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吃官司:美國大學的「拚爹」,比想象更嚴重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大家好,我是 Mr.刀,大年初八開工大吉!

正當我們國內過年之時,在美國,原本就已經事務纏身的美國名校們恐怕也如坐針氈——

MIT、賓大、喬治城大學等17所大學,集體坐上了法院的被告席,理由是「合謀給富裕學生特殊優惠,並降低了潛在學生的經濟援助數額」。

一項「劫貧濟富」的控訴,又一次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

名校吃官司:美國大學的「拚爹」,比想象更嚴重

事實上,這場官司早在2022年就開始了。

數名名校畢業生向美國芝加哥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控告美國17所大學根據學生家庭的財富和捐贈來錄取學生。

波及的美國大學每一所都赫赫有名,包括耶魯、MIT、布朗、加州理工、康奈爾、達特茅斯、杜克、埃默裏、喬治城、約翰霍普金斯、聖母大學、西北、萊斯、芝大、賓大、範德堡等等。

「富人孩子更具錄取藤校優勢」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實。不過,這次官司上被披露的文件和前招生官們站上的證人席,更是讓人發現:

美國精英教育儼然成為美國種姓製度締造者的幫凶。



「100%錄取」

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裏,名校也形成一個名為「568 Presidents Group」的聯盟,製定共同的經濟援助方案,並遵循「Need-Blind」(考上就免費!又一所美國名校官宣新政,很多人不知道)——

在錄取過程中不考慮申請者的經濟狀況,所有申請者都擁有平等的錄取機會,能力優異者獲錄取。

「Need-Blind」在過去二十多年來讓美國精英大學獲得了保護,隻要招生時持續依照此規則,就不受到聯邦反壟斷法的審查。

17所大學被告,問題也正是出在這裏,在錄取時,考慮了經濟狀況,被原告聲稱「違反了國會豁免規定」。

招生的時候,這些富裕學生被標記為「BSI」學生(bona fide special interest),他們的家庭是大捐助者或與董事會有聯係。



■布朗大學校報回顧過need blind的曆史

然而,有人成績根本不夠格。

原告提出的一個案例是,喬治城大學前校長曾在一次「億萬富翁夏令營」遇到了一位潛在學生和她的富翁父親後,將學生列入了「校長名單」,盡管女生最初的申請不順利,但後來被成功錄取。

還有MIT的招生主任,在一封被曝光的郵件中寫道,學校錄取了董事會主席推薦的6名學生中的4名,其中2人是「本來不會錄取的」。

一份最新披露的法庭文件顯示,聖母大學招生副校長Bishop曾在2012年一封郵件中直言不諱地說,「被特殊錄取的學生中,有38名學習成績相當差,但他們被錄取很大程度是因為家庭關係和捐贈曆史。希望明年富人們培養出更聰明的孩子」。

賓大前招生副院長Sara Harberson出庭作證時表示,BSI學生是「惹不起」且「幾乎 100%都能入學」,甚至哪怕這個學生的綜合表現非常差或是存在一些嚴重問題,招生辦也無權拒絕該學生。

還有來自範德堡大學一位前招生主任的證詞:「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學生不需要經濟援助,他們就會在候補名單上獲得優勢」。

換言之,隻要錢夠了,錄取機會也就大了。甚至17校之間彼此合作,互相推薦高淨值家庭子女。



■2019年,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屬於任何特權類別的白人申請者,其錄取機會為 10%,如果是遺產申請人,其錄取機會將增加五倍,

那麽,名額本來就少,給了富裕孩子,那些錢不夠的牛娃怎麽辦呢?

名校們找到一個切入點——操縱經濟援助計劃

他們打著支援學生獲取更好教育的名義,獲得政府的反壟斷豁免資格,但同時卻減少對學生提供經濟援助,導致在大約20年裏有超過二十萬名學生,被收取了過高的費用。

原告認為,此舉導致了大學對本應需要財務援助的學生收取了更多費用,讓一些符合財務援助資格的學生失去資格甚至無法入學

依據庭審文件和多家外媒的報導,他們還有一個專門的公式和流程用以規避法規,一方麵為學校招收更加優渥家庭的子女,為學校提供更多援助和捐款。

另一方麵則通過大量減少本來用於「Need-Blind」原則,招募學生所需要的經費,來變相犧牲掉或減少原本用於貧困學生的補助,「既要又要還要」:

「既要」:讓大眾相信,他們會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給予經濟援助;

「又要」:拿到美國政府的補助和豁免資格;

「還要」:讓這些本應需要經濟援助的學生該出多少錢還出多少錢,明麵上給你補助,實際卻非常少,甚至還出現了如果出不起錢就不要來,如果能多出錢,哪怕本來上不了現在都可以穩穩被錄取。



數億美元和解

早在2023年,哈佛大學教授Raj Chetty就發表了一項研究,他發現家庭收入排前0.1%的學生在大學申請流程中,在非學術上獲得高分的可能性是中產學生的1.5倍,第一次用數據量化精英學生的申請並非「擇優」,而是「拚爹」。

不過眾多證據之下,雖然多數學校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予以否定。早在庭審進行的過程中,這個聯盟中的一些成員已經陸續開始與原告達成庭外和解。

最開始是布朗、哥大、杜克、耶魯和埃默裏,盡管校方的對外聲明依然否認自己在招生過程中存在這種傷害學生的行為,但依然集體同意支付 1.045 億美金和解金。

其中,哥大和布朗大學在法庭提交的單獨聲明中,堅稱所有的經濟援助決定都是為了學生的利益最大化而考慮,同時認為和解是為了「未來能更好的集中資源進一步增加對學生的援助。」

萊斯大學也在其財務報表中表示,將同意支付 3400 萬美元用於該庭審的和解。

但這一係列的和解協議,更是讓外界質疑,校方這麽多年來是否存在更嚴重的欺瞞行為。



數個月後,包括芝大在內的另外五所學校同意支付1350 萬美元來和解部分案件,表示該訴訟「沒有法律依據」,但它同意拿出了一些針對其他大學庭審可能有價值的材料提交給法院。

另一件準備和解的範德堡大學。

其表示「盡管我們認為原告的主張毫無根據,但為了我們的最大利益,我們達成了和解,繼續致力於為所有來自各種各樣社會、文化和經濟背景的才華洋溢的學者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和無債務畢業的機會」。

直到年底,17 所大學中的10所已經達成和解,共計向原告支付了超過2.84 億美金的和解金。

這些錢將用於補償一些曾經就讀於這些學校的學生,他們有資格申領2000美金,以補償他們上大學時被克扣的經濟援助。



■美國大學的經濟援助FAFSA工作流程

但亦有大學依然沒有參與和解,而且發聲明斥責該庭審沒有任何法律依據。

賓大在一封對傳媒發布的聲明郵件中直指該訴訟「沒有任何價值,讓大學在和錄取根本無關的問題上感到尷尬」,賓大還在這份聲明中強調自己從不偏袒任何學生,不論他們向大學捐了多少錢或承諾了捐多少錢。

MIT也發表聲明並提出反例,認為「與原告的說法正好相反,慈善捐贈的潛力與這些孤立的案件無關,事實上我們常常收到富人的孩子被拒的消息」。

喬治城大學,即便披露文件中已有前校長的相關郵件記錄,但官方同樣否認了相關說法。

目前,這起曠日持久又相當複雜的庭審案件,仍在持續進行中。



美國大學的種姓製度

從哈佛敗訴後平權法案被廢除,再到戰火蔓延全球大學校園,以及緊隨其後的MIT、賓大、哈佛校長被質詢,破產傳言,以及哈佛秘密換校長。

甚至剛上台的特朗普,據說也準備削減對名校的研究資金。

很多人都要問上一句,美國名校到底怎麽了?

一個隱藏的信號或許是,在這個2025年開頭,原本早已分/裂的美國,反精英主義又崛起了。

正如2024 年11月大西洋月刊刊載的萬字長文《常春藤大學如何摧毀美國》(How the Ivy League Broke America)一文中,作者用很強烈的措辭這樣形容如今的美國狀況:

「如今,59% 的美國人認為我們的國家正在衰落,69% 的人認為‘政治和經濟精英不關心辛勤工作的人民’,63%人認為專家不了解他們的生活,66% 的人認為美國‘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將國家從富人和權貴手中奪回來’。

簡而言之,在我們當前的精英階層的帶領下,對機構的信任度已下降到這樣的程度:

自 2016 年以來,選民們已經三次投票給唐納德·特/朗/普,向精英們豎起了中指。



而多篇報道和社論中,精英大學的篩選製度和教育質量,更是被直言不諱地予以批判:

「如今美國的精英教育已經成了整個美國社會的一個隔離係統,走向了完全憑借父母的富裕程度來決定人才的高低,儼然美國種姓製度的締造者」。

而這起將矛頭對準17所名校的訴訟,更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放大了人們對精英製度的不滿,絕不僅僅隻是一次對教育和機會公平的追求,和社會正義的實踐。

回看整起訴訟,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站在一個逐漸分裂的美國社會,當收入水平成了影響整體社會最重要的標準之時,教育帶來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

在過去整整的 20 多年間,被影響的20多萬甚至更多學生,甚至還有那些被「淘汰」的人,最終匯入整個社會,選出了特/朗/普(被逼到牆角後,哈佛悄悄幹了件大事)。

而精英大學的路,仍在矛盾中不斷前行中。



查看評論(17)