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少寫作的人,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
吐槽青年博士
2025-02-11 06:39:15
摘要:我不排斥Deepseek,也認同它的成功所體現出的創新與進步,但不要炫耀它的深度寫作,不要拿它去貶低人的創造與思想。如果真在它的“深度長文”麵前跪倒,真要反思了,是Deepseek太能寫,太能出口成章,還是我們太缺少寫作,丟掉了我們本應最擅長的長文字表達!平常很少寫字的人,特別容易被Deepseek“唬”住,越少寫作,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
圍觀了這麽多天輿論對Deepseek的頂禮膜拜,也試著在諸多熱點上“體驗”了一下Deepseek的文本生成能力,總體感受是:確實比之前的諸多AI強大了很多,也更有深度,文字更加精致,智能度大幅提升。問題喂得越精準,生成的思考也會更深入,擬人化能力極高,有時甚至會讓人產生“人機不分”“以假亂真”的錯亂感。但缺陷也是很明顯的,所謂“深度”,絕沒有輿論捧的那種高度,AI的機器味還是很重,多是疊詞架句的修辭和“利用人的無知”所營造出的偽深度。
相比輿論對Deepseek“驚為天人”式的評價,我身邊平常寫字比較多的朋友,很少有對它的文字有什麽特別感受,沒有誰發出“害怕被AI取代”的感慨,至多隻是當作一個有意思工具。不知道這個感覺對不對:平常很少寫字的人,特別容易被Deepseek“唬”住,越少寫作,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
媒體報道過當下很多人的“文字失語症”和“詞窮症”,過度沉迷於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習慣了表情包、YYDS、YYSY、梗式流行語(廢話文學、糊弄文學、凡爾賽文學之類),不好好說,久而久之變成不會說,文字失能。缺乏深度閱讀的支撐,文字表意空間極為匱乏,內心戲可能很豐富,但無法用有文化內涵的話語表達豐富的內心,隻能幹癟無趣地說“俺也一樣”“你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習慣了碎片化的閱讀和碎碎念式的表達,沒有能力輸出超過800字的長文字,文字的人生巔峰就是當年寫的高考作文。——對於這些“一張口就詞窮”的文字失語者,秒懂問題,秒速輸出千字長文的Deepseek,當然是一個神。
前年ChatGPT最火的時候,我寫過一篇評論稱,ChatGPT的“強大智能”是對人的反向測試:如果輕易就被ChatGPT這種機器取代,說明自己平常做的就是機器可以做的事,機械、簡單、重複、無創造性、可以自動生成。如果我們把教育優勢建立在死記硬背和超極限刷題上,如果我們把“善於記憶”當成最強大腦的話,那麽ChatGPT足以讓人恐懼。今天讓很多感到“人類渺小”的Deepseek,同樣是一種反向測試:它“出口成章”的長文表達,反向測試出現代人的文字失語,麵對一個複雜事物日益匱乏的文字表意能力。它用算法蒸餾和壓縮的華麗詞藻所營造出的偽深度,反向測試出現代人的思維膚淺。可能不是Deepseek多有深度,而是現代人太膚淺,反襯出機器思考的深度。
古典主義的現代困局,江南文脈的自我殖民化,海派學術的功利主義癌變,經院哲學的僵屍複辟,歐陸理論的學術買辦。引文遊戲的“中國功夫”,破局者的“遊擊戰”,知識生產的“盜火者困境”。——看Deepseek生成的文本,初看第一遍時會覺得挺深刻,但看了兩篇三篇四篇之後,就會看到它的套路,不過是把文科學術論文那套裝神弄鬼的話術變成一種模板,以故作深沉的批判姿態表現出來。隻看文本,似乎挺規整漂亮,但細細品味一下,會發現很多都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頭頭是道重重疊疊的表達下,根本沒有邏輯,特別擅長胡編亂造,無中生有,大忽悠一個。
這讓我想起曾經在輿論場上引發過爭議的那些華麗麗的“高考滿分作文”:迎合命題者的意圖,堆砌一些“閃閃發光的句子”,引用古典哲學家幾句不那麽流行的“深奧警句”,來幾段華麗的排比和生動的修辭,結尾再來個漂亮的上姿態,如果有點對人類未來的憂鬱思考,就更好了。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嚆矢、振翮、薄脊、孜孜矻矻、一覘、玉墀、婞直,等等(從哲學名著中蒸餾出的術語)。——Deepseek式深度文本,不過是這類模板“高考滿分作文”的技術升級版。正如對那種“華麗滿分作文”的追捧,暴露出作文教育和公共表達的思想貧乏一樣,對Deepseek式深度文本的過度追捧,也反向暴露出現代人在長文表達上的匱乏與失能。
為什麽經常寫作、有深度文字表達能力的人,不會對Deepseek產生神化和崇拜呢?
其一,勤於寫作的人,有自己的文字標準,對長文字有較高的審美判斷力,有較高的批判性閱讀的能力,不容易被文字遊戲所忽悠,Deepseek式深度文本蒙蔽不了他們。他們對“空洞的詞藻”有一種免疫力,更善於從內去看文字的紋理與思想,而不是僅僅從外去欣賞文字的美,偽深度騙不了他們的眼睛。其二,勤於寫作的人,更看重寫字過程帶來的愉悅,而不是當成一個結果。寫字是一件既很辛苦又很快樂的事,經過那個“眾裏尋她千百度”的艱辛思考,付出思想的辛勞,靈光一閃,文思泉湧中一氣嗬成,才能體驗到那種文字快感。秒速生成的文本,缺乏這種有機的審美過程支撐。其三,勤於寫作的人,已經在長期寫作中形成深刻的自信,對思想個性的自信,獨特角度的自信,不可複製不可蒸餾的自信,不會輕易就哀歎“寫作會被機器取代”。
我不排斥Deepseek,也認同它的成功所體現出的創新與進步,但不要炫耀它的深度寫作,不要拿它去貶低人的創造與思想。如果真在它的“深度長文”麵前跪倒,真要反思了,是Deepseek太能寫,太能出口成章,還是我們太缺少寫作,丟掉了我們本應最擅長的長文字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