上海觀眾不喜歡《哪吒2》嗎?截至2月13日下午,這部電影在上海已取得近2.9億票房,在全國一線城市的票房中占了近29.6%,絕不算低。上海對這部票房冠軍的貢獻還不止消費:成立於2017年的上海紅鯉動畫繼參與首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後,此次也參與《哪吒2》的全流程製作,電影部分製作人員畢業於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
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網友在為上海辯護,例如有人解釋春節檔期間許多在上海工作的年輕人回家過年,這些電影院的主力軍年後將回到上海助力《哪吒2》票房進一步增長。但即使有一萬條理由解釋《哪吒2》在上海市場表現尚不如《複聯4》,這件事本身與“愛國”“崇洋媚外”毫無關係。隻要合法合規在國內上映的電影,觀眾如何選擇都無可厚非;進一步說,無論看什麽電影,屢次拿下全國城市票房冠軍的上海,都在為建設國內電影市場做貢獻。
因為票房冠軍尚不是國產電影就為一座城市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本身不值一駁,但這種論調廣為傳播背後“貼標簽”“扣帽子”式的思維方式和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卻值得警惕。
互聯網高速發展帶來的信息過載,讓一些人放棄思考,熱衷以各種簡單、抽象的標簽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粗暴分類,憑借標簽聚眾同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看《哪吒2》與看《複聯4》,就該“水火不容”。
事實上兩部《哪吒》電影反複強調“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都在反對這樣簡單粗暴、混亂刻板的思維方式,鼓勵人們尊重個體選擇,尊重世界的豐富性,以更包容的態度麵對與自己不同的群體,如此多彩的世界不該被抽象化為對現實生活一刀切式的單項選擇,正常的市場行為也不該被貼上各種沉重的標簽。那些僅僅因為票房冠軍還不是國產電影,就認定上海“崇洋媚外”,甚至得意洋洋強調“加深了對上海成見”的人,壓根沒看懂《哪吒》。
熱愛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本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正是基於此我們才會如此喜歡《哪吒2》,熱切期盼這部電影能走上國際影壇,對它突破百億票房紀錄真心誠意地鼓與呼。然而這種樸素的情感,絕不等同於盲目自大和狹隘排外。
電影這一工業技術和表達形式,本身來自國外。電影誕生後僅一年,國內首次放映就在上海,這裏也成為孕育中國電影的搖籃。如今,曆經百餘年發展,《哪吒2》這樣的國產電影崛起並走向國際,豐富著電影世界的表達與思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這樣的交流融合與創新是上海的職責。人類發展史充分證明,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期待《哪吒2》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公平對待,也是對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鑒、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