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智駕企業的正常死亡:縱目科技爆雷](/data/news/202502/12/e154ea249abe13bb994cbf973f35168f.webp)
令人感歎,但又平平無奇……
“兩位也是……‘縱目’的供應商麽?”
張江科賢園的物業公司,恰好位於縱目科技總部所在的2號樓地庫。所以10日中午的時候,順著一大早看到的“縱目科技人去樓空”的消息,筆者與一同驅車前來的公社賽佳彤老師,幹脆直接拐進辦公室了解一下情況。但是在場的兩位工作人員,似乎是誤會了我們的身份。
鑒於解釋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於是筆者隻能多少帶著點尷尬地,含混表示“領導要我們來了解一下情況”。
但物業的一位女士,似乎對遭遇甲方跑路困境的供應商,是懷著同情的。她簡略解釋了一下目前的情況:“他們上個禮拜五(實際為8日周六)就走光了,現在這裏隻有我們看樓的工作人員。”
“其實這幾天來這裏的不止你們一家了,有些事你們也明白的,(我們)是沒有辦法的……”末了她又補了一句,似乎是想安慰我們。
曾經熱鬧過的科技公司總部大樓,10日我們探訪的時候,已經一片蕭索。門窗緊閉,沒有人員出入的痕跡。2號樓隻有後門還開著,但園區物業在這裏擺了一張辦公桌,安排兩位安保在此端坐。
![](/data/news/202502/12/d2886d51e837f2b1392e1cbe26d55aa2.webp)
▲正門的玻璃上已經貼上了防止窺探的白紙,但可以看到大廳亮著射燈
去年11月,賽老師初次拜訪此地時,曾經設置在2號樓正門口的設備已經被拆除挪走。目前圍繞著大樓隻是靠邊停放著一圈汽車。而令人感歎的是,一樓大廳入口的玻璃門上,已經被預先貼滿了阻止從外界窺探和拍攝的白紙。
![](/data/news/202502/12/f4cf0642a8dad5cb287565dc383bc070.webp)
▲反光比較嚴重,但還是看得出辦公區域雖然人去樓空,但並不算淩亂
透過沒有封死的玻璃頂端,大致可以看到前廳裏開著射燈。但從樓側一些辦公室的窗戶向內看去,所有工位都空空蕩蕩。正如物業那位女士的說法,這裏人去樓空。
科賢園2號樓正下方的地庫一隅,停滿了原本應該屬於縱目科技的,測試和工程用車輛。可以看到的包括老款問界M5、改裝了外部傳感器陣列疑似2017款的逍客等等,以及一輛園區內低速L5級無人車輛。隻不過肉眼可見地,這些測試平台似乎都有那麽點“曆史”的痕跡。
![](/data/news/202502/12/160b3ca48bad7eba5acadc17466cffd5.webp)
▲頗有年頭的2017款逍客測試車
而當筆者在和同事一起,感歎這些目前隻能被棄置在角落裏積灰的設備,三四年前是如何在園區內四處招搖,引來一眾驚奇視線時。一名身著製服的園區安保,推著輛自行車默默地來到我們身後不遠處。
安保小哥並沒有上前阻止我們,在封存設備以及車輛周圍四處探查和拍攝,甚至沒出聲搭話查探一二。甚至當我們轉身朝他打量的時候,故意別過頭去或者45°望天,以避免目光上的接觸。其行為模式表現出了在保持戒備履行職務的同時,最大限度避免任何非必要的接觸以及爭執。
![](/data/news/202502/12/ef7b15601f4302c34524b44b68405094.webp)
▲安保隻是在履職
這番光景使得我與賽老師,對望無言。我們並不知道,在那個“這幾天來這裏的不止你們一家”的過程中,園區方麵經曆了些什麽麻煩。
但我們已經不想繼續在這裏探究下去了……
綜合脈脈平台,部分微信群對話爆料,在2月8日的時候,縱目科技員工收到行政通知:將在當天18點後斷電封樓,員工須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並且辦理離職證明。
彼時,距離企業創始人唐銳在年前全員會上承諾的“尋求並購解決欠薪”過去約兩周,企業從去年11月起,在冊的七百多員工,欠薪已達四個月之久。
然而在這個乙巳年的新春,奇跡並沒有出現。員工等來的則是隨申辦社保斷繳、醫保賬戶關閉的短信提示。當年後,剩下的人抱著僅存的希望繼續到崗上班時,得到的是連老板唐銳也失去聯係的噩耗。有人爆料稱,唐銳已“逃到”美國。但從添加過其微信賬號的人那邊看,至少從其在除夕那天發布的好友圈內容看,IP地址顯示是在日本。
![](/data/news/202502/12/d57dd3acfe5596211948567c2fdbafca.webp)
▲2023年末的唐銳與其2018年的形象幾乎判若兩人,與其說是中年發福,不如說是壓力太大的緣故
實際上,隨著2023年下半年,國內資本對智能駕駛熱潮的消退,縱目科技就已經進入到了危機狀態。23年10月末,公司管理層宣布轉入“低功耗模式”,員工隻保留底薪,且“封頂”10000元限額。此外,發薪日也從原本每月10日調後到25日。
根據目前流出的員工爆料以及媒體報道,企業的管理層一直努力自救。
例如CEO唐銳就曾一直試圖出售部分業務和技術,並且一直在推進老股東進一步融資。甚至還試圖與寧波的某上市公司洽談並購。但從結果來看,這些努力都沒有獲得實質性效果。於是在“低功耗模式”整整一年之後,縱目科技終於耗盡了最後的現金流。
縱目科技成立於2013年,迄今為止共完成10輪融資,總金額22.47億元人民幣。聯想、小米等國內科技企業都曾對其進行注資。在2022年的時候其估值一度高達90億元。也因此,其被部分輿論冠以自動駕駛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的名頭。
當然我們都知道的是,智駕這條賽道,其實從來就不存在什麽真正意義上的獨角獸企業。
![](/data/news/202502/12/359085185b377daec888979fce656658.webp)
▲來自問界的訂單,其實注定會失去——畢竟智選車是華為的地盤,在餘承東理順內部關係後,必然會引入車BU的產品
從業務角度來看,其自誕生起拿到的最重要訂單,無疑是賽力斯問界M5以及後來M7的自動泊車方案。但眾所周知的是,後來其被華為方案取而代之。這也就使得縱目無緣享受,2023年8月下旬開始的,由2023款問界M7熱銷帶來的,訂單狂潮。
除了賽力斯之外,長安、奇瑞乃至於比亞迪、長城以及一汽,都曾是縱目科技的客戶。但這些企業大多從2023年開始,大力投入到自研上。這就導致了縱目科技核心客戶不斷流失。直至今日, 隻剩下了長安一家還在部分車型上采用其方案。
![](/data/news/202502/12/6ce729db6ec1c376c8209961cfe486bc.webp)
▲曾經,一汽紅旗也是縱目科技的用戶
目前不少觀點認為,縱目科技的這個結局,主要輸在了技術層麵上。其泊車方案技術棧停留在2022年的水平上,而由於企業轉向ADAS方案的內部提議被以唐銳為首的決策層否決,錯失了關鍵的發展窗口。當然,這也可以被視為泊車方案技術棧裹足的重要原因。
![](/data/news/202502/12/7633fb61d6943c8bd5db7f8f9c18a3b0.webp)
▲FlashBot是一種想法很好,但意義不大的東西
而在2024年,唐銳為首的企業核心層,又以近乎“賭”的方式選擇押注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即所謂的FlashBot業務,並且投入了超過300人團隊。然而該業務後來被證明是失敗的——
基於低速園區機器人的充電機器人與乘用車智駕技術路線差異大,更與此前企業的主業差異較大,導致能夠拿出的產品存在大量問題,最終市場反應冷淡。
這個失敗最終耗盡了企業資源,加速了最終時刻的到來。
當然,縱目科技所麵臨的處境並非個案。事實上,這隻是當前新能源產業鏈深度洗牌,一種預告性質的展示。
當前整個智駕行業,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實際上已經呈現出三重壓力下的,加速淘汰趨勢——
首先是技術迭代加速下的“代際絞殺”。
在現階段智駕模式從L4降至L2.99的賽道轉換中,部分掌握龐大數據並獲得資本加持的核心企業,憑借數據閉環能力和算法快速迭代建立護城河,而二線廠商在BEV+Transformer,再到端到端的技術躍遷中逐漸掉隊。
同時主機廠的“靈魂爭奪戰”,正在加速整個產業鏈重構。
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目前通過全棧自研方案擠壓第三方供應商空間,而傳統車企為掌握主動權,或自研智駕團隊(如比亞迪),或選擇具備生態整合能力的頭部合作夥伴(如地平線),導致中小智駕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
![](/data/news/202502/12/ca3ec47aba70af1bdeb040e1075959f9.webp)
▲馬太效應已經啟動,中小智駕企業除了極少數在早期就衝過窗口或者抱上大腿者,最終恐怕都會走向絕境……
最終由資本所驅動的“馬太效應”,目前開始日益加劇。
2024年,即使港股也對智駕企業盈利能力的嚴苛審視,使得未上市企業估值邏輯崩塌。已上市企業通過募資,或許可以繼續推進其技術軍備競賽,而未上市企業則必然陷入“技術落後-訂單流失-融資困難”的惡性循環。
縱目科技曾三次折戟IPO。
2017年,縱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市場掛牌,但數月後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縱目科技轉戰科創板,於2023年9月撤回IPO申請。2024年3月,縱目科技又向港股遞交了IPO申請,但由於招股書滿6個月後未能通過審核,上市申請於當年9月失效。
![](/data/news/202502/12/314cc7b40f757dccc630b2d57633b1f2.webp)
▲這個結局,令人感歎,但其實早已注定
總而言之,在這個蛇年的新春,發生在張江科賢園的這一切固然令人感歎,但也確實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必然結果。因為有很多事情,或許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