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栩彬 陳曉平 覃毅 編輯丨陳曉平
黃光裕的資本帝國,失去重要一角。
2月10日,黃實控的國美通訊,遭交易所摘牌。
上交所基於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市值低於5億元,裁定其退市命運。
8日,國美通訊董事長王瀚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改聘會計事務所,安頓退市的後事。據估計,其退市殃及約1萬餘名股東。
國美通訊,一度是黃光裕實控的5大平台之一。
他另有國美零售、中關村科技、通通AI社交、拉近網娛4家上市平台,表現平平甚至慘淡。
這位前首富依然活躍,四處走動,希圖在細分零售領域東山再起。
從直播電商、家裝行業,到“元宇宙”、賣車,黃光裕先後嚐試不同的賽道,未有起色。
“他多次跨界不成功,是因為模式缺乏實質創新,比如真快樂App、折上折App、元宇宙等基本屬於營銷噱頭。”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告訴《21CBR》記者。
兵敗通訊
國美通訊,是黃光裕旗下一塊製造業務,相對冷僻。
在黃的布局中,其主營智能終端產品的研發、製造,現涉及攝像頭、智能電表、3C 產品、穿戴項目等硬件,以OEM
和ODM為業務經營模式。
退市結局,並無意外。
根據預告,2024年,其營收體量非常微弱,隻有3600萬至4200萬元,虧損為3700萬至4500萬元,本身已資不抵債。
黃光裕一度試圖挽救平台。
他控製的國美信科技,在2024年6月中旬致函,稱計劃增持國美通訊股權,以示信心。
官方同步釋放黃本人的戰略規劃。
“黃光裕指出,
國美通訊將承擔起平台賦能的重要角色,通過構建‘產業聯盟’,為產業工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文稿中提到。
國美通訊“產業聯盟”的新戰略,由當時候選董事長王瀚領銜推進。
王瀚稱,國美將在原有智能終端能力基礎上,以“產業聯盟”戰略幫助大量工廠升級,“為加入的企業、供應鏈、地方政府及園區提供經營賦能和資本賦能”。
遺憾的是,其增持的額度,隻有200萬-400萬之間,杯水車薪;且黃的影響力今非昔比,其釋放的信息,完全淹沒。
現在結局,多年前已經注定。
2016年,黃氏家族利用這一上市主體,用8億現金收購德景電子100%股權,
切入智能手機領域,試圖打造自有品牌移動智能終端。
顯然,他們低估了競爭的烈度,自2017年以後,國美通訊連續虧損,從未盈利過。
尤其2018-2020年,虧掉約14億元,基本耗盡資本,收入一路跌到2023年的3900萬元,其基本已名存實亡。
其間,黃光裕本人複出,國美零售迅速滑落,這家通訊公司再得不到切實支持。
四處尋機
喪失一個上市平台,黃光裕沒有閑著,他在零售賽道四處尋找機會。
2024年12月,他宣布國美進軍汽車經銷行業,
推出汽車流通全域運營平台“國美車市”,為用戶及企業品牌雙向賦能。
黃老板稱,國美車市將聯合導航平台、電商垂類平台、MCN機構等企業建立“賣車新勢力”,他也喊出“18個月讓國美車市盈利”的口號。
去年6月初,即有消息稱,他已啟動汽車零售項目,國美集團在推動汽車體驗館的加盟招商,號稱與數十家汽車品牌車源渠道有合作意向。
《21CBR》發現,國美車市官微“國美智能汽車體驗館”,隻在年終歲尾有更新,迄今1個多月已無音訊。
“
國美想在汽車經銷行業做大,需要跑通自己的模式。”
在汽車經銷領域專業人士吳青看來,相較家電,汽車行業更複雜,對場地、售後、體驗的要求更高,主機廠選擇經銷商合作夥伴時,也更慎重。
2024年以來,黃一直有各種動向傳出。
去年4月的一個晚上,他來到長沙,帶著團隊,悄然造訪中國最大的硬折扣超市連鎖企業——樂爾樂。雙方閉門會談近三個小時,直至淩晨1點多才結束。
樂爾樂名氣不大,在北上廣一線城市的門店較少,體量已很可觀,銷售規模號稱超400億。單單2023年,其新增門店1800多家,閉店率不到2%。
“1-1.5年間就能回本。”有樂爾樂加盟商稱。輕資產、見效快,這種項目正是黃光裕渴求的。
“和國美處在雙向熟悉的階段,框架協議已經簽訂,
落地的合作方案正在探討中。”樂爾樂集團副總裁車海燕透露說。隻是,未見下文。
黃也有意入局即時零售賽道。
去年4月,國美在杭州發布旗下“國美即時倉”“國美便利店”以及即時零售四驅鏈模型。
據國美會上公布的數據,其已與大約180家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其中品牌商占據70%份額,還與美團數字化係統牽牛花等機構簽署合作協議。
這些動作均是“雷聲大,雨點小”,目前看不到大量業務動作。黃和國美體係的財務狀況,可能已不易支持宏大的布局。
棘手局麵
黃光裕陷入困頓的,不隻國美通訊一家。看似龐大的國美係,內裏危機四伏:
拉近網娛,同樣連年虧損,市值約2億元,淨資產1個億;通通AI社交,常年營收規模隻有8000多萬元,淨資產高達24億元,應收款和無形資產超過14個億,資產質量也不高。
一眾公司中,中關村科技發展最好,其主要從事生物醫藥及健康品業務、養老醫療業務等,黃光裕其中持股約1/4。
2024年1-9月,營業收入達19.3億元,淨利有5000多萬元,尚不足以扭轉大局。
黃光裕最棘手的難題在於,旗艦國美零售已徹底淪落。
2023年,這項看家業務營收6.47億元,全年虧損超過100個億,截至2024年6月,淨資產為-134.12億元。可以說,起家的家電零售業務,幾乎崩盤了。
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2月10日,關聯的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共有117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合計35.43億元。
欠薪、欠債、失信,一度成為困擾國美及黃光裕的關鍵詞。
若不能妥善解決數十億的債務問題,黃光裕難有機會取得供應商的信任,去試水新零售業務。
當然,黃還有些本錢。
從2021年底到2023年9月,黃光裕和妻子杜鵑,多次突擊減持國美零售的股份,據統計,套現約20億港元。
黃個人控製的國美地產控股,依然擁有鵬潤大廈、國美商都等大型項目。
若能利用得當,
找到好模式,或許能成黃老板翻身的本錢。他個人,於資本市場還有不錯的嗅覺。
2024年8月,他宣布將“國美金融科技”,更名為“通通AI社交”,且發布多項利好,大幅提振信心。上市主體的市值,由低點4億港元,升至15億港元。
隻是,縱觀黃光裕的各種嚐新項目,大多處於計劃或者探索階段,尚無一項,有規模化的體量。
刻下的競爭態勢,已非黃光裕早年草創國美可比,隻有沉下心,去鑽研業務,才有可能真正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